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江娜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
幽默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汤姆·索亚这-著名的文学形象,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小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出发,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3.
起永疆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4.
5.
少年是地球家园的花朵,儿童是未来进步的源泉。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太多时候,这种天性被教育者们扼杀了。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给了我许多启迪。书中淘气的小男孩汤姆,讨厌学校枯燥刻板的教育,热爱生活,善于动脑动手。他具有创造力和独立能力。他做过“海盗”,能从迷宫般的黑暗山洞中逃出来。他勇敢、善良,为救人而到法庭冒险作证。他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好孩子”享受不到的快乐,可以做“优秀生”做不到的事。他能让别的孩子得到快乐,也最终得到了大人的肯定。掩卷沉思,我想,孩子们是不是得到的快乐太少了呢?学习要“苦作舟”,做事也…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借助儿童的视角,以童心映照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虚伪冷酷庸俗的社会现实,进而又从社会层面赋予小说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小说以童年历险为主线,以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依托,塑造了汤姆等纯真少年形象,在给读者真实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共鸣感的同时,引发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各种思考。《汤姆·索亚历险记》魅力在于永远的童年:童心、童趣、童真。 相似文献
7.
冯凯伦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使美国文学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向独立的美国文学迈进,对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吐温和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本土色彩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翻开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感到痛快淋漓、身心舒畅,为之振奋,随着汤姆的种种危险经历感到超越世俗羁绊,解脱心灵的压抑,心灵世界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这,恐怕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掩卷深思,接世俗的观点看,汤姆真是一个顽童,一个出格的、越轨的、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他打架、逃学、说谎,偷吃姨妈的糖和点心,上课时玩扁虱,做礼拜时恶作剧,在山野丛林中当罗宾汉,到小岛上当海盗….这样的孩子真是不同寻常.无独有偶,相隔半个多世纪,瑞典女作家林格伦又创造了一批“顽童”形象:长袜子皮… 相似文献
9.
王一秀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120-122
西方的成长小说主要是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他们的各种遭遇,并通过巨大的精神危机长大成人的故事。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通过儿童的声音来了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儿童形象——探索、反抗、逃避、绝望。 相似文献
10.
汤英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6-79
方言具有社会指示功能,它不仅传达文字信息,同时也负载着社会信息,个性化方言的使用会给作品增添地方色彩,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在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12.
张浩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戏剧与文类反讽运用成功的增加了小说情节的张力,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白人少年哈克真实的内心活动的发展轨迹,凸显了小说的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尤其是其中的种族歧视的主题,深刻揭露了和鞭挞了当时黑奴制废除前美国南方社会的扭曲的道德观念和堕落腐朽的社会风气.拟探讨小说中出现的戏剧与浪漫文类反讽,最后指出戏剧与浪漫文类反讽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由马克·吐温着力推动的蔓国小说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流派发展运动转戾点的来临. 相似文献
13.
黄漫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上都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体裁与形式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两部小说创作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典型意义,两部作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意义与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15.
崔丽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47-49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小说家。她在《傲慢与偏见》中,现实主义的笔法下透出了不尽的浪漫主义情怀,她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塑造了许多人物,她把人物理想化,她崇尚幸福、美满的婚姻,向往自然、宁静的田园生活,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奥斯丁及其作品的“理性其外,浪漫其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当代作家玛丽安·梅·坎贝尔的作品通常致力于挖掘现代社会的种种复杂问题。她的第三部小说《潜伏者》聚焦于女主人公汤姆-汤姆的家庭生活,以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回顾了其四十四年的短暂人生。汤姆-汤姆生长于非核心家庭的伦理环境,缺少父母关爱,在祖母自由式的教育下始终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伦理身份,在组建婚姻和家庭时总是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她以离婚终止了第一段婚姻,以沉默逃避着第二段婚姻,最后在寻求族裔身份时勇担伦理责任,终于完成了自我伦理身份的建构。通过汤姆-汤姆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良好的伦理环境对于个人认清伦理身份、承担伦理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当代婚姻和家庭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毕宙嫔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53-58
澳大利亚作家玛丽安·梅·坎贝尔的小说《潜伏者》塑造了汤姆这位奇异的边缘人形象。她迷失于两性之间,渴望男女之爱却发现异性爱恋令人绝望;试图从女性那儿寻求亲密,又受到传统异性恋规约的羁绊。汤姆徘徊于土著和白人之间。作为父权制社会下的受害者,她自动与受压迫的土著站在一起,却又无法摆脱她是白人的现实。长期受着男权的压抑,汤姆经常陷入虚幻的梦境或者想象,恍惚中分不清现实与虚构。坎贝尔通过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诠释了汤姆身份不确定性这一主题,并表达了她作为激进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的抗议。 相似文献
18.
19.
周鹏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不仅有现实主义的描写、浪漫主义的抒情,更有蕴含着丰富意义的象征。本文分析了其中两个主要的象征,即“死亡”的象征和密西西比河的象征:重新审视了哈克——吉姆——汤姆的关系,并进而为该小说发掘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哈克的密西西比河之游是为其不安的灵魂寻找精神归宿的旅行。 相似文献
20.
姚志国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4)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得到研究者们的拥趸。“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何休注)《诗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