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读《莺莺传》的同时,比照着看《读<莺莺传>》,也看寅恪先生其它一些有关文章,以及近年来国内学人研究《莺莺传》的文章,颇有感想。其中有一些是对寅恪先生观点的疑问,特录之如下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6.
用典是《莫须有先生传》突出的文体特征,从用典可以看出废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可以透视出废名儒、释互补的文化品格。《莫》用典手法多样,表达效果丰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医学家、散文家和诗人。若论成就和影响,他首先是位诗人。研究刘禹锡的论著很多,却一直缺少一部专门为诗人刘禹锡而撰写的传记。可喜的是,肖瑞峰先生所著、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刊行之《刘禹锡诗传》,弥补了这个缺憾,是近年来刘禹锡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笔者获得此书半年多,拜读数过,得益实多。作者熔文史于一炉,使文脉与史实、文心与史识、文气与史德兼融谐美,将一部诗人传记写得扎实厚重、恢宏渊雅、气韵酣畅。 相似文献
8.
读向阳《华岗传》的感受孙思白上海华东师大向阳新近写成了一部《华岗传》。由于40年前,我们共同与华岗的关系,承他在出版之前,把书稿嘱我看看。从这部传稿看,它记述华岗一生的事迹,是那么详尽而具体,这显然不是著者当年在山大时所能晓得,而是“华案”发生以后,... 相似文献
9.
杨佩瑾先生是江西的文学大家,而杨尚奎同志则是建国后中共江西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以一个小说名家的手腕来写一个国内知名的领导人,这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很大的“悬念”。因为介于文史之间的人物传记,随着一个世纪、一段革命史或建设史的消失,近年来出得不少,但能够使人满意的,并不算太多。杨佩瑾先生能象写小说一样熟练来把握人物传记的写作吗?这本书能够吸引人、会有文学或史学价值吗?读完《杨尚奎传》,这些“悬念”也就释然了。用句套话,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32万字的书的。可以说,杨佩瑾先生写得很熟练,结构谨严,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0.
当我初次面对摆在鹿鸣橱窗里的《伯林传》时,我以为它只是伯林著述背景材料的拾掇,是经过过滤、筛选了的“正史”的堆砌,这种把作者始终当作一个生活在理性自我圈子中的、笛卡尔般“我思”中的写作方式是传记写作的常态。而伊格纳季耶夫的《伯林传》则试图从这种理……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同时,一些人为了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编造了许多谬说来歪曲否定他的存在.在此情况下,汤漳平先生推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屈原的文学传记--<屈原传>,真实地再现了屈原不平凡的一生,这是当代传记文学的新收获.<屈原传>中是如何艺术地再现屈原的光辉形象呢? 相似文献
12.
13.
《广东社会科学》1993,(2)
<正> 近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有许多引人注目的表现,特别是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展,更使得人们有理由期望大陆与台湾加快统一步伐,真正实现“三通”、“四通”、甚至“五通”,走上调整两岸关系的新阶段.尽管如此,台湾问题仍是一个很复杂的政治、历史症结,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将会是一个曲折和艰难的过程.要完满地解决台湾问题,还需国、共双方不断地作出努力,排除干扰.因此,一切关心这个问题的爱国的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祖国的富强统一作出贡献.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家鲍绍林先生在他的新作《台独幕后——美国人的倡议与政策》中说:“回顾清末以来,中国困于内忧外患,屡次陷于危如累卵的境地,至今仍能保全原有国境之大部分,实为幸甚.但如果在今天两岸的中国人已强大得多时,在汉人聚居的台湾,分离运动竟然得逞,则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实在太 相似文献
14.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分为四个时期。一九三二年,属于第三个时期。关于这个时期形势的主要特点,毛主席说: “这一个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 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 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曾 相似文献
15.
己卯兔年春节前后,中南财大赵德馨教授送来他的新作《黄奕住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作者前后花了十二年的心血,八易其稿而精心写成的力作。现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向爱好史学的广大读者推荐之。全书内容简介本书的传主黄奕住,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归国华侨资本家。1868年出生于闽南南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六岁时进私塾读了几年书,后因家贫辍学,故只略识之无;十二岁又学会了理发手艺,满师后挑着理发担子,走村串巷,赚取低微工钱,帮助父母养活弟妹。1885年春天,他还只十七岁,便拜别父母,带着一副理发工… 相似文献
16.
<正>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接连发表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那正是大搞阶级斗争(反右派)和路线斗争(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并以此为纲推进狂热的“大跃进”的年代。文坛上泛起了为错误路线呐喊助阵的“假大空”风气。这两部历史剧却发出了另一种热切的声音:珍惜人才,抓紧文化建设!“以道德化天下”,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是非同一般的。由于各种原因,郭沫若本人和研究者对这两部历史剧的意旨都没有如实地阐发。现在有必要做一番揣摩了。 相似文献
17.
年青时候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经留下深刻的印象。《约翰·克利斯朵夫》同罗曼罗兰的另一本著作《贝多芬传》放在一起,我也总觉得前者是一本贝多芬的传记小说,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呱呱坠地,一直到他进入艺术的殿堂,他的经历实在同贝多芬不相象了,虽然他只是一部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为追求艺术所付出的努力,一个艺术家跋涉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险巘曲折,尽管我对于艺术是完全外行,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古兰经》已被翻译为数十种语文在五洲四海广泛流传,以适应不同国籍、民族、肤色、语言的广大穆斯林读者和研究者的需求。现在,连较小的语种,也纷纷有译本问世,至于使用人数众多的语种,译本更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例如法文译本,已达三十六种之多。在我国,汉译《古兰经》的尝试,从清初开始,已受到重视。起初,是摘译个别章节,如南京刘智(介廉)的撰述中已有零星 相似文献
19.
骆鸿凯是近代学者,国学大师章、黄门下的巨子,在<文选>学方面的成就为世公认.同时,骆先生在文字训诂方面也有杰出成就,<语原>一书是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其继承章太炎先生<文始>探索文字孳乳变异规律,对<说文>以来的传统旧说多有突破,对<文始>亦有补苴驳正,以先生深厚的文字声韵训诂功力,若能参考殷墟周金,一定更比前贤或近人的创获为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