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界》2016,(10)
名作家苏童极擅长写短篇小说,但近年来他推出的长篇小说《河岸》和《黄雀记》,直面社会现实的人性现实,洞悉与书写时代生活之变,既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也淬炼了他的文学品性和精神品质,实现了他所寻求的文学思想与艺术创造的现实跳转,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越走越从容自信,越走越坚实宽广。苏童的这种具有"新生"意味的嬗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人文价值,同时更拓展了当代文学烛照社会现实的精神空间,成为新世纪文学发展主潮中的形象缩影。  相似文献   

2.
中国普罗文学和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蒋光慈与崔曙海的早期小说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内容和精神追求,但同时又有差异.崔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抵抗精神是体验化的,而蒋的则是观念化的;崔的作品倾向于现实主义,笔触自然,而蒋的作品则趋向于浪漫主义,过于观念化.两者因生活实践的局限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在创作上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正>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对养育他们成长的勤  相似文献   

4.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是当代中国最具思想深度的电影作者之一,他在1997-2006年所拍摄的五部重要影片中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从"出走"到"回归"的循环轨迹.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这显然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经历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不过,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逃避社会和追求艺术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然而由于毛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不可靠的传记式虚构,读者始终无法清楚了解作品中主人公出走的真正原因。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促使主人公出走和进行艺术追求的是其白日梦情结,成因是为了自我欲望的满足,即对艺术的追寻和对女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6,11(6):114-119
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的沈从文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长河》。沈从文在作品中综合了自己对于“边城”世界各方面的生活体验,又调动了各种艺术才能和叙事试验,写出了留在记忆里的湘西世界的独特的生活样式和社会演变;同时他还在作品中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永恒与流变”、书写了美好的人性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从中不难看出,《长河》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 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一般说来是应该统一的。但是,却又经常处于不稳定的失衡或倾斜状态。事实上,它是在螺旋式的发展中,逐步使作品的含意和意义统一起来,并取得价值的认同。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就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来说,似乎是无序的。每个作家,在哪个社会历程推出自己的作品,并取得应有的社会的审美的效应,很难事先测定;但是作品既经诞生,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却又有序可寻,可以探寻出若干规律。美国康奈尔大学艾布拉姆斯教授在他的《镜与灯》(1953年)中,认为艺术批评有四大要素,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读者),他称这四个要素是“艺术批评的诸座标"。基于这四大要素的内蕴及相互作用中的关系的种种变异,因而使作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多种景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杨明明 《理论界》2008,(8):120-121
《伊戈尔远征记》这部古俄罗斯文学的不朽之作自18世纪末期被穆辛·普希金发现以来,一直以其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学研究者。虽然对《伊戈尔远征记》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00年之久,但是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许多颇具争议的疑难问题,如作品的体裁问题就是其中争论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着重探讨仔戈尔远征记》的体裁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作品形成时间、作者身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散文是近年来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也来谈点个人的认识和意见.成绩有目共睹新时期散文创作有足以值得称道的成就.将散文放到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追踪它的思想艺术发展变化的轨迹,有助于对散文所取得的成就的认识.最先引起人们关注并且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的作品,是和揭批四人帮有关的挽悼性散文.怀人念旧、、忆别伤逝的题旨和文化革命十年动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联系在一起,赋予作品强烈的政治思想内涵,叙写生活中最熟稔的真人实事,抒发郁积于心头最是难以释怀的哀痛与深情,又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的力量.挽悼性散文中最优秀的作品有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丁宁的《幽燕诗魂》,孙犁的《远的怀念》,巴金的《怀念萧珊》等.在文学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历史深层动因的探求中,散文继续向社会和读者奉献出思想艺术力量深广凝重的佳作.丁玲的《“牛棚”小品》,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巴金的《随想录》,是它们之中的代表性作品.整体地看,从挽悼到反思,虽然同是以“文革”生活作题材,却不但具有主题延伸、转换的意义,而且具有思想艺术深化,审美价值丰富提高的意义.站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去回溯历史,立足于一个新的思想制高点来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183;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指出其个人生活的经历为其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素材,以及其文学作品(《到灯塔去》《海浪》《一间自己的房间》等)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领域中,小说始终以其"源于生活,记录生活"的特点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有着大量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令人过目不忘的优秀作品.然而,却也有另外一些作品,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幻想因素,其作者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不同的主导思想,对所处环境以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或是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或是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与向往,从而创作出了一些与众不同却引人深思的作品.其中以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的《西游记》尤为出众且广为人知.尽管两书的创作背景大不相同,书中却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这两部作品也对作者本身乃至整个世界文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代文学宗师茅盾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留下的文学艺术遗产,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其中长篇小说《子夜》可以说是“五·四”以后我国第一部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艺术成就很高的巨作。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描写,独具特色,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8,(4):142-149
金兆燕《旗亭记》创意为其幕主卢见曾所提供,又有卢见曾抢夺"署名权"并进行改编的系列风波,这件事实际关系着乾隆时期幕府文人的生存境况与入幕动机,后人对此保持着一定的关注。通过梳理《旗亭记》作者金兆燕的就幕经历,可观察当时文人通过文学作品与文学活动向幕府集中的现象;从卢见曾与金兆燕对改编《旗亭记》的不同态度入手,可审视幕府创作性质的变化。在此前提下,以《旗亭记》的盛行与金兆燕的人生选择为切入点,论证乾隆时期扬州文学的职业化,探析职业化幕友文学与自生的文人文学之间存在创作基础上的根本矛盾。金兆燕与《旗亭记》创作上的矛盾性,正是文人追求与幕僚身份的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故的作家路遥及其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一个独特的耐人深思的文学现象。当时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以传统的在当时被认为过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逆时而行 ,完成了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 ,虽不为时人所理解 ,但是时间最终显示了这篇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路遥及其创作的成功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 ,提供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9.
明传奇《双鱼记》、《长命缕》与《古今小说》对宋代王明清的偏记小说集《摭青杂说》中《夫妻续旧约》一文所记载的“符郎本事”的改编、润色与存录 ,由于沈、梅鼎祚、冯梦龙等人各自的生活经历、气质禀赋、文学观念的差异 ,在时事缘起方面形成不同的文本景观 ,作品的内部结构与人物 (或角色 )的主题意义随作者创作兴奋点的变化相应地转移 ,也反映出戏曲与小说作为古代叙事文类对题材真实性的处理存在的内部分野  相似文献   

20.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