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殖民地时期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共同主体性,经历了建构与解构、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进程。在华韩国流亡文人的个体生命自觉和民族主体性是建构共同主体性的根本前提,而在中国的现代语境则始终是其重要的变数。因为中韩志士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在华韩国流亡文学逐渐表现出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建构的特质。这一建构过程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是辛亥革命和大革命时期,为探索阶段与初步形成阶段,积累了多方面的历史经验。二是全面抗战时期,为成熟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中韩志士作为共同主体参加中国抗战,进而建构交互主体与共同主体性;在文学活动方面表现为同一主题的共同书写以及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共同演出等。在华韩国流亡文学中的交互主体、共同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呈现出中韩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亲和性、互动交融性以及共存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韩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交流主要包括人际交流与文本互动两个层面。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通过笔谈、作序或发表报刊文章等形式进行了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了中韩共同话语的构建。与此同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朴殷植文本进行参考与改编,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韩国叙事的丰富与发展。朴殷植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交流在中韩近现代人文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8月29曰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韩国安东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共同主办,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和山东省文化厅支援的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在济南举行。本次儒学交流大会是具体落实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期间两国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中确定的人文交流领域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歌是指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歌曲。根据韩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2009修订版),韩国现有18种中学音乐教科书收录了中国传统民歌,并将其纳入到了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民歌在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了解和探讨韩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与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韩国的推广与传播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推动中韩两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学对韩国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传统儒学文化的共同基因;韩国文学的大文学观,是生命的转喻,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国学的文化传统;韩国文学在东西方地理学中融合,把东方、西方合璧融化为韩国化文学,凸显着和合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获国务院批准的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吉林省省会长春市为中心,是在与吉林、延吉、珲春连接的开发带上优先提供韩国企业市场形成、通关、人力等优惠的中韩共同运营的综合系统.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两国新经济合作模式,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中韩两国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发展窗口期加深经贸合作,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为深化中韩双边合作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韩两国地缘上的相邻性、文化上的相近性,使得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本文基于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差异的视角对此作深入分析,认为中韩两国文化产品在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过程中,既因传统文化背景、历史变迁进程、情感认知结构、民族审美观念以及现代性方面存在相互认同而带来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因在传统文化发展、国家意识形态、排他性民族主义、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许多不利因素。因此,双方必须在继承共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产业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促进两国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典式的主情主义写作——创造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血脉关联。创造社小说家主情主义写作的根直接与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文化、三国两晋时期的文人风度、明清性灵心学等一脉相承 ,在五四文坛上刮起了“狂飙”式的性灵文学的风暴 ;创造社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倡优士子的叙事模式 ,这种发展体现为由纯粹的叙事模式而变为一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心理情绪”模式 ;创造社小说家们一方面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那种谨小慎微、固守虚伪的礼法规范的人格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另一方面 ,他们又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感伤、哀婉情绪严重的作家作品的实际影响。创造社的主情主义写作 ,一方面给当时以及其后的文学史留下了现代色彩鲜明、个性意识独特的篇章 ,另一方面又因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使得其创作显露出浓厚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中韩两国山水毗连、唇齿相依,近代以来两国都是遭受列强欺凌的国家,都在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不屈的抗争,共同的命运把两国人民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因此,韩国独立运动从一开始便得到中国朝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韩两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完全融为一体,给在困境中苦斗了数十年的韩国独立运动带来了转机,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限于篇幅,本文将讨论的主旨放在中国国民政府对在华韩国独立运动的援助上,并揭示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的变化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影响。一、帮助韩国临时政府安…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共同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大学生在家庭理念、国家理念、个人理念和人际关系理念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的原因,中韩两国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观念,为中韩两国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而文化差异也对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大量的以韩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由于中韩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命运 ,韩国人形象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的一个领域。本文打算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希望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韩国人形象变化的把握 ,并且得出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典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化典籍的叙事技巧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文本叙事的元叙事技巧,二者共享同一叙事规范.本文提出古代礼经的三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建筑空间叙事运用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叙事技巧,礼经的建筑空间叙事采用间架设计结构、系统描述的总-分程序和起源叙事的返始描写.这些技巧启发了古代跨学科空间叙事理论用建筑概念"间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概念,影响了文学从总叙到分叙的叙事模式,形成从起源讲故事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的元叙事手法转化为文学叙事技巧并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3.
2007年9月19日至21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国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协办的"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暨中韩传统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济南举行.  相似文献   

14.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导言中韩两国的文学往来渊源已久。新罗时期,中国文学便已传入朝鲜半岛。高丽和朝鲜时代,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韩国的古典文学逐渐发展、成熟和繁荣。进入十九世纪后,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朝鲜半岛开始接受美国及欧洲文学的  相似文献   

16.
权娥麟 《理论界》2010,(2):172-174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俗语,汉语成语和韩国的俗语形成于长期以来习惯用语,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但中韩成语俗语中的文化含义有同有异.本文通过马的象征意义比较分析这种文化差异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长安形象因其政治属性与汉文文学特色成为韩国古代汉诗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文学符号,长安形象在新罗汉诗中的出现,高丽朝和朝鲜朝文学中的接受与再创作过程,映射出经历唐宋狂热崇拜、金元憎恶交流、明代亲善认同、清代憎恶交流等发展阶段,反映了韩国古代文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其中蕴含着国家民族主体间性文化交流、文学语言主体间性意象审美的双重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探索了韩中文化交流的问题.目前韩中文化交流好像主要从韩国向中国流动,但这只是局限于大众文化的暂时现象.从韩流以外的其它方面比如教育和翻译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数量来看,中国向韩国的流动是主流的.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家R.Jacquemond的主张来看,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表层上呈现出典型的翻译不平等.当然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韩中关系界定为被支配文化与霸权文化的关系.在两国文化中行使霸权的是英语圈文化,从全球性视野来看,韩中文化交流还属于被支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结束了相互敌对的历史,开创了中韩两国合作共赢的新阶段。30多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成就斐然,但由于两国关系利害相依、朝核问题认知差异、社会文化分歧以及美韩同盟的影响,韩国外交在“亲华”和“疏华”之间来回摆动,形成特有的“钟摆现象”,由此,我国的对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新时代新阶段,中韩关系要在大变局下行稳致远,摆脱忽左忽右的极端摇摆,就要立足长远角度和战略全局,摒弃零和博弈的外交观念和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中韩关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对世界弱小民族的关注。中国文学中的韩国书写,就是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的重要一脉。中国文学对近代韩国的关注始于对其沦亡的同情,继之对其英雄的赞颂,直至左翼文学的相互观照,这其中有一条逐渐清晰的脉络贯穿其间,那便是对血性与勇气的渴望与张扬。这正是中韩两国相互观照、同气相求、平等交往的重要契合点,也是双方共同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