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南音韵味的传承,但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受到传承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很难实现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南音学习.而微信搭建的移动社会化通讯平台,以及微信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需求,为南音教育实现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传统南音学习方式与微信支持的信息化移动学习方式相结合,在保障传统南音知识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学习工具,帮助南音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和主动思考南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南音学习方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福建南音中使用的洞箫称为南音洞箫.南音洞箫的结构特殊,形制古朴,制作考究,演奏时委婉如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古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珍贵乐器.是福建南音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3.
福建南音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在2009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被视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角度讲,南音的声乐传承必须要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这是无可非议的原则.然而,在当今的南音保护传承中却恰恰出现了多数人听不懂的现实,使南音的传承受众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南音"指的是南方民族的风土音乐.先秦时期,"南音"在北方民族文化中有强烈表现,而且与"北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南音"的北传渊源有自,其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迁徙以及南北民族间政治、文化交流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声乐传承须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但南音一直以本嗓演唱,且方言歌词很少有人能听懂,使南音的传承、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局限。文章在继承传统南音演唱的发音发声方法基础上,借鉴民族唱法,探索了南音演唱发声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南音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闽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南音分为指、曲、谱三种类别,其中曲在南音中占据着90%以上的比重,是南音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南音曲腔韵的音乐形态呈现出对比、变奏、重复、交融综合的特征,南音曲旋律的音乐形态在曲直、长短、有序无序、疏密、高低、级进跳进中极尽变化之能,南音曲声调的音乐形态表现出对装饰音、鼻化韵以及调值搭配的重视。南音曲的腔韵、旋律、声调,共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音"叫字"的方法和规则:南音"叫字"有文读、白读、混读、官话、外地方言、古语、外来语、变化音、交替读音等读音方法,并约定俗成一定的读音规则。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受到方言、师承等方面影响,泉厦两地南音的"叫字"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方音差异、读音法不同、用韵不同等方面。"叫字"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两地南音演唱的咬字吐音及旋律唱腔,使两地南音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南音艺术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南音的"叫字"。  相似文献   

8.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9.
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被讨论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南音的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的缺失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立南音的民间社团的保护传承机制和中小学本土音乐传承机制的建议,望能对南音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福建南音珍贵的文化遗产,探寻福建南音推广与发展之路,通过对<满空飞>唱词读音、唱腔曲调特征、上四管典型伴奏形式的分析,探讨福建南音散曲<满空飞>的风格特点,论述了<满空飞>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泉州市丰泽区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泉州南音在中小学校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1)大多数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2)学校基本没有开设常规南音课堂教学。(3)教师对南音的态度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教学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使用、培养专业师资、营造保护传承南音的大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思考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乐种之一,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艺术的代表,而馆阁作为南音文化传承典型场域,其历史变迁就是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厦门集安堂南音社的个案调查来考察泉州南音馆阁近代以来百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新中国前、新中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3个阶段来其百年变迁的历程内涵和变迁特征,进而对南音传承做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闽南地区南音已有千年历史,其能够传承至今,音乐界多认为在于它的固定调能保留其特色。但既有固定调,为何还存在五空管C、G首调,四空管F首调,倍思管D首调,五空四亻ㄨ管C首调,对此音乐界尚无定论。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包括黑胶木古唱片涉及南音“固首”体系中有指标价值的有三种:一是道光年《琵琶指法》、咸丰年《文焕堂指谱》、民国元年《泉南指谱重编》的“固首”体系传承;二是1953年刘鸿沟出版《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固首”传承史载,主要研究南音工ㄨ谱、五线谱、简谱的管门对照“固首”体系;三是新中国弦管南音“固首”传承三阶段,主要研究建国初、“文革”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南音“固首”体系的传承与南音非遗保护。研究发现,在南音历史传承的工ㄨ谱法理论体系下,弦管南音独特的“固首”双重唱奏体系,是保古存真“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传承的动力,该结论对于保护非遗南音特别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影音分析,对《南音舞韵》进行个案研究,发现《南音舞韵》道具使用和意境营造之于体现南音文化,演员表演、道具使用和情感表达之于创意强度,情感表达之于进一步探索南音文化都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该作品在上述方面观众的认可度较高、接受情况较好。由个案分析出发,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综合量化数据、质性访谈、研究结论,可以建构观众对舞蹈的认知及传播效果模式图,以推动和激发舞蹈编导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舞蹈作品,促进舞蹈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南音之所以能盛行千余年而不衰,其工谱功不可没。作为南音的形式符号,南音工谱沉淀了厚重的科学传播思想。然,南音工乂谱的传播学研究是历年学界的研究空白,故,本文将力图补白该项研究。在南音的悠远历史中,工乂谱作为其音乐文化传承的信息载体,不仅传播了音乐信息,而且传播了汉民族音乐历史文化诸多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南音工乂谱,可以察觉工乂谱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意味深远。考究其源流,将有助于拓展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的时空纬度,延伸其活血命脉,改善两岸关系和世界多方民族关系。同时,深入探讨南音工乂谱传播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泉腔南音作为一种区域性古老音乐的特色艺术门类,经历岁月的时空跨越,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式化传统特色形态。它的传承教学模式虽说“陈旧”,但却能让古老的泉腔南音世代相传而依然“光彩照人”,这其中的奥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泉州方言语咬字发声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运用传统声乐“依字行腔”的发声原理来探究泉腔南音的发声特点,为泉腔南音的声乐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南音唱腔主要以泉州方言读音进行润唱,它包括文(文读)、白(白读)、方(方言)、官(蓝青官话)、古(古读音)、外(非汉族语音)共计六种读音,其中又以"蓝青官话"读音最具特色。因为蓝青官话语音酷似普通话又不完全像标准普通话,它与众不同的读音叫字韵味存留于古南音的曲牌唱腔中。研究泉腔"蓝青官话"独树一帜的读音及叫字润腔方法,不但可以为南音声乐理论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南音演唱发声提供一条可行性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谢无量是民国时期第一部以朱子学为专题的学术著作《朱子学派》的作者,民国朱子学研究的先驱.其朱子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朱子思想渊源、朱子哲学、朱子教育说和朱子门人及后学等.谢无量的朱子学研究不仅是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国时期朱子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也应当成为当今朱子学研究所追溯和利用的学术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学东渐浪潮之下的西方民族主义双层影响下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历史的进步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