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勇 《北方论丛》2015,(6):59-63
《中华诗词》杂志是新时期以来最为权威的纸媒旧体诗词传播媒介,其对于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传播及复兴功不可没。《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其策略有四个,分别是政治化运作策略、商业化运作策略、社会化运作策略和文学化运作策略。考察《中华诗词》传播旧体诗词的种种策略,不仅可以明晰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的整体创作样貌,还可以为新时期旧体诗词在整个诗歌传播领域的地位做出更加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对旧体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创造性地为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立了榜样,扩展了旧体诗词表现军事题材的新天地,丰富了旧体诗词的表现技巧,提升了旧体诗词言志抒情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被摒弃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从而造成一部分文学精神资源的人为遮蔽。有研究者怀疑和否定旧体诗词的合法性,有研究者没有对传统文体在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和表现加以区别。要改变对旧体诗词的歧视和压迫,首先需要理解其合理性,也有必要重新厘定“现代文学”的范畴,用“现代汉诗”这一概念来整合20世纪中国诗歌,消弭新、旧诗词的对抗和对立。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表现了鲜明的现代性追求,自足地构成一种新的历史传统。在新的世纪,必须打破新、旧诗词二元对立的模式,把旧体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旧体诗词的发展,又有助于文学和文化观念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个案研究、史论研究及其他研究三部分。个案研究包括学者型诗人、革命家诗人及其他文人旧体诗词创作研究;史论研究包括当代旧体诗词的地位、合法性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其他研究包括阶段性研究、语言及格律研究等。对目前的研究现象做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旧体诗词研究的成就和局限,也可看出进入新世纪后旧体诗词的生长形态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6,26(5):131-136
在现代学术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大批有影响的现代中国学者,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写有数量不等的旧体诗词。这些旧体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现代学术入传统诗词”,从而使得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旧体诗词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现代学者的学术与其旧体诗词的相互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有诗,后有学”模式,即在旧体诗中先有了某个“心理意象”,然后才逐渐展开为某个重要的学术方向;二是“先有学,后有诗”模式,即先有了某种知识结构与学理基础,才发而为充满现代学术与思想的诗篇;三是在“学”与“诗”之间“如盐入水”、融合无间,这代表着现代学者旧体诗词的最高境界。由于学术与诗的密切联系,还有“学术变,诗也变”的现象。现代学者的旧体诗词不同于一般的遗老遗少之作,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胜 《人文杂志》2007,18(1):78-87
由于历史原因和观念偏向,学界往往笼统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开,于是一些具有承继性的关系被人为割断。中国现代旧体诗词、中国现代作家与旧体诗词关系的被忽略即是其典型例子。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将之看成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生都坚持以旧体诗词表情达意,以诗意的情怀看待世界和人生。当然,在对旧体诗词和新诗的融会和建构等方面,林语堂尚缺乏理性的自觉和探求。  相似文献   

7.
蔡世平 《船山学刊》2006,(2):147-148
当代旧体诗词边缘化显而易见。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学要重视和关注旧体诗词创作,引导它朝着一个好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恢复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不能让这种美好的艺术表达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在抗战时期形成了"清真沉厚"的艺术风格.这种旧体诗词风格的形成,是叶圣陶对"诗中少陵"和"词中清真"进行创造性融合的结果.建国后的叶圣陶经历过由"达"至"穷"的人生转变,其旧体诗词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9.
李金坤 《中州学刊》2014,(3):155-161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的旧体诗词具有很深的传统古典韵文情结,其诗体主要有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三种,对于中国古典韵文既有外在形式的接受,又有内在意境的汲取,水乳交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以及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现代诗歌花园中一株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汪腊生 《学术论坛》2012,35(4):86-91
自20世纪以来,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的研究被摒弃于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从旧体诗词能否入史、旧体诗词的现代性、诗词创作的外部形态、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等入手,研究和思考了当代旧体诗词的现状与前景。文章认为应该打破新、旧诗词二元对立的模式,将现代旧体诗词的创作作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加以研究,这既有利于本土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又从整体上提升了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审美质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在转折期(1912—1936),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尤其是现代女性视角的向外观照与向内审视的结合,表现了现代旧体诗词中女性意识的深化。在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向外进一步拓展宏大叙事与抒情,向内进一步审视母女关系和女性身体,思想与艺术趋于成熟。及至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在1977年以来的复兴期,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旧体诗词迅速兴起,近年来从复苏走向复兴、甚至是一派蓬勃兴旺.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具体表现在,旧体诗词创作参与者众多,出版物繁盛等方面.这既是汉字音形特点与诗词形式的精妙配合,也是古典诗词形式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效果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情况,遵循: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原则;二、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三、提倡抒发真情、平等宽容、美人之美,此三径或可得益.  相似文献   

13.
旧体诗词赏析之"剖文析义、审音辨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录昌 《晋阳学刊》2004,(5):107-108
“剖文析义、审音辨律”是旧体诗词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剖文析义,就是要正确理解诗词中的字词语句,通过已定型的语言文字来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这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语言文字是读者窥视诗词立意的窗口,是沟通读者和作者情感的桥梁。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可见,剖文析义,是阅读欣赏旧体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旧体诗词的赏析在语言文字上有以下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是因传抄、雕版等原因出现的异文,必须详加考辨,以求最佳解说。如陶渊…  相似文献   

14.
当代旧体诗词区别于旧体诗词的关键是诗意的"当代性" ,是借用旧体的形式,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以词为例,当代诗词创作的语言.如何走出宋词的辉煌、清词中兴,找到"当代性"的定位,确立起自己的坐标系,是当代旧体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也是当代旧体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今人完全按照着宋、清词的模式来进行当代旧体词创作是肯定不行的.即便能写得一模一样,恰恰证明所写的不是当代词.  相似文献   

15.
从刊载旧体诗词的现代报刊视野出发,可以透视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演变趋势。具体而言,在过渡时期(1912—1919),以《申报》《南社丛刻》《甲寅杂志》《庸言》为代表的民初旧派报刊纷繁复杂,所刊旧体诗词异彩纷呈。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新式报刊迅猛崛起,旧派报刊纷纷转向,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从繁盛走向衰落。在坚守时期(1920—1936),为了与新文学报刊相抗衡,现代旧派文人相继创办《学衡》《南社湘集》《青鹤》《词学季刊》《诗经》《国闻周报·采风录》等旧体文学报刊。他们退守学人本位,不断丰富现代旧体诗学理论,为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保存种子、积蓄力量。在分流时期(1937—1949),旧体诗词在全民抗战中迎来“中兴”。无论是解放区的《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盐阜报》,还是国统区的《新华日报》《民族诗坛》《学林月刊》,抑或沦陷区的《雅言》《国艺月刊》《同声月刊》《学海月刊》,所刊诗词风格或明朗刚健,或沉郁顿挫,或悲凉婉曲,都为抗战诗词中兴做出了贡献。从报刊视野考察中国现代旧体诗词历史演变趋势,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7,27(1):162-167
古代诗人政治家是马凯诗词的远景,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则构成了其近源。马凯及其旧体诗词表明,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诗人政治家一直延续到当代。马凯作为经济学家,又从事旧体诗词创作,其旧体诗词也不当以普通文学作品看,而应纳入到“学人之诗”的范围。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学术理念与学科背景等不同,马凯诗词与元白新乐府、现代学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古代士大夫以儒家实用理性入诗,是产生现实主义诗歌的根源;马凯以现代实用理性入诗,其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现代学者以现代人文学术入诗,开辟了古典诗词的新境界,马凯旧体诗词以当代政治经济学入诗,是现代学人之诗的延伸与发展。与元白新乐府相比,是两种实用理性的不同;与现代学人之诗相比,是两种人文价值的不同。中国诗性智慧、现代经济学理与当代政治实践三者的和谐,既是其作品的独特之处,也是他作为诗人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张德恒 《东岳论丛》2019,40(8):113-120
作为新文学巨匠的朱自清先生,其旧体诗词创作亦达到相当水准。抗战之前,因执教上庠之故,朱自清在旧体诗词方面进行了极其刻苦的学习、磨练。抗战期间,朱氏羁旅西南,家国遗恨,生计艰辛,回旋脑际,无时或已,内心的无限忧愁幽思,朱氏皆藉旧体诗歌托呈而出,故朱氏此一时段的旧体诗达到其个人创作之高峰,尤其是与萧公权赠答、酬唱之作,警句频出,奇思纷沓,堪称朱氏旧体诗词创作之翘楚。抗战胜利后,朱自清依旧坚持旧体诗创作,但闲适之作增多,其间思想性最强者是其述写内战的篇章。对朱自清旧体诗词进行深入探论,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朱氏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说的旧体诗词,是从汉末兴起的古体诗和从唐代兴起的近体诗,以及从宋代发展的词。这些文艺作品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汇合大量的优秀篇章,构成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多少时代的筛子都筛不掉,其思想艺术深入人心。虽经五四运动,文体大变,文言与语体互相对立,壁垒森严,然而文言的旧体诗词却仍然照耀于诗坛,像鲁迅先生的近体诗篇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作,为了申述旧体诗词的光辉传统,以展望其未来,有必要先作概括的说明。 旧体诗,或称旧诗,分为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或称古诗,从汉末建安时代已露头角,风骨翩翩。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也有杂言。近体诗始于初唐,是由古体诗逐步趋向规范化和声律化而产生的,是比古体诗产生的时间较后而得名的。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分为绝句和律诗,另有少数排律。这些古近体诗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了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9.
白话文运动后,新诗替代旧体诗词,"自由诗"近百年来一直在诗体建设的困境中挣扎,分析中国诗歌特质,重新审视民族诗歌发展的可能性是必要而必须的;旧体诗词被国外誉为"中国诗形",其现代转型将为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美学路径;创作观念的革命是诗词创新的"瓶颈",实践是诗词创新的本源,参与社会转型、价值重塑的"新人"是诗词创新的主力.  相似文献   

20.
余年十七八初习旧体诗词,率由兴趣而发,仅与二三同好切磋,未有公开发表之念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始偶尔见诸报刊。是后时作时辍,以迄于今。旧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