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桂林山水传说的审美特征桂林山水传说在桂林文化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从桂林山水传说的表层结构看,它是同桂林山水本身联系在一起的。传说的内容当然来自桂林山水。从取材看,它大都选取桂林的一山一水,一洞一石的特征,来讲述山水的起源故事和取名缘由;从主题看,大都以歌颂桂林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聪明等优秀品质为旨意,从而将桂林山水人格化。从对象看,大都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桂林山水景点,使其个性化、典型化。从审美风格看,大都体现了优美、娟秀、幽清、空灵、隽永等风格;从表现方法看,大都带有神化性、虚拟性、传奇性、变幻性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创作动机看,一是作为娱情悦性的民间娱乐形式;一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桂林山水传说表层结构中已蕴含深层内涵,从它的深层结构剖析,不难寻觅出积淀在传说中的桂林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也窥视出渗透其间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唐代桂林山水园林,经过发现、修整、开扩三个历史时期的三个不同阶段,为桂林山水园林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桂林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可以说,没有唐代的山水园林,也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园林。本文试就唐代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形成及其特征作一简要论述。一、对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桂林山水园林的发现、开发、拓展过程,亦即是对桂林山水园林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先发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由于它的自然美带有原始性,需加入人工的点染,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便合成了桂林  相似文献   

3.
小桂林大文章小桂林,大名气。考其原因,乃两顶桂冠使然。一曰“风景游览”,二曰“历史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积淀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借文化以显,文化凭山水以传。桂林山水是超时空的。正像小屏幕,大艺术,小桂林,大名气一样,研究小桂林,...  相似文献   

4.
曹晖 《晋阳学刊》2011,(4):61-64
自然美的拓展分为3种形态,即人类控制与约束的自然、人文意义化的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3种形态的拓展分别对应于"从物的崇高到人的崇高的自然美"、"从实在到意向的自然美"以及"从必然到自由的自然美"3种自然美形式。由于这3种自然美形式均为人类主体性精神的某种反映,因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反思,用一种全新的"后主体性"思维来重新阐扬自然美及其相关形态,为自然美的拓展划定边界。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是一对虽有联系,但区别相当大的概念。自然美属于传统美学的范畴,而自然生态美则属于生态美学的范畴。自然美的根源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而自然生态美的根源却被认为是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人们对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也不完全一样。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桂林山水,本来是宇宙自然的造化,地下水、地表水的鬼斧神工,无所谓人文性的;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宝积岩人(旧石器时代)到甑皮岩人(新石器时代)的时侯起,桂林这块山水宝地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场所。桂林山水的人文特性千万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裂过。桂林的这种所谓的“自然景观”成为与海内外诸同类的悬殊点。桂林山水奇观,不纯粹是“自然景观”.本文拟把它归纳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化的自然,而人化的自然与人类的实践的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从本体论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一种社会的局性和价值。从发生学方面来看,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从认识角度看,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本身之上,具有客观性。从现象学方面来看,自然美必定附丽于自然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形象之上。总之,人类的自由是自然美的最内在的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9.
关于自然美,在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和研究显得更是重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诸多关于原生态自然的理论见解,这些名家论述对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原生态自然美的欣赏都有巨大帮助.为此,在《庄子·齐物论》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其中一些对原生态自然之美有理论支持作用的论述,旨在说明一些原生态自然的审美活动的特点,以唤起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美的欣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繁荣桂林戏剧·电视剧创作座谈会”综述盘福东桂林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佳作,今天的桂林戏剧佳作,与桂林历史文化沉淀有关,桂林剧作家的作品频频获奖,来自超越天下的桂林山水给桂林文化人在历史与哲学、哲学与艺术上注人无穷无尽地进取的活力。《山子谣...  相似文献   

11.
人文学科研究的是关于人的价值、精神表现和人的活动,它的对象—一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文化、动机和选择的产物。由于人自身的文化不定性、动机的多变性和选择的局限性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进程中,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人文学科的发展更加复杂、独特和意外。文艺复兴是人类对自然和人自身的觉醒,它与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一道,为确立近代精神(人文与自然科学精神)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探索科学的历史进程中,人丈学科的进步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得益彰,但就其遭遇的艰难曲折而论,人文学科更多于自然科恩自然科学长盛不衰的…  相似文献   

12.
自然美新论     
西方形而上学美学对于自然美的运思,寄寓着主体性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强权逻辑,表现出对于自然美的轻视.而现代生态美学又完全地颠倒了这种逻辑,将自然悬置于主体之上,刻意地消解主体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自然美是高于任何美的存在形式.因此,对于自然美的阐释和理解,迄今为止呈现的是单一性和线性思维原则.其实,自然美和诗性主体是同一性存在,它是主体意向性的呈现.换言之,自然美是主体的诗意和智慧的自我求证,是人类精神对于现象界的提问和想象.  相似文献   

13.
在对桂林山水风景美的研究中,仅仅着眼于所谓“纯自然美”而忽视了田园、园林及其它历史和人文景观在整体旅游环境中的审美作用是不全面的。从整体旅游环境上探寻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比较它与国内外其它风景名胜在旅游审美上的异同,研究隐藏于整体环境中深刻的美学规律,分析各组成元素的联系与变化,对于全面认识桂林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优势,建设既有历史文化层次又有时代风貌的现代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桂林山水中田园环境的审美意义,它与桂林山水其他组成元素的关系与变化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自然审美经验对于保护和保存自然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与自然审美欣赏相关的两种传统立场,即如画性景观立场和形式主义艺术理论,一些环境保护论者认为这两种自然审美欣赏立场所关联的模式存在一定误区,指责它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风景迷恋的、肤浅的、主观的和道德缺失的。基于传统自然美学的这些不足,环境保护论对构建恰当和完善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提出了五项要求,即自然美学应该是非中心的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关注环境的而非风景迷恋的,严肃认真的而非肤浅轻浮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关涉道德的而非道德缺失的。从这个角度对当代环境美学中的参与美学与科学认知主义这两种立场进行考察和评价,可以看出当代环境美学重视环境保护论的要求,不仅关注风景性的环境,也关注其他类型的环境,对传统自然美学有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辽宁冰峪沟地质公园位于庄河市北40余公里的仙人洞镇北部。这里既有云南石林的奇特,又有桂林山水的挺拔,素有“东北桂林”之美誉。冰峪是八十年代初被发现的,当时几乎与世隔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1].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导致了现实社会中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精神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错,演化出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凝结和精华 ,这两种精神既相互差异和区别、又相互依存和补充 ,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基本精神文化系统。近代科技革命以来 ,由于人类醉心于“征服”和占有自然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 ,人文文化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结果造成了 2  相似文献   

18.
在美的园圃中,自然美是逾墙而出的一枝,迎风招展,显为人见。面对鲜花绿草,孩童也会喜形于色;置身奇山秀水,文盲也要叹为观止。然而,人类对自然美本质的理性把握,历来是一个难解难分的“斯芬克斯”之谜。自然美美在何处?客观派强调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统一论者则认为自然美在于主体意识性与客观自然物的统一;在社会派看来,自然美的根本之点在于自然物的“社会性”,而这“社会性”又即“客观  相似文献   

19.
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百年前,王正功在桂林写过两首七律,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得到广为流传,对此,可从唐诗《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是因“宇宙意识”得到启发,“山水甲天下”的背后,也有与农业文化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及相应的“山水比德”、“仁智之乐”。从韩愈到王正功,表现出理学文化的充分发展,就王正功的诗句结合其墓志铭,应看到“仁者”、“智者”的投影;也表现出自庄子以来对山水真赏之趣的发展,而对桂林兼有山水之胜的揭示,也表明了山水文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美学家研究自然美学大多从艺术与自然比较开始,从中找出自然的独特审美个性,并强调自然审美的独立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同时也为自然美学带来巨大的理论误区。在历史上,我们无法想象艺术产生之前人类欣赏自然的情形;在逻辑上,没有艺术这一参照,自然美学似乎就无法建立。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则支持另一种假说:自然审美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自然审美不只可以独立于艺术而存在,它同时也为人类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不是自然审美依赖于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依赖于自然审美经验。恰当的自然美学应当从对人类自然审美经验之独立、系统研究开始,而不应当从与艺术的比较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