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要求保存“国粹”的现象。笔者在比较研究中认为两者在具体的历史背景、本质内涵、参与人员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很大的差异 ;并进一步从两者的民族主义的源头 ,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5.
田生金《报暹罗国进贡疏》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万历四十五年暹罗国来华朝贡的经过及此次朝贡没有携带敕书和勘合的缘由,本文通过对田生金《报暹罗国进贡疏》中中暹朝贡关系的分析,论证了中暹朝贡体制中敕书、表文与勘合、贡品及贡使等问题,并通过该疏中提供的暹罗国王情况,考证了暹罗王朝更替的史实。  相似文献   

6.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2014,(10):116-123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电报局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企业,它的创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电报局创办之初,就鲜明提出以满足军务需要为第一要务。以往学界在论及电报局时,很少关注其在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中国电报局承担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事务,尤其是电报局通过架设随军电报直接参与战斗,为清军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4,17(5):97-100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学者主张"言不尽意",这种言意观反映了古代学者对语言有限性的认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也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前者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应恢复语言原初的多义性,隐喻性;后者则提出"语言游戏说".汉语是一种颇具意义张力的语言,它在表达意义的时候,留给了读者广阔的阐释空间,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京力 《河北学刊》2005,25(2):182-187
在历史领域,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西方史学及其历史观念的全面批判与反思,使人们日趋看到在现代性遮蔽下的历 史样貌,并逐步建构出一个后现代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体系。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后现代倾向的中 国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将其史学实践与理论体系进行双向分析的可能。从此路径,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史领 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以及应用的界限与限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4.
杨华 《河北学刊》2003,23(3):157-161
列文森是美国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 ,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本文主要对列文森的两部学术代表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心灵》和《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 )进行剖析 ,并对列文森的研究特点作了考察 ,认为他浓厚的“犹太情结”对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有深刻影响 ;他的历史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倾向 ,他在阐述问题时喜欢用二分法 ,他有着强烈、深刻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20年来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史料学研究带有文化学的色彩,二是历史文化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三是理论著作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启迪21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大致趋向:唐代文学文化史视角的多元化拓展,文史结合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新材料的发现与新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