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中国社会中第三种身份的"农民工",是中国既有户籍制度的产物。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取得市民权之前,既有的法律制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农民工遭遇就业歧视。本文试图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因,并提出了矫正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歧视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界多年来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对就业歧视影响如何?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职位升迁与社会流动四个方面影响不大。农民工就业受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准进入"门槛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制度的歧视作用在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3.
由劳动力歧视引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待遇;从传统思想、市场因素、制度措施等几点试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CHIP2008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两个群体就业岗位获得和工资差异,并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算。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25.39%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74.61%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歧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内部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37.81%;二是职业间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25.39%。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不但会给农民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也会对歧视者本身产生负面影响,并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发生净损失。  相似文献   

5.
严重的就业歧视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阻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大大影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旨在为政府制定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可操作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与政府主体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建立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而政府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的主体角色和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但目前在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中存在政策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就业阻碍、监管不力、引导不够等政府主体缺位错位的问题,政府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确立公平对待农民工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并明确自己的主体角色,进行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平等就业权的概念及其特征,并指出了我国目前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实困境;随后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与我国现行相关立法进行比较,以探析我国现行立法保障的不足;最后在借鉴《公约》及其相关建议书规定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探究其存在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根本办法,是根治就业歧视、维护公民平等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权既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一项宪法权利。受社会生产相对落后以及原有二元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现状堪忧。社会保障立法缺失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农民工无法享受相关权利。要使农民工实现社会保障权,必须从立法、行政以及国家履行积极义务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作为特殊群体,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接受着与城市户口的劳动力截然不同的不公平待遇,集中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壁垒的限制。本文通过定性的方法,分析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壁垒主要表现为就业的成本高、从事的职业差以及社会保障等。本文从农民工就业中出现的壁垒出发,分析了制度、政策以及社会观念是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性的待遇,并结合制度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第一学历歧视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在录取过程中,除了对最高学历进行审查外,还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进行审查,分出等级,区别对待。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第一学历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尤其是就业平等权;大大挫伤了公民奋斗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造成就业中第一学历歧视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刻板印象,大众对国家研究生招生和研究生教育的不信任心理,学生自身的不自信心理,企业招聘者的心理优势地位和名校情结等。相应的对策包括: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招生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救济。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国家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维系和促进就业政策的推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视法律及公共政策合理性、正义性的理论标准。社会性别理论使原本看上去正义的法律,经过性别分析就可能暴露出一些不正义、不公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性别意识和性别角度应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关键方法。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现有就业法律及政策,在制定和修改时应溶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也同样应有性别意识,应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良性的外部环境,达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歧视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权是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中的重要内容,但以农民为主体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却一直遭到职业歧视和待遇歧视的双重不公平对待。反就业歧视是社会正义理念的一种表达,也是政府的当然职责。劳动者各项权利的伸张是消解就业歧视的强有力的保障。文章针对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歧视的现象,重点分析就业歧视的成因并提出目前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就业基因歧视是与保险基因歧视相并列的两大基因歧视问题之一。雇主实施就业基因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是对劳动者的就业权、基因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反对就业基因歧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必须坚持基因隐私权原则、严格禁止基因检验与有限例外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惩罚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同时建立、完善基因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就业歧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就业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诸如年龄、性别、户口等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已经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根据就业权产生的依据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就业权划分为基本就业权和非基本就业权,就业歧视也就相应地划分为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和非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后者又可以分为由劳动者自身内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和由劳动者自身外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主张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就业权的分配,在基本就业权领域实行完全平等分配;在非基本领域以劳动者内在因素为依据按照贡献原则进行比例平等分配,以此来建构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并根据产生不同就业歧视的原因,对拟采取针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严重。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其不良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偏见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社会支持问卷以及应对方式问卷对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现:采取不同应对策略的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取成熟型应对策略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最低,其次是中间型应对策略的大学生,而不成熟型应对策略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最大;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以通过改进压力的应对方式加以缓解,而社会支持的作用则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