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唐长安城选址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选择恰当的地理位置定都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历来为各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之最强盛王朝,其都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部西安市一带。鼎盛之唐之所以建都城于此,就在于关中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以及李氏集团政治基础坚实。  相似文献   

2.
"陪都"词考     
"陪都"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指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又称"两京制度".历史上的陪都建制,大多数学者将西周初年洛邑视为陪都制之滥觞,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无不模仿西周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相似文献   

3.
薛冰 《金陵瞭望》2007,(16):58-58
隋朝灭陈.建立大一统王朝,南朝都城建康不复存在.而石头城却一度成为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心。  相似文献   

4.
古代都城的城址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优越的都城城址选择对王朝的兴衰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主要考虑了有利的自然地形因素、良好的经济环境、东汉王朝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两汉文化思潮影响等因素.定都洛阳是东汉王朝一项正确的政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西周、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文明创造非常繁盛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同时接受世界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突出的历史阶段。被后世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长期保持畅通的路线,东端的起点就是周秦汉唐王朝的中心区域。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秦都咸阳的早期宫殿区在今咸阳市渭城区。西汉都城长  相似文献   

6.
乌云高娃 《中华魂》2012,(18):46-48
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对于内蒙古来说,则实现了世界遗产的"零突破"。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作为蒙元帝国时期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元上都,再度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中国元朝的两大首都。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中国元朝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建筑,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结合的典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时期,建在今内蒙古草原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相似文献   

7.
王锴 《新天地》2017,(6):30-31
丝绸之路从我国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路之一,丝绸之路以及沿线著名城市也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频繁被提及的重要素材.我们今天便跟随古代诗人的笔端,走一趟千年丝路. 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通常以王朝都城为起点,西汉王朝以长安为起点,东汉王朝则以洛阳为始端,到了唐代则长安洛阳并重.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忆.  相似文献   

8.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或兼具有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古代城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都城洛阳更具重要的意义。东汉洛阳的城市布局体现出继承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城东汉洛阳城两宫(城)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等特点对后世又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洛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都城发展第一阶段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明德在《论西周时期的洛邑建都》的来稿中指出:洛邑的营建在西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古代政治史上亦是一个创举。武王、成王营建洛邑“居九鼎”,分设东西两都,这对于加强中原地区以及四方的管理和统治,创建强大的西周王朝,起了重大作用。洛邑作为丰镐功能的延伸和统治东方的据点,发挥了都城的政治、礼仪中心职能。武王和成王经营洛邑,更看中的还应是它的军事价值。位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和对东方的军事态势,使洛邑成为西周王朝维护东方统治的军事中心。在洛邑常年驻屯有西周主力军队殷八师,号称“成周…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滇藏地区均属于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互动系古代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政权之间的交往联络。换句话说,这是古代中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式样。考察历史上滇藏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滇藏地区所以认同中央王朝是有深刻原因的:地缘环境上的亲缘关系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自然因素,文化向心力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诱致因素,民族间的"三交"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基本因素,经济交往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决定因素,行政管辖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专有地理名词,“长安”本指立都关中的汉、唐等王朝京城,但是进入宋词意象体系的“长安”,除指称本朝都城汴京、临安之外,也被宋代词人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从宋词文本出发,通过对宋词中频繁使用的“长安”意象之考察,认为“长安”在宋词中不仅是官场、君恩、文人政治理想、政治名利场以及玩乐之地等的代称,甚至在南宋词中,它也指王朝丧失的北方疆域;“长安”在宋词中的丰富含义及其意义的变化,既与宋王朝治下国运衰微的现实有关,也与宋人对前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5,(4):22-27
北魏王朝先后以盛乐、平城和洛阳为都,都城及周边王朝核心区域墓葬分布密集,文化特征有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其内涵变化反映了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盛乐时代,以和林格尔为中心的盛乐地区墓葬属于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平城时代,大同地区墓葬文化因素表现出汉文化与鲜卑文化相互交融、杂乱相糅的面貌;洛阳时代,洛阳地区墓葬文化反映出拓跋鲜卑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改造,融入以华夏/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地区社会。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外关系史尤其是古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很少见到中外交往的定量描述与分析,以至于写到中国王朝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关系时,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看不出多少差异与特点,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关系演进的轨迹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王朝与他国他地区的不同联系与交往。  相似文献   

14.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回族人口共72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历史上回族进入云南地区,据《元史》的记载,始于13世纪中叶忽必烈从西北地区率军纡回攻取大理。元王朝建立后置云南行省,在元代统治云南的百余年间,进入云南的回回为数不少。明王朝继元王朝统治云南期间,在元王朝屯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云南地区的军民屯田区,江南及陕甘地区的回族纷纷被征调进入云南,不仅大大增加了云南回族的人户,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期李元昊建立的内陆政权加速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西夏将河西走廊纳入版图控制了联系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结束了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依托三河、面向西北的对外发展格局,从而开启了外族王朝有效控制河西地区的时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淡化了其政治、经济作用,渐变为一种历史记忆符号。中原王朝也因此转变面向西北的发展道路,自宋伊始中原王朝奠定了立足东南、朝向大海的发展模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盛。文章以李元昊依托河西地区建立党项政权的过程为考察对象,探求河西地区历史发展的转变轨迹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给中原王朝发展带来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开封市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六大古都之一,北宋王朝在此建都一百六十七年.本文拟从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结构出发,考察探讨此古都的结构特点,以期初步阐明其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燕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研究这五座都城的建立和几次迁都的过程,对认识燕国历史和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土司     
<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地区从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王朝都不断加强对边疆僻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以期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制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生产落后、风尚习俗各异等各种原因,中央王朝不可能把内地的一整套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照搬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特征,便逐渐地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内地的,且带有封建性质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或称之为“怀柔政策”(见  相似文献   

19.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顾祖禹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一定是在具体的地域中展开的.对于人类的政治活动与军事活动而言,地利是重要的凭借.故在选择都城时,必须重视地利问题.他认为,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具体的地利也不断变化.地利也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如何利用地利,让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正确,则地利可以得到发挥,反之,则可以导致地利的不存."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无于亡."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而都城的设置,作为王朝的重大政治举措,都与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局面息息相关,所以"审天下大势"就是必须的.他综合各地的形胜并结合历史讨论,从而肯定了"建都之地,关中为上,洛阳次之,燕都又次之"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都城文学传统经过先秦发展,在汉代都城大赋中得以基本确立,主要包括"润色宏业"与"博物猎奇"两大特征。前者或宏观展现长安的地缘优势,论证王权乃天命所归;或具体描写长安繁华,从审美及情感上让人对京都所代表的王朝产生心理认同,由建筑不朽联想到帝国基业的永存。博物猎奇传统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开拓有关。同时文教发达使得训诂、文字、堪舆学科迅速发展,让这种穷极描摹的写作方法成为可能。这一切使汉代都城赋呈现出富丽堂皇、"苞括宇宙"的艺术特点,深刻地影响了魏晋都城乐府、唐代都城歌行的创作。本文拟从都城文学发展演变的角度,探究这两大特征的形成及在汉代辞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