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出台,将为广州农村新一届的村级组织换届带来什么变化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该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的亮点 一是组织参选人与选民见面.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显伟 《创新》2011,5(1):80-82,127
现行法律对村委会选举中选民资格纠纷案件的解决尚缺乏明确的法律途径,实践中可资利用的纠纷解决机制大致有人民调解、行政救济、权力机关救济及司法救济几种。实际上,这几种纠纷解决途径均存有制度困境和运行障碍,并不能契合村民自治制度本质属性,均非有效、理性的针对村委会选举中选民资格纠纷案件的解决机制。清醒剖析现行纠纷解决机制之制度困境和运行障碍是实现制度创新的急切诉求。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到农村检查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和村委会工作运行情况时发现,由于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影响,加之不少基层干部对村民自治这一新的工作比较陌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党支部、村委会职责不清、工作不分,甚至由村党支部包揽一切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村委事无巨细,都要经过书记点头才能去办;村委会几乎没有单独召开过由村委会全体成员出席的办公会议来研究日常工作;事关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不是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由党支部或党支部、村委会  相似文献   

4.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村委会组织法》)。这是一部切实保障九亿农民当家作主的法律,是指引全国九十多万个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治、办好本居住地区各项事务的法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法律。笔者认为,《村委会组织法》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四项基本原则,即直接民主的原则、由民作主的原则、村务公开的原则和党的领导的原则_直接民主的原则/士J月天H户口夕四七上、明确规定,村民事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村村民直接选举产么生白益华这种由村民…  相似文献   

5.
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确定是整个选举制度的"入口"环节,候选人确定过程的民主程度决定着产生代表的代表性、广泛性与正当性,直接关系着整个选举的民主实现程度.现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法律规定的不足,致使在提名、确定环节问题丛生.基于现实制度的考察,期望通过完善候选人提名方法、引入候选人中报和资格要求,充实候选人确定程序和改革候选人介绍环节的制度建设性设计,消除制度障碍,逐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6.
实行村民自治,关键在于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把村务管理纳入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此,永川市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村民自治制度体系。抓根本,落实。主选举制度。1991年以来,该市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重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组织了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在选举过程中,注意把好“三关”。一是选民资格审查关。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具有选举资格的村民进行核对,做到登记册。身份证、选民榜、选民证“四个一致”,确保整个选民登记不重、不漏、不错。二是候选人提名关。各村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公开。平等。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虞烈东 《社会工作》2010,(23):62-63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使得这一从1988年6月开始试行的,指导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建设的基本法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也更加具有实用性、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途径之一 :实行村民代表联系村民的制度 ,解决事前直接民主根据村民居住的状况和人口的多少 ,按照便于联系的原则 ,每五至十五户划分一个代表小组产生一名村民代表后 ,规定该村民代表固定负责联系这五至十五户村民。每次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前 ,村委会提前将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通知村民代表 ,村民代表必须及时召集本代表小组的村民就会议将要讨论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村民代表出席会议时 ,必须如实、完整地将本代表小组村民的意见反映到村民代表会议上。这样 ,每一位村民代表与会时就不只是代表自己 ,而是代表本小组的全体村民。这种形式的村民…  相似文献   

9.
张红军 《阅江学刊》2011,3(1):42-47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广大农民的民主、平等、维权意识与日俱增,现行立法中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规定已表现出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践操作中也凸现不少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实际,通过有效解决农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选民资格的界定、村委会候选人资格条件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搞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工作,夯实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日至9日,江西省首次村民自治座谈会在永丰县召开。会议总结了六年来特别是近二、三年来全省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开展依法治村的工作情况;围绕如何开创村民自治工作新局面,全面实施《村委会组织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会议指出,村民自治,作为党在农村工作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江西各级党委、政府仍需采取过硬措施,做大量工作。因而,会议强调:1、深入宣传贯彻《江西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2、各级民政部门要摸清情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实践"学术讨论会(部分笔谈内容已经发表于《学海》杂志2007年第4期)之后,近期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座谈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会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标准、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宪法解释与宪法司法化,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题组认为,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如何在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对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晓丹 《阅江学刊》2012,(6):96-101
《气象法》是气象法律部门的基础性法律,是体现气象法基本特点、基本精神、基本理念与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立法,应具备基本法的地位和功能。我国《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气象基本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价值目标、调整范围、制度内容、法律协调机制以及责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应尽快修订《气象法》,完善基本范畴和制度,以符合气象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树立良法之治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在立法目标、权力结构、共识机制和知识积累等方面探究当前法律规范缺乏体系化的原因,归结其实质为社会治理中的权力偏异和学术研究中的技术偏异,由此导致法律体系的社会整合功能缺失,不利于法治国的转型.以此为基础,提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需要朝着面向社会整合、面向司法和面向问题这三个向度展开.  相似文献   

14.
陈国文  岳文 《社科纵横》2005,20(2):92-92
社会的变迁终究要推动法律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全球化,合同法有了新的发展。其中附随义务的产生就是其发展的表现之一。本文针对附随义务的缺陷及经济法对合同关系调整之特点,认为经济法与合同法对合同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宪法不是公法,而是高于私法也高于公法的根本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产生了公私法的划分,也就是市民法和公民法.现代社会,公私法的融合造成全新的社会法.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自觉地把社会法视为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给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贸易法律制度将逐渐表现出共通性。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共通性的命题成为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王青林 《求是学刊》2004,31(1):74-79
法制下法治和法治下法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法制下法治之治理主体单一,法治下法制治理主体多元;法制下法治依赖国家法正义观支持,法治下法制依赖多维正义观支持;法制下法治以人为治理客体,法治下法制则以人和法律同为治理客体。在特定历史阶段,法制下法治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主勃兴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法制下法治已经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瓶颈,应为法治下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所突破。法治下法制是多元法律规则并存于社会与依法办事之法治原则的结晶。通过各种法规则的冲突、互动和整合,法治自然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必须弘扬正义法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到依法治市 (县、乡 )的全面依法治理 ,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了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型。然而 ,由于对法治精神与原则把握和贯彻上的误区和障碍 ,却出现了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和懈怠主义倾向 ,使依法治理严重偏离法治目标。为此 ,必须对法治条件下的正义法精神予以重申和弘扬。这种体现时代要求的正义法精神 ,在价值导向上 ,以自由和平等为至上关怀 ;在规范形式上 ,以权利本位为基本模式取向 ;在制度理想上 ,以民主化法制为目标追求。只有弘扬正义法精神 ,才能克服依法治理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而使其沿着正确轨道走向法治 ,也才能实现法律规范体系与法的时代精神的耦合 ,从而建立起内在自觉、普遍有效的理性法治秩序 ,推动法治国家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法制以儒家思想为指引,实行礼法合流。儒家思想以仁为本,儒家礼教源于人性,本可构建人道宽容之法制,以刑政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法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但由于礼教制度之逐步僵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无民主之土壤,最终导致古代法制兼具宽容与严酷双面属性。在建设现代法治文明国家中,体现法意人情的儒家思想仍然是法治领域中的思想瑰宝,其实践价值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0.
试论自然法思想在罗马法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建华 《社科纵横》2005,20(3):67-69
罗马法之所以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与其中所蕴涵的自然法思想密不可分的。正是在自然法思想的指引下,罗马法才得以克服其自身的种种限制,步入良好而快速的发展轨道,并逐渐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