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隐士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翼鹏 《学术论坛》2002,(5):110-113
隐士具备出仕为宦的素质 ,却主动疏离政治 ,隐居求志 ,成为具有特定道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隐士蔑视权威、不事王侯的独立人格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骨气节操以及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个性魅力与世俗的道德理想相契合。在世人的追慕与追捧下 ,隐士独树一帜的道德价值形象深入世俗观念世界 ;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 ,也就使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与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2.
隐士:我国古代士大夫中的一个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斌 《广西社会科学》2005,(8):95-96,99
在我国古代社会,士大夫的出路除了出仕以外,就只有归隐一途了,由于他们生存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根本无法实现,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和天然自适的性格,既不愿流于世俗,也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而他们只能选择归隐。任何事物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代的隐逸被不同际遇的士大夫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产生了真、假两种隐士。但无论他们采取何种归隐方式,这些士大夫们都是想通过归隐来达成各自的心愿,借隐来抒志。  相似文献   

3.
霍建波 《河北学刊》2007,27(4):118-120
隐士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隐士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都是礼敬隐士的。但自先秦以来,反对隐逸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有时甚至达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本文通过对尊隐、反隐两种历史现象的分析,发现古代统治者对待隐士所使用的乃是带有很大主观随意性的双重标准,而其立论的出发点却惊人地一致。  相似文献   

4.
苏琪 《齐鲁学刊》2006,(2):75-79
隐士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体和小农经济的产物,但是他们的人格追求和文化活动却具有时代的超越性。隐士人格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其对人格尊严的坚守、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及其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观念杨士彬人类政治思维的主题始终是人与社会——政治时代表现为人与国家。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当然也离不了这个主题,而且还十分鲜明。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社会①的国家观念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夏王朝,...  相似文献   

6.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士人的隐逸之风与当时的时局有直接的关系 ,并受到社会思潮玄学的影响 ,也与士人的性格有关。魏晋士人隐逸不仅人数多 ,而且隐逸方式多样。此时有三种隐逸 :山林之隐、朝隐、田园之隐。不同的隐逸方式表现了士人不同的品格和追求。真正的隐逸其实是难做到的。山林之隐需忍受艰苦的生活 ,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来 ;朝隐则将出世与入仕相结合 ,既不失利禄又可获得隐逸的清高 ,一些人以朝隐标榜“高雅”;一些人则以朝隐避祸保身 ,朝隐者算不上隐士。陶渊明隐居田园 ,淡薄名利 ,返朴归真 ,以其高洁的人格成为古代隐士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任爽 《理论界》2014,(8):90-93
在我国,德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都从不同角度论及过德治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治主张,这些思想有些精华仍然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这种考虑,本文对古代德治思想进行了评析,分别从行政、家庭、社会这三个领域进行利弊评析,再结合我国当今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古代德治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儒家对科技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 :重视教育 ,尊重知识 ;自强不息 ,积极有为 ;有创新意识的合理内核 ;严格的育人、选人、用人标准 ;诚实经商 ,义利合一。吸取儒家文化中的这些精华可以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任及其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 ,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范畴。本文通过对作为社会文化因素之一的信任的分析 ,探讨了现有的信任状况对家族企业成长发展的障碍。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的变迁转型存在着明确的互动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信任本身的内涵及功能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表明 ,我国社会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都会进一步增强 ,在此影响下 ,家族企业将会有很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我国人口迁移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农耕时代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现阶段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最后重点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只有符合人口迁移规律的、合理的人口迁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才是积极的、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结构原理出发来讨论中国古代社会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史学研究中那种单一因素决定论的简单化倾向。 这里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的交互作用组成,从而获得整体性功能。 所谓经济结构,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一是人的自然的劳动方式(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的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三层关系中,第三层是本质关系,第二层是本质关系的展开和具体化,第一层是基础关系,是一切关  相似文献   

12.
发展型社会政策作为最近20年来社会政策界的弄潮儿,超越了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将社会政策与经济增长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它的目标的改变扭曲发展的状况,为此积极进行社会干预,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形成、个人和社区资产积累、就业等途径应用于实践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最后认为,基于我国社会现实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特征,将其应用于我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惩戒现象的阐释,说明教育惩戒是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能够对我们当前如何建立正确而合理的教育惩戒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古代的史学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本文就此问题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文心雕龙·史传篇》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夫史所载者,事也。”“史为记事书”。刘知几《史通》议:“为史之道,以传古今”。“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这都说明,古人历来都把记事作为史学的基本属性。这种说法对古代史学的初创时期并无错误。因为记事的出现,标明人类已由野蛮向文明的迈进,说明人类对周围的环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已经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略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含义,几个重要科技领域的新进展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齐桓公和管仲管理齐国经济时代,齐国的经济和国力相对其他诸侯国来说是飞速发展的,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源……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一致观点是自治,这一点是客观事实,但公权力同时也在通过其代表对基层社会进行间接统治。而公权力的代表就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乡土权威,他们以不同角色和不同模式发挥着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功能。通过对乡官和老人这两类我国古代最典型的乡土权威进行考察,对乡土权威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分析,揭示出公权力与民间权威相互结合与博弈的社会治理机制,即公权力对乡村的有效统治和民间权威对乡村的有限自治。  相似文献   

18.
维护既存政治秩序是每一代统治者的共同任务。但是,时代不同,他们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也会有所差异。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乡村地域极为辽阔,农民居住也相当分散,村庄之间亦呈相互隔绝之态势。面对此种情形,统治者们将司法、宗族及乡绅等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加以运用,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族入桂及其对广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玉时阶广西古称百越之地,是南方壮侗语诸民族的主要生活聚居区。春秋战国之后,汉民族开始源源不断地从中原地区进入广西,逐渐改变广西的民族成份,进而影响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广西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_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类书被人们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记载,编辑类书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大小类书多达四百多种,这些类书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历代科学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资料,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受到中国和世界学者的珍视。但是,较早的类书大部分散佚,我国的类书起源于何时,类书对中国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