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隳三都”的事件,是研究孔丘政治思想无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件事如何认识,怎样评价,关键在于澄清史实。 “隳三都”究竟是不是孔子的主谋,其目的何在?有的同志认为是肯定的,旨在打击三桓,以张公室。他们说,孔子“要加强鲁君的权力,拆毁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的都城。”(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163页)孔子“参与‘隳三都’(毁掉三桓  相似文献   

2.
对孔子思想实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问题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其确定为保守、复古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认为孔子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恢复“周礼” ,重建旧的奴隶制度。这种看法似乎成为定论 ,即使有反对意见 ,也是闪烁其词 ,不是很明确地表态。本文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的考察 ,发现孔子的思想是进步的。因为孔子支持社会改革 ,赞成社会进步。同时 ,孔子的言论并没有发现为奴隶主阶级的集中代表周天子辩护的部分 ,他的言论只是为卿大夫阶层服务的。所以 ,本文认为孔子思想的实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上层统治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与孟孙氏李启谦鲁国"三桓"主持国政100多年,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孔子曾批评过"三桓"(见《论语·季氏》),据此人们认为孔子与"三桓"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其实不尽然,因为孔子不仅批评过三家,而且也赞许过三家。如孔子曾说:"自季孙之赐千锺...  相似文献   

4.
现在关于孔子的讨论,基本上分为四派。①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在思想战线上的代表;他的思想完全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②认为孔子是当时人民群众在思想战线上的代表;他的思想完全是进步的,甚至是革命的。③认为孔子是当时的奴隶贵族或封建领主在思想战线上的代表,但也是个改良主义者,他的思想中有新的一面,但是这一面不是  相似文献   

5.
杨朱思想的演化与学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战国初年及孟子时代,学说思想中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每家代表着各自的阶级的利益、顾望和主张,儒家是代表领主贵族统治阶级的思想,墨家是代表广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群众小生产者阶级的思想,杨朱是代表新兴商人地主阶级的思想。至于老庄道家学派,则是代表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庄子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道家学派”。战国初期,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道家不在其内。春秋末战国初,儒家学派曾受到鲁穆公、魏文侯及楚悼王的保护盛行过一个时期,到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阳虎     
阳虎是春秋末年鲁国季孙氏手下的一个家臣,曾和孔子多次发生关系。科学地分析孔子与阳虎关系,可以有助于对孔子的评价。阳虎,《论语》中称阳货,鲁国人。其住址与早年事迹不详,只知他有一个从弟,名叫阳越。从他曾担任季氏的家臣来看,其出身当非贵族,至多不过属于士阶层。关于他从何时担任季氏家臣,史无明文记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氏(?)士时,他已担任季氏家臣,而孔子当时的年龄只不过二十岁左右。按孔子二十岁时,为公元前532年,阳虎被赶出鲁国为鲁定公九  相似文献   

7.
一命的见解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封建剥削阶级代言人的孔子,是很重视这个思想武器的。孔子主张知命,墨子主张非命,两种思想反映着两个不同阶级的要求。有人说,孔子、墨子时代,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他们的思想没有阶级性,那是一种“非愚即诬”的说法。孔子主张知命,是代表剥削者君子的利益,不是代表被剥削者小人的利益,墨子主张非命,站立在剥削者君子的对立面,而把被剥  相似文献   

8.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子,一生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奔走呼号。他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西周初年奴隶制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社会中的“圣人”。把他抬高、尊崇的并不是他为之服务的奴隶主,却是取代奴隶主统治的后世封建主。在他生时,穷困潦倒,不为奴隶主所重视(至多鲁哀公称他为“尼父”),到他死后的若干年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对于这些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当时真正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出现,说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则后世地主阶级对他尊奉的道理何在?情况虽然复杂,矛盾似难解决,但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研究工作,也还是能够说明的。我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一、始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他要奴隶主改变一些统治方法;三、其改良主义主张,客观上符合日后地主阶级的要求。于是封建地主阶级择其所需,把孔子塑造成封建社会的“圣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似乎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一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二为孔子的世界观,三为孔子思想核心,四为孔子思想的历史评价。首先谈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这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紧密联系着,由于对古代史分期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孔子思想阶级性的看法也不相同。有入认为孔子思想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有人认为他的思想代表封建领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讨论孔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到孔子与季氏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反对代表新势力(或地主阶级)的季氏;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因为他拥护代表新势力的季氏;也有的同志认为季氏不代表新的势力,孔子是反对季氏的,因此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这些同志对于孔子的评价,虽然分歧很大,但是着眼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季氏是否代表新的势力以及孔子对待季氏的态度如何?作为评价孔子政治立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方政党阶级基础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传统的观点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旧的统治阶级将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灭亡。但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政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某些变化,使政党看起来已经成为“全民的党”。从阶级斗争的规律、执政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关系以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等角度,探析西方政党“全民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孔子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20日至25日在曲阜举行。有23个省、市的19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19篇。会议较集中地讨论了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孔子思想的评价和批判继承、以及如何把孔子研究引向深入诸问题。关于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大致有四种意见:一、西周封建说认为,孔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主张变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为地主阶级利用,成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论礼     
“四人帮”假批孔,借批孔来攻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们歪曲了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来搞影射史学。对于孔子讲的礼究竟指什么,值得作一些探索,或许有助于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污蔑。这里试对孔子的论礼作一些不成熟的说明,请同志们指正。孔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圣人。他生活在春秋时代,不论把春秋时代说成由领主封建转变为地主封建也好,说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也好,总之是落后子地主封建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又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在春秋时代已经是保守落后的思想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何以被推崇为圣人,这恐怕不好用奴隶社会或领主封建跟地主封建都是剥削阶级统治来解释吧?孔子的思想要是在春秋时代就是保守落后的,那就不可能适应于比春秋时代更进步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里何以不能产生足以代表封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要学《诗》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适齐     
<正> (一)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去,曾与孔子晤谈。当时景公向孔子询问秦国的发展趋势,孔子极其精辟地分析了秦国的情况,博得了齐景公的赞赏(见《史记·孔子世家》)。公元前517年,鲁国上卿季平子与(后耳)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使约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孟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打鲁昭公,结果昭公师败,逃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一直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生产方式阶段.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变革时期.当时,铁制工具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买卖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土地私有制,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形式,这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为新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新兴阶级的壮大,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新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较为集中地记载在《论语》之中,他的经济思想就是其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评价与古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对于孔子的评价是当前聚讼纷纭的一个复杂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史学界对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认识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因而影响到对孔子的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孔子究竟代表什么阶级呢?史学界的回答很不一致:有的史学家把他说成奴隶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强调他复古倒退的一面,从而忽视了他的“爱民”主张的历史作用,有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孔子的君臣观继承,发扬了自古以来的民主传统为搞清孔子君臣观的本来面目,有必要略述一下君的产生和发展。传说中的尧舜实际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由部落联盟会议选举产生的,没有特权,是名副其实的公仆。夏禹传子,标志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这就是后世意义上的君。这时的君虽然仍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和国家的象征,负有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责任,但他却更多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传说中的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与之相适应,思想家创造了天命观的意识形态。这种天命观认为,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都是天地创造的。所以万物以天地为父母.这个乾父坤母对万物之灵的人特别关怀,为帮助万民,立他的长子为君为师,来治理、教化万  相似文献   

19.
<正> 1 作为处在中国近代初期由闭关锁国转向学习西方开办洋务过渡阶段的清朝政府高级官员,丁日昌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重要政治人物。分析其从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政治性格,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加深对他的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存在剥削制度的阶级社会中,每个人的性格带有显著的阶级性,具有同一阶级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性格特征。丁日昌一生的利益、荣辱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兴衰密不可分,他必然竭尽全力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并求保住自己所得的职位,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而坚决镇压本阶级统治的反抗者,这是一种阶级的本能。具体说来,丁日昌政治性格的阶级倾向性有这么几点:一,恪守封建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忠君思想为指导;二,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以维护现存统治秩序为己任,残酷镇压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由西周的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来的。在西周的封建领主制下,土地所有权采取了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逐级分割所有的方式,即: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又通过逐级分封的办法,由各级领主世袭占有,从而使各级领主具有实际上的土地部分所有权。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最后交由农民耕种的土地分为公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