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祖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邓小平的义利观,就是邓小平对“义”和“利”关系问题的根本看法。邓小平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他在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综观邓小平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论述,邓小平的义利观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表述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傅智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2):5-9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现的新命题,指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何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1)
本文通过评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先秦时期传统义利观.在分析借鉴历史上丰富的优秀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实.提出了以“三个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新时期义利现的基本观点.阐述了这一建构的科学、性及其含义的规定性、处理原则、行为方针、价值评价和理想人格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永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2):88-9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先后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即"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三个有利于"义利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的新型社会主义义利观;梳理和反思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苑秀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13-16,49
重义轻利以及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受其影响,毛泽东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和“人民利益”,但把“人民利益”更多地解释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仍没有受到重视。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此,邓小平明确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曹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80-82
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义利观是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石。传统义利观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其精华部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在当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中,传统义利观不应受到全盘否定。现代文明应借鉴、吸收传统义利观,注以现代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张梦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2)
必须客现而全面地认识孔孟的义利观,既尊重历史,又着眼现实,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9.
10.
郁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97-103
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义利观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形成、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殊的,对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操守、民族情结、民族心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义利观历经变迁,已形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自觉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价值情怀.中国传统义利在不断发展、丰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了独特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世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3):5-8
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却大量论述了与知识经济相符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理论核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主攻方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政策导向,“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是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黄丽珊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118-121
职业道德作为一定社会劳动组织所做出的“社会规范安排”,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和维护该职业集团的共同利益,进而实现社会各个行业即整个社会的利益的协调与公平。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者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公平与利益的问题。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的范畴,更应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与公平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周亚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5):46-51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重要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东西部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对于西部来说,要实现共富的目标,也要走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的必由之路.需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重点与一般、效率与公平、自我发展与外部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人才理论以其凝重的实践品格、跨世纪的理论高度、科学的结构内涵、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成为我党实施跨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的产物,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观念变革的产物,是人才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彻底纠正了毛泽东在贫富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透辟分析了我们长期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明确指出了消灭贫穷的必要性、战略步骤和根本途径,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赶超先富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辩证贫富观.深入研究邓小平的贫富观,无论是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还是对于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将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到传统诚信观之中、注入到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之中。 相似文献
17.
王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04-112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甘霖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3):7-9,15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力资源思想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人是最宝贵的生产力;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须采用灵活方法和建立灵活机制开发人才资源;重视教育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培养青年人才。这些极为宝贵的思想有助于指导我们在实践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秉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4
以社会发展观的研究为视角,在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本质和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理论思想,揭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内在本质和各自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品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20.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对人民的内涵、人民的作用、人民的利益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形成了他们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人民观。学习、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