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一部流传后世的佳作.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2.
《麦克白》中的命运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为暗喻或象征。它们不仅构成了该剧的结构框架,而且麦克白败亡的原因除了伦理因素外,主要就在于他对待命运信疑参半的态度。通过麦克白的命运悖论,莎士比亚探索了一颗敏感却不完美的灵魂在一个远非自己能控制的世界里的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3.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麦克白》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是一个异类,这主要是因为剧作家将一个窃国杀人者放到了主角位置。同时,该剧又使人感到崇高与庄严,这是由于在其深层理念上融入了死亡与救赎这一对主题,携带上了浓厚的宗教氛围。文章从死亡与救赎这一角度来评说《麦克白》的悲剧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教堂谋杀案》和《麦克白》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超越两个剧本在题材和情节发展上的相似性,深刻感悟到它们截然不同的戏剧主题:麦克白的贪欲一点点吞噬了自己的高贵和良知,最终在惶恐和耻辱中走向悲剧性的死亡;托马斯因信念而战胜诱惑和自我,直面苦难,舍生取义,演义了一曲完美的神圣赞歌。两部作品分别反映了作者不同的人文思想和宗教观,同时对世人也有着很强的警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麦克白夫人这一人物角色在《麦克白》全剧中的地位及作用出发,分析了麦克白夫人受到憎恶的不公平性及麦克白夫人背后隐藏的文化特点,揭露了麦克白夫人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对女性权益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英雄麦克白堕落的原因,认为决定性原因在于麦克白自身,在于他未能抵制野心和权欲的诱惑,而其夫人的蛊惑和女巫的预言等仅仅是起催化作用的外因。文章指出麦克白最终的结局是他自己自觉选择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结合《麦克白》剧中的几个典型“对话”情景,指出该剧中尤其是主人公麦克白覆灭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一直是剧本关注的焦点,探讨这种诱惑支配下的自我意识如何在麦克白与女巫、女巫与班柯“狂欢”中的对话,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的独白性对话等不同声音中得以凸显,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人性在野心驱使下的堕落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一剧中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王晓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一剧中,诸多因素起着推动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作用。这些因素可被分为三种:即集身于麦克白夫人的人的因素;女巫、鬼魂等超自然现象;及雷电、阴霸、黑暗等自然现象。在《麦克白冲,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典...  相似文献   

10.
麦克白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的主人公.长期以来,女巫的预言和夫人挑唆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麦克白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激活和唤醒隐藏在麦克白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然而,没有超出个体欲望就不可能产生悲剧.只有当个体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实现自身欲望时,欲望才会导致悲剧.因此,麦克白悲剧最根本的根源不在于膨胀的欲望,而在于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矛盾影响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媒介符号特征的差异而表现出在类似线性(单一文字或声音)或场性(声音加图像)的传播样态的区别,线性传播必将带来线性思维,场性传播注定诱发场性思维,这样过于直接的推论稍显简单,忽略了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主动处理信息的能动性,易流于"形式决定论"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贯穿全剧始终,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悲剧气氛.女巫是麦克白心灵的魔鬼,是其内在私欲的外在表现;女巫的预言则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冲突,昭示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正是在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在探讨麦克白性格特征过程中,我们将批判地借鉴以往莎士比亚评论中的一切有益见解,也将有意识地把人物性格分析方法与意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把握这一悲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提出了一些适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影叙事视角与观众欣赏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观影过程中,不同的叙事视角决定了观众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审美效果,二者存在着相互引导与制约的关系.全知视角以貌似客观的故事呈现实行隐蔽的主观操纵,使观众进入"幻觉认同"的世界.另一方面,不同的限制视角则以不同的信息传达,影响和制约着观众的接受视野和观影态度.  相似文献   

17.
安徽芜湖的“红顶商人”是转型期中国所存在的“红顶商人”、“红顶公司”现象的一个典型个案,“红顶商人”、“红顶公司”现象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自主性增强的背景下出现的。地方政府在“市场化”驱使下容易成为利益主体;同时,地方政府在渐进式改革中对地方市场、企业拥有一定的干预权力,“红顶商人”是一种“地方合作主义”的产物,这往往会带来地方政府非法的权力“越位”。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秋寿南在《乡试录》中的记载,他的曾祖秋学礼曾著《补斋文集》《仅礼节读》两种,另有《补斋图册》一种;他的祖父秋家丞著有《八一编》行世;他的父亲秋嘉禾没有著作。这些著作中,只有秋学礼的《补斋文集》流传下来,其它都已流失。最近,又从《晚晴簃诗汇》中发现了一首秋学礼的诗,从《慕莱堂诗文征存》中发现了一首秋寿南的诗,这为研究秋家的家史和秋家的文风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仁"和"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文化可被称为仁孝文化。对于"仁""孝"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很多学者进行了阐述,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汉唐学者多认为孝是仁之本,孝在先,仁在后;宋明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仁是孝之本,孝是行仁之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良知"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仁和孝,他认为仁是良知之理,与良知不可分割,孝是良知与物(事亲)相感发出的表德。在仁孝关系方面,王阳明既沿袭了程朱的观点,又进行了新的阐发。他认为,仁是体,是孝的人性依据,孝是仁的发用流行,且是仁的先发。仁发用为爱,孝是爱亲,在所有的仁爱中最为真诚深厚。仁爱具有普遍性,但往往因条件受限而无法实现。在此情况下,王阳明认为应遵循"优先原则",孝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