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现代形态的音乐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审美价值视为音乐的核心价值,将音乐的历史看作被"审美"一词限定的历史,但在中国社会早期,音乐的价值却远远溢出了美的边界,几乎可以将中国人的天地人神之思一网打尽。就哲学而言,这种围绕音乐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气、风、声视为音乐的本源,从而将人工艺术与天地自然打通;二是将声律、音律或乐律理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律法,从而将音乐秩序挪移为宇宙秩序;三是以道论、数论和气论为音乐进行本体论定位,从而使音乐的价值获得形而上的阐明。要而言之,在中国社会早期的观念中,音乐被视为世界存在的基本性状,它的哲学品格要远远大于美学品格。这预示着一种回归中国历史本身的音乐史研究,必须超越美和艺术的限界,将其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经验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徐宁 《社科纵横》2009,24(2):124-126,130
维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是现代新儒家的使命所在。唐君毅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面对西学的冲击和新时代的要求致力于对传统的积极调适和改造。他以中国传统思想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反对西方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主张以人文作为科学的价值范导,以人文超越科学。他认为通过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文世界,从而创造新形态的科学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4.
道路的选择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统筹推进的结果;从价值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创,超越了传统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崭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审美体验的本体阐释潘知常本文对审美体验的理论根源、历史根源和逻辑根源作了深入本体论的阐释,揭示了审美体验的根本性质来源于世界的意义性,它可以克服认识经验的局限而超越世界。文章认为,认识经验满足的是精神与外在物之间的协调、平衡的关系,审美体验则只顺从心...  相似文献   

6.
张丽 《浙江学刊》2023,(6):178-184
在哲学史演进中展开审美之维的功能研究,伴随研究视域从超验的形而上学、先验的主体性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形成了从启蒙功能、政治功能向实践功能的显性功能渐次彰显的研究脉络,并产生了由启蒙功能奠基,在政治功能中逐渐进入现实,最终在感性的人的实践功能中得到整合推进、共育发展与真正实现的历史逻辑。进一步在哲学视域中整体地研究审美之维推动哲学发展与推进历史实践的功能,审美之维是本体论领域保存超越追求、认识论领域重构认识形式、实践论领域恢复感性的人的实践的重要维度,表现出建构理想世界、认识现实世界与实践改造世界的现实功能。马克思主义在感性学基础上建构起审美之维功能研究的实践哲学视域与实践领域,形成了研究审美之维功能的实践来源、实践力量与实践路径的实践美学,为超越现代性、探索全新现代文明形态的历史实践中审美之维功能的研究与实现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党子奇  常海波 《社科纵横》2007,22(11):114-116
作为文学形象的二元理想形态,意境与意象都能使人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意境侧重于理想型文学,以抒发个人情志为目的,强调形象思维。通过情景交融与时空转换、虚实相生,诱发一个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使人的生命状态在现实的生存局限中高度自觉地解脱出来;意象侧重于象征型文学,以暗示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直接介入为特征。从而引发人们超越在场有限性的束缚,跳到意象背后的无限关联中去,在"去蔽"的同时使与之相联系的世界整体"敞亮"。  相似文献   

9.
魏晓莎  张淼 《学习与探索》2023,(11):109-115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历史背景、指导理念、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等方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理论突破与实践超越,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对中国发展模式作出的创新性优化,不仅向世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也为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具有深刻的世界意蕴,具体表现为以创新为突破口助力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陷阱”、以协调的经济策略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绿色的发展理念开拓了生态文明新时代、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共享的大国情怀为解决世界贫富差距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世界眼光创立了内蕴世界化要义的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开启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发展的世界历史期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的真理体系,在时代之变中形塑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格局,自觉锻造出其同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宏大世界品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我超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内生使命,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同时,为人类贡献了一种正在生成的新文明,并以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使命和追求,引导世界历史发展进路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10,(3):145-154
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追求的超越精神和语言中心意识,是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其审美精神中既有对外在的形体美的关注,也有对内在的诗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关感即审美享受的重视;其超越精神主要表现为解脱和虔诚的终极性超越,也有非功利的超俗性和重意蕴的超象性追求;其语言中心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修辞学为核心的庄严论的发达,以及基于语言学的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印度传统诗学中的审美精神与唯美主义、超越精神与神秘主义、语言中心意识与形式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而没有绝对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超出现存世界的超越指向,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解释世界为己任的知识论的超越理论.与此相对,马克思哲学则形成了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实践论的超越理论.从改造世界的超越使命出发,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感性活动,指出实践表现为有限的超越活动和无限的超越指向的辩证统一,从而把实践理解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理解不能超出改造世界的时代背景,不能割裂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的理论特质,忽视实践的有限特征的做法必然会促使实践泛化为抽象的本体论范畴,导致对实践的理解陷入抽象化和实体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与对象世界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其中一种称之为“玄思关系”。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寓言写实小说,艺术手法的基本原则是排斥形象的实在性,其内容的确定性在于整体把握,其主题指向趋于历史而超越现实并在历史的普遍性中渗透深刻的当代性。其审美特征是在对历史的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超越与神秘、热情与慨叹交融。  相似文献   

15.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然而传统哲学不是把"本体"视为远离现实的"自在之物",就是把"本体"具体化为"实在本体",最终致使"本体"不能真正得以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扬弃并超越了传统的本体观,把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内在超越性与对外在客体的意向性辩证地统一于实践中,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张玲 《学术交流》2005,(7):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心智的伟大创造;审美活动则是主体自由自觉心灵的观照。艺术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超越。艺术的自觉就表现为艺术家的审美主体在超越与回归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审美自觉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要使一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境界的弹性和暗示力,它不但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愉悦,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  相似文献   

18.
薛玉坤 《阅江学刊》2012,4(3):109-113,120
仇垛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19.
从符号看人类意识的超越性——以自我意识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训红 《创新》2011,5(5):103-106,128
借助于符号及其特性,人类意识得以发挥其超越性,在承继过去前人意识结晶的基础上,超越现实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满足对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得人类意识跨越难以步入的过去与未来,把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密切连接在了一起。在此过程中,人最终实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以及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追求超越的三种文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浙江学刊》2001,4(6):38-42
艺术、宗教、哲学三种文化形式既是人追求超越的文化结果,又是人超越欲望的文化动力,艺术建立起一种不同日常经验的超越形式,宗教摆脱了对单纯"有"的执着,去拥抱"无",哲学超越经验、感性去追求本体和理性,三者都指向人的意义世界.劳动实践为人的超越创造了可能,人的超越本性推动了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