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没”和“没有”对立柳州话属于北方方言。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最边远的地区之一,与这种边远的特征有关,柳州话产生了好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否定词的情况便是一例。柳州话的否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 (1)没(副词,意愿性否定) (2)没有(副词,事实性否定) (3)没有(动词,存在、领有性否定) (4)莫(副词,祈使性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柳州话里没有“不”这个否定词,与普通话的“不”相当的是“没”。显然,柳州话的“没有”和“没”的关系不同于普通话的“没有”和“役”的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可[k‘■35]"句法分布的分析描写,认为贵池方言的"可[k‘■35]"有否定副词和否定动词两种用法:作为否定副词时,适用范围非常窄,只用于"可+好+A"格式中否定程度,语义近似于普通话"没多A"、"不很(太)A",其中的形容词多为"大、长、高、多、厚、深、重"等积极性形容词;最普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否定动词,与"有"相对,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结合安徽其他地区"可"表否定的用法,认为贵池方言否定词"可"可能来源于疑问副词"可"。  相似文献   

3.
"还会"是茶陵话中一个常用的词语,其除了具有和普通话中"还会"相同的意义、用法以外,还具有表否定的特殊用法。用于否定对方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还会"否定功能的产生是因为"还会"常用于反问句,是一个反问标记,由反问标记发展出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4.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5.
甘肃“地方普通话”特点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出现的-种带有不同程度方言特色的普通话的非标准形式.本文从抽查普通话水平受测者的测试录音人手,归纳出了甘肃"地方普通话"的特点,并加以诊断性剖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先行否定《呐喊》、《彷徨》、仙台经验、启蒙者、先觉者等现实鲁迅像,竹内好以《野草》、S会馆时期、文学者、非先觉者等为回心之轴,塑造了一个本质为"无"的绝对"文学者鲁迅"。但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的论,使"竹内鲁迅"陷入了一种玄学式的同义反复逻辑,以至于以否定鲁迅来成就"竹内鲁迅",以无限否定至无来证明"无"。"竹内鲁迅"的形式先于内容、语言先于事实、目的先于历史,不过是以竹内好为代表的"二战"期间的日本知识人,表达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困境和思想危机的媒介。"竹内鲁迅"其实"无"鲁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名普通话女性儿童为期一年半(12;00-30;00)语料为基础,探索个案的普通话儿童"在"字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认为,30;00之前的普通话儿童"在"字句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原型义项优先发展,"在+N"表达早于框式表达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从实到虚的发展过程跟历时演变的语法化过程有平行之处,但同时也跟他们所习得的共时状态的语言面貌相关,是一个受着多种因素影响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中的性质判断,大量的是以非标准形式来表达的。“S不……”就是大量的非标准形式中的一种。这种判断形式究竟是表达肯定判断,还是表达否定判断?还是既可以表达肯定判断,也可以表达否定判断?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由此便直接派生了判断调项的周延与否和间接波及了推理形式的正确与否等诸多问题。为使这些不同的观点能够由见解分歧到最终达成看法一致,笔者初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兴起的"被××"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另类结构。在结构形式上,"被"可以与不及物动词甚至形容词、名词搭配,"被"与"××"之间的结合很紧密。在语用功能上,另类"被××"可以表达"被迫"、"否定"、"嘲讽"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副词“并”和“又”在语言分布上都可以加在否定词“不/没有”之前,但能不能加和该加哪一个都不是没有制约的。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汉语作为二语的语言学习也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表明:“又”和“并”两者的功用都在于增强语篇的衔接性,但启用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所表达的否定拒绝都不一样。“并”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事实上”,启用的是负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直接否定拒绝。然而,“又”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但是……就……”,启用的是假言甚或等值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间接否定拒绝。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又”的语法意义涵盖了“并”的语法意义,而这一观察正好解释了“又”和“并”唯一共现的组合形式“又并+不/没有”。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一词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称谓,其定义与称谓皆已陈旧过时。"普通话"并非"普通的话",而是"标准的话"。"国语"、"华语"等称谓同样不能概括反映"普通话"之"标准话"特征。"普通话"一词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产生过程和历史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应以更为科学、严密的词汇取而代之。以"标准话"取代"普通话"正是时事所需,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2.
现代英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故此,条件句的时态意义借助于直阵语式的时态形式来表示,但因范畴不同,它们的时态意义无疑有差异。条件句的理解应从句子的表达涵义及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入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重要命题"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彻底摆脱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影响,也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此命题并不否定各种意识形态有其历史性的承传、借鉴和批判,同时,也并不否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物质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助词"了"在山东昌乐话中的对应形式有"溜、嗹、咯",其中"溜"与"了1"大致对应,能用在可能补语格式"V+C+溜"中;"咯、嗹"与"了2"大致对应,二者在表意和句类选择上分工不同,"咯"侧重对事态的客观陈述,"嗹"侧重表达对事态的强烈情感和确认态度。除了昌乐话,河南汝南和山东沂水、沂源、莱州等方言里"了2"对应形式也有两个,还有些方言"了1"的对应形式也出现分化。造成方言"了"类标记出现语音形式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方言基于自身语法系统的需求,调节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对应关系趋向完善的内部动力,二是普通话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接触渗透带来的异语语法成分的存亡竞争。方言"了"类标记读音形式特别复杂,应重视方言语法系统的独立性,不能根据某一种方言的情况来判定普通话"了"的分合。  相似文献   

15.
栖霞方言的"不"、"没"与普通话的"不"、"没(没有)"基本对当,都可以用于谓词性成分的前边,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的否定,但用法上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宝鸡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相比,宝鸡方言在语法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单音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形容词、量词可以重叠,并且这些重叠一般是和"儿"尾结合在一起的;代词构成成份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人称代词和单音动作动词可以通过屈折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 "得"、"的"用法特殊;"把"字句不表达处置意义,并且否定式"把"字句中否定词放在"把"字后边等.  相似文献   

17.
"黄河阵"是一种通过走阵形式进行的节日祈福活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特色,也产生了"黄河阵""九曲黄河会""九曲黄河阵"等不同的名称。系统考察辽宁省朝阳市传统民间活动"黄河阵"的由来、内容、功能、价值和意义,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从增强科学研究、保护文化生态、加强保护传承人、把握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四个方面提出传承与保护"黄河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不"否定句式否定的是主观范畴领域,可分为两大类:常态类和意愿类。根据"不"的意义和后接的不同结构类型,常态类又可分为三类:"经常,性状,可能"。意愿类可分为"主观意志和非主观意志"类。"不"否定形式与其英语形式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只有常态类中的"经常和性状"两类与英语形式存在对应关系,其他类型的英语形式都需附加某种成分才可与汉语形式构成对应关系。"可能"类,在英语形式中通过否定情态动词来实现对应关系;主观意志类,在英语形式中需附加能愿动词来实现对应关系;非主观意志类的英语形式多用将来时态来构成与汉语的对应关系。正由于汉英形式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造成了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负迁移,产生了大量的偏误。  相似文献   

19.
"一量名"构成的否定结构有两个语序:A:一量(名) 否定/B:否定 一量(名),二者都表达质的否定或者说完全否定的句式语义。它们的语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韵律制约。当动词为单音节的"没"或"一量名"中有复杂定语时要选择B语序;二是凸显度和主观性。为了突出焦点或展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倾向使用A句式;三是语法化。A式是个正在语法化进程中的格式,在定语、状语等分布位置以及使用更加虚化的"一点 否定"格式时,必须选择A语序。  相似文献   

20.
否定句的生成分为两个有意识的过程:首先确定"非"常态情况的先设,然后对这个先设进行否定。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我们以"活动动词"在同为过去时间的条件下,既可以受"不"否定,也可以受"没"否定作为分析的突破口,分别讨论了用"不"否定和用"没"否定的语义区别。用"不"是以主观断定或主观意志否定先设的,先设肯定信息与否定都表示对同一客观情况的两种不同主观判断,是静态的。用"没"是以客观事实来否定先设,先设肯定信息与否定分别表示对客观情况的描述,即先设和否定分别表示两种客观情况,都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