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评点了。但是,毛氏父子的评点明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近年来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的近20年来,经过10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研讨,引深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长期从事《三国演义》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重新评校了《三国演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沈先生的“评校”,一方面是“评”,一方面是“校”。就“评”来说,有“回前总评”,即在每一回回目下对本回作一提纲…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为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相对而言,《三国演义》版本的整理工作却还比较薄弱。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力求取得较大的突破。《三国演义》版本整理的现状现存的《三国演义》版本颇多,重要的有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一部妇幼皆知的古典名著,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通行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订正过的《三国演义》(简称毛本)。是一个为专家和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本子。但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下层文人,并非历史学家,因此原本《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明显的乖离历史、地理、历法、职官、人物实际的错误;毛本改正了一些。但《三国演义》中的这些错误仍然大量存在。《三国演  相似文献   

4.
杨泽波 《中州学刊》2002,(4):170-174
休谟伦理难题的主旨 ,是证明理性不是道德的根源 ,而不是一概否认事实判断必须承担价值判断 ;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后者代替前者。由此出发 ,本文对孙伟平博士的新著《事实与价值》提出了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最近日本掀起了一股《三国演义》热。对政界人士来说,无疑是有实际价值的,他们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启迪。观察一下日本的《经济外交》以及对美、中、苏、东盟等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不乏某些运用《三国演义》的具体实践。对于财界、企业界人士来说,他们也认为研究《三国演义》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企业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日本《愿望》杂志1985年6月号为纪念创刊3周年,特地编了名曰《三国志——商业学的宝库》专辑。该刊编辑部约了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六年,董每戡先生在中山大学作了一场关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专题学术报告。讲稿于次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以《三国演义试论》为题出版。在五十年代,试图用马思主义的观点对《三国演义》研究,就笔者所见,当时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字数不过十三万五千;个人专著则只有孙昌熙著《怎样阅读〈三国演义〉论集》和董每戡先生这部《三国演义试论》。董先生的《试论》在这些著作中是突出的一本。它触及到《三国演义》的时代、作者和艺术诸问题,对《演义》中较为敏感而引起争议的诸如正统观念、忠义观念、爱国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7.
贾雯鹤 《天府新论》2004,(4):142-143
任昭坤先生的《三国演义》军事校注本2 0 0 3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既是《三国演义》研究,同时又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向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1〕之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谓其“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2〕。因此,从《三国演义》入手去考察三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一直是三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小说、历史互证,犹如诗、史互证一样,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性、交叉性研究往往可以突破单学科固有的研究模式,易于形成新的学术见解。可以…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则关于道德失败的寓言。人物叙述者哈克以顺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小说中伦理环境的叙述、分析哈克在不同环境中的伦理选择以及伦理身份的变化等若干伦理结,并由此解读哈克的叛逆与成长,进而分析作品中蕴藏的伦理图旨:小说以写恶的方式来表达对"善"的向往,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学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9.
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继金批《水浒传》之后,毛宗岗师承金圣叹,又评改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百多年来,罗本《三国演义》几乎销声匿迹,而毛本《三国演义》则广为流传,影响之大,庶可同金批《水浒》比肩而立。那么,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得失若何?过去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对此甚少注意,以至造成一些不容忽视的误解。我认为:毛宗岗整顿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分析其结构特点,是评改之所得;而将小说中体现得并不明显的“正统”观,夸大为作者的基本创作思想,以取代作者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在民间,关帝信仰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关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民间对关帝信仰的心理接受。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叙述:《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重义品格增强了百姓的英雄崇拜心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弱点符合民众正反同体的心理。因此,当三国演义广泛流传后,更扩展了社会上的关羽崇拜。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三国漫谈》一书,经郑元基先生翻译为韩文,即将在韩国出版了。这是此书的第一种外文译本,也是继《三国演义辞典》之后,我的第二部被译成外文出版的著作①。对此,我自然感到十分高兴。我是从1981年底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三国演义》的,迄今已经整整19年。在这漫长岁月里,我也从事过其他一些研究项目,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耗费精力最多,钻研最深的还是《三国演义》。19年来,除了编著《三国演义辞典》、整理几种《三国》版本、撰写几部研究专著、重新评点《三国演义》、发表数十篇论文之外,我还先后发表了140余篇有关《三国》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史籍与小说中都有不少同名交错的记载或描写,《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太原说”,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西游记》”被认定为百回本小说《西游记》,进而以吴承恩为此书作者,都有同名交错之误的可能.古代小说考证要充分顾及作者、作品同名现象的严重性,把不能仅凭同名下判断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并“阙疑”能“缓”.当今《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籍贯的认定应该回到“东原罗贯中说”,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认定应该回到明世德堂本不题撰人的原点上来.作为学术研究进步的阶梯,虚假的明确远不如真实的模糊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主持的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有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文史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编辑出版工作者、戏曲工作者,一百二十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一致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在国内深入人心,在国际上也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历史小说。近二十年来,这部书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对于这样一部历史小说的深入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会议期间,大家热烈地讨论了《三国演义》的版本、故事源流、成书时间、作者的生卒年代、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国外的影响,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三国演义》研究趋于热烈,然则从情感方面着笔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拟从此入手,对《三国演义》涉及的人物作深入的开掘,这对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部巨著的价值是不无意义的。出 一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都被一种情感的纽带所维系。刘备之所以深得人心,除了皇族身份的微弱影响外,主要以“仁义”之旗来感召的。可以说,蜀汉集团的兴  相似文献   

15.
叙事判断对于修辞性地理解叙事至关重要,因为叙事判断既属于文本进程这一层次(作者创作的结果),又属于读者阅读这一层次。此外,叙事判断是通向三种相互影响的主要阐释层次的途径:形式层次、伦理层次和审美层次。本文区分了三种主要叙事判断: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提出了关于这三种判断之相互差异和相互作用的六个命题。本文采用这一理论框架对伊恩·麦克尤万的杰作《赎罪》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四月十二至十九日,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国演义》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代表等一百六十余人,汇集于三国时期魏的故都洛阳,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主持召开。大会分两个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举行了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四月十八日举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 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近七十篇。这些论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版本流传情况等问题作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 讨论会上,代表们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会上争论的最为热烈。大多数同志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其主题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三言两语来概括。此外,有的同志认为,对古代文学巨著,不要提“主题”(“无主题说”),也有的同志提出“模糊主题说”。(二)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问题。会上集中对“历  相似文献   

17.
正当人们摆脱“文化热”退潮后面临的困惑,力求超越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两极思维模式,重新以科学态度和理性意识审视传统文化的时候,朱贻庭同志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出版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传统伦理、反思传统文化的新范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以下简称《伦理史》)是以张岱年、朱贻庭为代表的研究集体的精心之作,潜心多年,数易其稿,成于“文化讨论”的高潮期。作为负责的学者,他们认真吸取前几年“文化讨论”所提供的学术营养,贯彻“既反对颂古、也反对盲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努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政治分析与理论分析、反思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传统伦理的基本范畴及学说思潮,而且在传统道德变革轨迹的清理和价值评判上,都有深解和创造性发掘,为近年来同类论著所少见,它昭示了中国传统伦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感情倾向上具有强烈善恶观的部分《三国演义》评论者,其理性认识和学术研究理念的公正性,常常被《三国演义》中儒家性善观、封建正统观所禁锢。非善即恶的道德倾向性使当代学者在评判《三国演义》时,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历史局限性缺陷,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秋笔法来进行回护性批评,这使学者在论著中引用的论据往往与其文中的结论相互抵触。  相似文献   

19.
汪世蓉 《学术论坛》2015,(1):144-147
翻译伦理研究主要关注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跨文化交往活动中的规范及价值等内容。在该理论视阈下,文章以汉语典籍《三国演义》中不同类型传统文化事象的译介研究为例,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域外传播进行了策略性思考。文章认为,在"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传播典籍中的传统文化立足于本土与全球化并不矛盾。译者过于倚重"易化、改写和操纵"等策略去强调"接受度",会让本土文化特色在译作中失落或变形,有悖于让"文化真正走出去"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先生的新著《三国演义新探》,是从他2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中精选而成的。这部著作的笔墨烙印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足迹,有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有思想艺术的探讨,有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而且长期身兼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倾注大量的精力于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因而,沈先生的研究与新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