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趋势下 ,全球性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在全球性产业发展的同时 ,一部分产业又呈现高度地区化的特征 ,而地区间的产业集聚和分工是构筑产业新比较优势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更多地寻求产业内的比较优势 ,而不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无所不包的产业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不仅促使了国际分工演化的推进机制的形成,而且还从知识、价值链和市场等层面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广化.发达国家正是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跨国公司与国际分工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从而奠定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于此,我国就要大力发展跨国公司,积极利用国际分工体系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以达到促使我国产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若要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企业家作为一揽子要素配置的支配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社会经济开放与发展中关键的主动性资源,因此,亟需高度关注企业家这一稀缺资源。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动力源,是企业家资源拓展与才能的提升,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尤其如此。研究表明,企业家资源拓展的关键途径是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以此可构成企业家资源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互动纽带,并揭示"互动"的关联机理及实现途径,由此可拓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从而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但比较优势依然是国际分工的基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如何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比较优势变化进行详细考察,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分析,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制造业,在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寻找实现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分工和交换,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动地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创造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出口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提高出口产业层次和整体经济素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中,我国为了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仅凭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难以避免面临"低端锁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的不利局面,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提升以"know-how"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企业家才能,并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置优化,重新布局产业价值链的生产经营环节,增进动态比较优势.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动态比较优势可通过企业家才能的拓展而具有"双重性"、"互补协同性"、"内生性"的特征,从而使该优势的增进可持续.这一新视角可为比较优势理论增添新的内涵,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从而为全球化中我国扭转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提升开放经济的质量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大豆产业剧变看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重新分工的变革,并且这场变革主要是以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及其比较优势为依据的变革。我国大豆产业所发生的剧变正是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的一个缩影,在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及比较优势下,现行大豆贸易政策是必然的选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农产品产业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抓住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占据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8.
有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的理论,难以适应现代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非是对立的理论,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和研究,两者既具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应充分发挥两种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要素分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勇  戴翔  张二震 《江海学刊》2012,(4):88-96,238
当代国际分工正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这种分工的边界是生产要素,是价值链上具有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要素分工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资源整合。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各国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进口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决于以什么样的要素参与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中国应努力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提升企业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和全球化经营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为此 ,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 ,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 ,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能形成低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可借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需承担各种风险。在工业化中期,廉价劳动力固有的比较劣势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在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着重要区别,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它们之间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得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承认各国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比较优势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与方法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比较优势与超比较优势--论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翀 《学术研究》2006,(3):49-54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有短期和长期、静态和动态之分。从短期和静态来看,我国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但是,从长期和动态来看,我国则应该发展某些目前没有比较优势但对我国经济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以创建新的比较优势格局。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除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外,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超绝对优势和超比较优势。我国政府应该推动自主的技术创新,培育某些具有超比较优势的产业。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参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体现,因而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对于加工贸易的区位选择具有特殊的意义。未来,为更好地促进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东部沿海省市应积极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以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省区则应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发挥要素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分工演进与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广西社会科学》2005,(1):66-68,72
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多地由水平横向分工向产业内纵向分工转变。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在这种分工扩展的背景下广东制造业发展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也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全球性产业初步形成。国际产业分工 中出现了新的比较优势,差异化产业技术、区位条件、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等成为这种新比较优势的主要因 素。南京的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加快利用国际产业资本,参与国际产业分 工,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制造业领域,南京应调整产业政策,把重点放在构建产业内的比较优势,力 争把石油化工、电子和车辆制造三个行业建成全国一流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南京应通过和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的合作,有重点地发晨通信、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行 业,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此外,在发展新型服务业方面,南京应引入必要的国际资本和管理模式, 重点发展资讯服务、物流、会展、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提高南京服务业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以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却面临着利益不断被剥蚀的局面。而要增加利益分享就必须推动禀赋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在发挥自身禀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介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在“干中学”中不断积累内生的比较优势,并在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实行“逆比较优势”战略,能够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要素禀赋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一、对外开放理论中的新构想(一)国际大循环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并非凭空设想出来的,其理论渊源是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它吸收了这些理论的精华,并对此进行了综合,是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主张。1.它吸收了比较成本说的合理内核。包括两点:①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互利性;②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优势原则,即各国应按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各自都只生产在成本上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用于同其它国家交换,取得国际分工的好处。但是,国际大循环理论(以下简称循环理论)又不是完全照搬比较成本说,而是以其  相似文献   

19.
产品内分工是当前国际生产的重要特点,它利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跨国公司是实施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力量,在收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大多数价值增值,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企业突破升级困境,必须采取战略性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国内竞争市场等措施,支持我国在产品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模式各具特色,在寻求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经验教训.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印度的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但与中国相比,其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印度的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方式结构和国别结构更加合理化,外贸规模的增速更加适中,但外贸政策略显保守,市场开放度不够,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印度的间接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持有的国际储备和外汇储备内部结构更加合理,但相比中国,由于规模限制,其影响力和地位有待提升;在世界治理体系中,印度遇到的阻碍力量更加小,经济外交政策更加灵活,但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还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