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瑶族的信歌     
瑶族的青年男女经过交往,如果情意相合,识字的就自己提笔,不识字的就请人代笔书写,写的是歌谣体的情歌,在瑶族民族间称为"信歌"。"信歌"的开头一段是开门见山,直抒心情;"白纸写书红纸封,请人送到妹家中,不信打开书信看,兄心一片在书中。"情意绵绵跃然纸上。有的夸耀赞美对方,以表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意;有的表示了  相似文献   

2.
谭晗 《民族论坛》2003,(3):18-19
<正>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先民早在远古时代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盘王大歌》(以下简称《大歌》)就是其中最瑰丽的史诗、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我们用虔诚的心解读《大歌》,仿佛在解读一个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仿佛已经听到了在空朦世界萦绕千百年的吟唱……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3,(4):90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江华瑶族人民每年都要隆重举办这个民族节日。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相传在古老的时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  相似文献   

4.
<正> 《盘王歌》,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护“还盘王愿”时演唱的祭祀歌。也是过山瑶的主要民歌。它基本上汇集了过山瑶歌的特点。现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特色作初步探讨。一、章节的特色《盘王歌》是瑶族歌谣中的长篇巨著。全歌由内容各不相同的数十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长短不一。就其作用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程式性章节和选择性章节两大类。“还盘王愿”通常是在法师的主持下进行的,整个“还盘王愿”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江华瑶族人民每年都要隆重举办这个民族节日。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相传在古老的时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  相似文献   

6.
多少年来,反映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书,司空见惯的形式,一是记叙文,二是记叙文中引述一些民歌为例子。1983年9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瑶族同志蒙冠雄、莫义明、蓝怀昌、刘保元等编的《瑶族风情歌》,却独辟蹊径,记录的内容全是“歌”的形式。可惜迄今未见到第二本此类的书。对《瑶族风情歌》的编写,民间文艺家过伟评说“积累了经验”。经验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大致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情爱图;二、民族审美活动的氛围及特点;三、造型表现手段的新突破。这些经验不仅为学术界的朋友们研究瑶族历史社会、爱情生活、心理素质诸方面有个翔实可靠的借鉴,还为文学界往后众多的记录工作者编书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一) 湖南辰溪县境内有一片瑶汉杂居地区,俗称“七姓瑶”。主要分布在该县东南部的罗子山、苏木溪、上浦溪、后塘四个乡。瑶族20769人,占四个乡总人口的55.7%。境内最高海拔1378.7米,最低海拔100.1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经济落后。这四个乡的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四乡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12.1%,初中文化程度占2.2%,高中文化程度占0.5%,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 一般认为,瑶族历来并无文字。近年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乡发现了一种奇特文字,人称“女书”,有人认为是瑶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经过改造了的汉字。偶读旧籍,见到二则资料,似乎与瑶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瑶族何时开始迁入越南,史无明载,学术争讼久悬未结。本文通过对《周玄柜信歌》的破读,并与历史文献相互佐证,得出结论: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县)周玄柜与60户瑶族迁入越南宣光省锡影地区居住,是瑶族向越南迁徙的最早且规模较大的批次。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由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密洛陀古歌》堪称一部集布努瑶古文化的鸿篇巨作,正如张声震同志为该书作序所言:整部古歌以浩瀚的篇幅、恢宏的气势、广阔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诗的语言,唱述了布努瑶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11.
<正> 瑶族曲艺“谈笑”,瑶语叫“甘结”(gān jié),是湘南阳明山脉瑶族聚居区中唯一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经《中国曲艺志》编纂委员会认定,被列为《湖南曲艺志》中的曲种之一,流行于常宁、祁阳、新田、宁远、桂阳等县靠近阳明山脉的各个乡,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当地瑶民喜爱。一、“谈笑”概况“谈笑”始于何时,很难考证,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常宁县志》中载有“届期男  相似文献   

12.
桂江中游一个瑶族村落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浦县位于桂江中游流域,境内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南部的三河乡境内有一片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直抵金秀县境,是为大瑶山的延伸部分。三河乡是一个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瑶、壮多民族杂居乡。三河乡的瑶族,有的散居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村落里,有的集中居住,形成瑶村,田厂村和冲口村就是两个瑶族聚居的村落,它们位于平原与山区交界之处,两村相连,没有明显的界限,村落在山腰,北边山脚下的平原是耕作区,南边村后是广阔的山地,IWe年有人口近700人。田厂村瑶族自称“尤棉”,他称则为“盘瑶”、“过山瑶”。上世纪中叶,因…  相似文献   

13.
瑶族《踏朝歌》初述黄钰瑶族《踏朝歌》,俗称为踏歌堂唱还愿歌。此外,民间还有《踏朝曲》、《踏歌堂》、《踏朝歌堂》和《盘古歌》、《盘王歌》之称。《踏朝歌》,流传桂东、桂东北和湘南一带居住丘陵或平原的瑶族地区,历史悠久,是瑶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14.
“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有没有古典诗论”?一位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的学者这样问。他的提问,促使我探讨侗族琵琶歌《旋桑嘎》(即《歌师传》)。这首歌是己故侗族著名歌师吴居敬同志四十年代向广西三江程阳歌师吴学清老人学来的。民间歌手口耳相传,保存下这难得的诗史诗评之作。《歌师传》全歌116句,叙唱13位歌师及其16部作品:(1) 高步乡杨信斌:《二度梅》  相似文献   

15.
<正> 瑶族是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其中歌谣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瑶族人民唱歌、爱歌,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农闲、节令、田头、地角、上山砍柴都口不离  相似文献   

16.
<正>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这是瑶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王券牌》、《盘王大歌》、《密洛陀》、《盘王书》、《千家洞流源记》等有关资料,对瑶族先民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探索。瑶族先民的宇宙观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关于宇宙的起源,历来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创的。如基督教的《圣经》就说:上帝用六天的时间造出了天地日月,一切植物和动物。我国西汉的儒  相似文献   

17.
瑶族自发向海外迁徙,约起于明中叶,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迁徙的路线大体是由广东进入广西、云南后再迁入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由于战乱,不少瑶人以难民身份迁入欧美各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大体有人口压力、生计使然,因征调、天灾人祸等而迁徙.瑶族的迁徙是群体行为,事先有过商议,有人先去探寻地点,认为条件可以,才写信歌回原居地动员迁徙.  相似文献   

18.
<正> 六月下旬,湖南省江永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人员在黄甲岭乡杏菊村进行民俗考察时,一位九十余岁的老妇人提供了一百三十一块木质经版,其中字版56块,画版75块。其规格有大中小三种,大号版面20公分×40公分,41块;中号版面15公分×30公分,42  相似文献   

19.
<正> 瑶族情歌历史悠久,内容广泛,风格特异,尤以“歌为媒”形成社会风俗而著称。笔者长期在瑶族比较集中的湖南地区采访,本文拟对瑶族情歌的特色作些研究和探讨。瑶族情歌成为本民族婚姻的媒介瑶族人民缔结婚姻的形式有多种。如“招郎”(入赘),即男到女家落户,又如“拿蓝子”,在赶圩、节假日时小伙子看准某一姑娘,就乘其不备,将女方蓝子拿走,买上点心放入蓝子,再转到姑娘身边。首先男方请女方吃点心,相后对歌。歌毕,姑娘将蓝子拿回来,约好再会日期。这样多次一“拿”一“送”,直到爱情成熟,把姑娘接到男方家里成亲。无论那种形式,都不要媒人牵线,也不由父母包办,而是通过唱情歌,即“歌为媒”沟通关系,达到互相了解,加深感情,最后成为伴侣的。  相似文献   

20.
《盘王大歌》是瑶族地区历史悠久并且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歌谣,受到多人传唱。《盘王大歌》的传唱是瑶族人民重要的信仰和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这对瑶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又有很大的帮助,对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很大的帮助。在《盘王大歌》中,处处都表现着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传承,这样的民族信仰和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盘王大歌》传唱至今,仍然有这许多的生命力和蓬勃朝气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南岭瑶族的《盘王大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更好的了解到《盘王大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