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全体农民工权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章林  郑小晴 《城市》2008,(5):41-45
一、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的设立对解决其进城安居问题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了许多促进城乡统筹的政策。其中的户籍制度改革拟扫除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障碍.而农民工落户安居的经济条件尚不具备。要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条件.首要难题就是适宜的住房来源和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2.
胡涛文 《城市观察》2023,(3):148-159+164
降低落户门槛能否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性别平等和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城市落户门槛变化对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落户门槛的上升扩大了流动人口性别工资差距,更高的落户门槛显著降低了女性工资收入,同时显著提高了男性工资收入。进一步地,落户门槛上升对男性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正面影响仅在政策当年以及第二年显著,落户门槛上升对女性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具有长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要想使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真正实现市民化,扎根落户于城市社会中,除了改革现有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各种制度之外,还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多方力量合作,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健康地完成从“农”到“非农”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大城市在外来农民工落户政策方面有所宽松,使一大批学历较高、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新一代农民工得以在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落户扎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这些正值婚育期的"新市民"随着户籍身份的改变,其家庭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中既有"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主动适应,也有对原来农村家庭教育文化的扬弃,城乡家教文化的杂糅相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这类家庭儿童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5.
时事直通车     
《当代老年》2006,(9):9-9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查显示:多数内地居民希望退休后继续工作;购房支出纳入投资统计是国际惯例;湖北省企事业单位设首席岗位;我国农民工年底参加医保人数要达2000万;建设部勒令一些城市恢复被取消的自行车道。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将放宽进城农民落户条件,凡在郑州连续工作满2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准予在就业地落户。因《意见》没有提出具体操作细则,引发网民热议,不少人担心进城后如果无法扎根,就没有了退路。(1月20日《河南商报》)  相似文献   

7.
在几个月来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救市政策。在几年前为诸多地方采用、但又被一些地方相继取消的“购房落户”政策,开始重回民众视野,并开始被一些大城市视为拯救房市的利器。有专家建议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可以出台类似政策。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特大型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上海作为外来人口规模庞大的特大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新二元结构",既要积极改善来沪人员的公共服务,促进符合条件的来沪人员不断融入上海,又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防止"城市病"。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无疑是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然而,当前的情况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在城市,但因为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无法在城市安居。新生代农民工该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又应该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年底,为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从中央到各地政府相继在宏观经济及房地产等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救市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购房交易减免契税和营业税;首套及改善型购房房贷利率享受两成首付、7折利率优惠;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本金比例降低,以及地方政府出台购房落户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田治江 《老年人》2014,(11):10-10
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然而,对落户城镇,多数农村居民表示"不愿意"。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破除城乡之间长期以来不公平的二元结构制度,让农民变市民。可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究其因,除了现在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民工群体规模的扩大和代际转换的开始,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政府部门应科学统筹,逐步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我国现时最受关注的话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4.
手机是新生代农民工连接乡土社会与城市身份的一种重要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同乡群进行深入访谈的研究发现,在同地熟悉群与异地熟悉群之间没有本质差异,实际上是原先农村社会秩序和农村人身份的网络迁移;而同地不熟悉群的日常交往,则强调城市现代的平等观念,凸显城市里的功利性交往。相对而言,前者容易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抱团意识,后者则可能更容易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5.
高峰 《城市》2010,(4):71-74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宅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它是考察城市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用指标。此数值高,意味着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强;此数值低,意味着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弱。在现今商品房价格逐年攀升,远远超过普通民众购房能力的时候,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从而确保“人人有房住”,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通过对反映各收入阶层购房能力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的测算来检验北京市现有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期对住房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民工与城市联系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农民工划分城市化的农民工、流动型农民工、季节性农民工三类,其中,城市化的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学习,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民工除了是农村户口外,实际上已经与城市居民没有区  相似文献   

17.
龚斯喜 《职业》2015,(1):78-79
目前农民工进城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保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仍然较小,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还未落户。农民工市民化的五大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已经从农民变成农民工的群体,未能完成到市民的转变。土地分配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形成合力使农民工无法摆脱固有的农民身份。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探讨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之间收入差异的机制,检验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农民工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将收入划分为包括福利的总收入和不包括福利的工资收入后,本研究检验了样本代表的各城市内部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种收入之间的差异,发现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源于福利性收入,或者说,影响在职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基于工人户籍身份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工作在城市,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是他们的一项正当性权利。然而,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模式,为破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缺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青年农民工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他们已经成为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本文着重研究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相关定义,然后,具体分析W市的抽样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层面来探讨他们融入城市的情况,并且得出结论: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只是"嵌入"式和"失范"性的融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