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正月。作者时年52岁。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他到处逃难流亡。这首诗就是他流寓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写的。当时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况,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大概是这样: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诏令自己的长子李适作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各节度使和回纥的援军进讨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十月在洛阳北部大败史朝义,歼敌八万人。史朝义溃逃,官军收复了东部洛阳。这时官军乘胜追击,一口气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十个州,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他的几个主要将领如:田承嗣、李怀仙等全部投降,并献出幽州和魏州。到此为止,史朝义所占领的  相似文献   

2.
《公安送李晋肃》亦题为《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余下沔鄂》。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三年秋末冬初将要离开湖北公安南下洞庭的时候写给李晋肃的送行诗。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而且是研究中唐著名青年诗人李贺的一份宝贵资料。(见一九八○年《湖南师院学报》第一期,拙稿。)本文仅就李贺家世的问题,对杜诗作一些探究。先从诗题说起。早在宋代,蔡梦弼《增修杜工部草堂诗笺》在《公安送李晋肃》题注中就已指明:“晋肃即李贺之父,韩退之尝为贺作《讳辩》”。稍晚,王应麟《困学纪闻》,请代仇兆鳌《杜  相似文献   

3.
关于杜甫离蜀问题谈论社甫离蜀,首先要涉及那首《去蜀》诗,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诗的写作年代有争议。黄鹤定为广德年间阆中作,蔡梦弼、朱鹤龄和仇兆螯等以为永泰元年离成都时作。后说颇占优势,可未必的确。或谓两说均可通。我却倾向于黄鹤说。蔡说之可通,是把诗中“五年”、“一年”加起来算,为六年。杜甫永泰元年成都诗《春日江村》云:“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也是作于这年春天的《营屋》诗中写道:“忧惜已六载,兹晨去千  相似文献   

4.
一杜甫与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是盛唐伟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即咏怀归州(秭归)宋玉宅古迹的一首七律。杜诗别首所谓“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是也。归州旧治,东五里有宋玉宅,相传为宋玉从学屈原时所居。宋玉宅古迹有多处,归州而外,安陆宜城也有,至传澧州也有,还有宋玉墓,想是误会的(详见光绪《湖南通志》《辨误》三)。据《水经注》,宜城是楚旧都鄢郢。宋玉鄢人,在宜城  相似文献   

5.
<正> “曾为椽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这是杜甫晚年写于夔州的七律《峡中览物》的一联,大意是说他当年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特别是在行经潼关一带时,创作冲动来得特别频繁,诗写得格外顺手。熟悉杜甫生平和创作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乾元元年(758)六月到次年六月担任华州“椽吏”的。其时,杜甫被肃宗赶出了朝廷,他的从政治活动遭受到大失败,但却从此得以离开宫廷,在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杜甫脱离了香烟缭绕。(黹弗)黻炳焕,曾一度有点陶醉的廊庙氛围,深入到征尘蔽天、呻吟呼号、浸泡在泪血之中的人民生活时,他就能够更直接地、真切地、勇敢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从  相似文献   

6.
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间(736——741),第一次漫游齐赵。在此期间,他写有《题张氏隐居二首》,一为七律,一为五律。关于这两首诗,前人论述很多,意见颇不一致,归纳起来,分歧主要有三:一、“张氏”何人?二、“石门”何地?三、二诗是否同时所作?就此三点,略抒鄙见,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艺术见解往往与其创作个性相联系。正因为这样,李白、杜甫这两位各具风貌的艺术大师,在阐发他们的诗学观时,必然从不同的视点着眼、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形成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也许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职业的诗论家,但创作之余,他们都曾留下深具会心的“说诗晬语”。李白的诗论主要见于《古风》其一、其三十五、《江夏赠韦太守良宰》、《大猎赋序》、《泽畔吟序》等诗文;杜甫的诗论则主要见于《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偶题》、《同元使君春陵行序》等诗文。其中,有对诗旨诗源的探求,有对诗艺诗法的切磋,有对诗人诗作的品评,而更多的则是创作甘苦的“夫子自道”。“吉光片羽,弥足珍重”。千百年来,李白、杜甫的诗论和他们的诗作一样,启迪和沾顾着后人。  相似文献   

8.
<正> (一) 王禹偁在《自贺》一诗中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可以看出王禹偁的诗作与白、杜的关系?幼艿姆矫胬纯?杜甫、白居易对他的影响也并不是相等的。稍晚于他的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赞叹说:“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读王黄州集》)。这不仅恰切地评价了王禹偁诗作在宋初文坛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准确地指出了王、白诗作间的  相似文献   

9.
元结编《箧中集》无选杜诗颇使我费解。因为其一,天宝六载,元、杜二人同在京师应考,因李林甫从中作梗,谓“野无遗贤”,致使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落选后想必二人当有所接触。而且,《箧中集》所选作家,既是元结的亲友,也多是杜甫的友好,并常有诗作往还酬答。可见,元杜二人即使无直接过从,至少应该互闻其名。其二,唐代文学十分普及,优秀作品每每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流传还是很广泛的。元结自己就说:“至于歌颂讴吟,妇人童子,皆抒性情……况世贵之士、博学君子,其文学声望,安得不显闻于当时也哉”(《述时》)。譬如,公元764年元结作于道州任上的《春陵行》等诗,两年后远在成都的杜甫就有奉和,说明他们之间并非绝然无闻。元结于肃宗乾元三年(760)厘定是集,距安史之乱爆发已经六个年头了。杜甫时年四十九岁,  相似文献   

10.
读杜札记     
<正> 历下亭杜甫第二次漫游齐赵,曾到过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当时他的老朋友、大文豪李邕任北海郡太守。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夏天,李邕与杜甫宴于济南历下亭,杜甫即席为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关于历下亭,旧注多误。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按:即今济南市趵突泉)。……俗谓之娥姜(一作英)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按:即历山),山  相似文献   

11.
试析杜甫《盐井》诗中的井盐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阴山学刊》2004,17(4):93-96
杜甫《盐井》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唐代井盐价格从盐生产难度大、肃宗至德年间物价腾涨等方面考虑,是可信的。杜甫一些关乎时政时事的诗作中所用数字多与史实相符的现象也可视为旁证。  相似文献   

12.
以地名作诗题,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成为一组完整的纪行诗,记行程,写山川,抒感慨。杜甫在陇右创作的两组纪行诗,别开生面,独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辞华州司空参军职务,携带妻儿,西行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 十月间一个星月磊落、云雾苍茫的夜晚,杜甫一家于夜半时分从秦州起程,奔向别人向他介绍的物产富饶、气候温和的“乐土”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谋求生活的出路。在《发秦州》这首序诗中,诗人交代了赴同谷的原因:“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就是要解决全家人的温饱。从秦州出发,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这些是地名,也是诗题,是杜甫在陇右  相似文献   

1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避乱梓州(今四川三台县) 时听到历经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平息的消息,欢喜异常,冲口吟出的一首七律。战争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他也可以结束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涯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最后两句诗,既画出了他头脑中想像的还乡路线,又表现出了他仿佛很快地就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去了的兴奋心情。这虽然是一首脍炙人口、选本必收的名篇,但以往的注家却未能弄清“巴峡”的所在,以致使杜甫头脑中预拟的这一先整的还乡路程,变得有中途、终点而没有首程了。例如,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一引旧注:  相似文献   

14.
<正>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编次的《樊川文集》二十卷,前四卷共收各体诗歌二百六十一首,其中七律就近六十首;若加上宋人编次的《樊川外集》与《别集》中所收的七律,数量当更大。杜牧的七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吴乔《围炉诗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其七言律亦极  相似文献   

15.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6.
古今关于《兵车行》作于天宝年间的各种说法存在很多漏洞.《兵车行》中府兵被征发的这种情况只可能出现在开元二十五(737)年唐王朝征发长征健儿之前.开元二十四(736)年冬,唐玄宗为加强河西守备、报复吐蕃而往河西调遣关中府兵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由唐代科考的时间惯例等证据可以推断出杜甫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应试的.杜甫在该年应试后...  相似文献   

17.
晚唐郑谷有《献大京兆薛常侍能》一诗。赵昌平先生《郑谷年谱》谓 ,咸通十三年 (872 )春 ,郑谷在长安应试落第 ,归宜春。此诗作于此年或下年春季 ,薛常侍即薛能。但《全唐诗》又有注 :“一本无能字” ,提示我们此处“薛常侍”未必一定是薛能。《旧唐书·懿宗纪》记咸通十一年(870 )“十月 ,以给事中薛能为京兆尹。”但未见其为检校散骑常侍的记载。又郑谷该诗语气颇不像年轻时亟亟于科举之作 ,倒像是厌倦官场、欲归不能时的作品。所以如云此诗作于咸通年间则疑问重重。根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 ,郑谷于昭宗乾宁元年 (894 )任右拾遗 ;乾宁三…  相似文献   

18.
在柳宗元改官柳州刺史后的诗篇中,有《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这一首七律诗,结尾两句说:“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潇水、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指他贬斥永州后居住、游览的区域。白苹洲在哪里?宋代韩醇注引述:南朝梁柳恽出任吴兴(即令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曾经写成《江南曲》,其中有“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两句。(见中华书局校勘本《柳宗元集》卷四十二)白居易集中有《白苹洲五亭记》,叙述“湖州城东南六百步,抵  相似文献   

19.
近读邓魁英、聂石樵同志选注的《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3年11月第一版,下简称《选集》),感到这本《选集》总的来说在词语注释方面,有兼取众家优长、细致确当,善于选引出处的特点,和已经出版的几个选注本相比,是较好的一个选注本,对于杜诗研究,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该书在注释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地名方面,有误释几处,特提出来与选注者商榷。《铁堂峡》一诗注释中,注者引《大  相似文献   

20.
韦应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为历代选本必选之诗,但是对李儋、元锡是何许人,是一人?抑或是二人?迄今没有人搞清楚。兹举三例,均是注解《寄李儋元锡》的。(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上》的注解说:“李儋,字元锡。”(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