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谁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或者说,谁对作品意义拥有“精神产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并深入地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以下,我们拟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创作意图:引导与影响作品意义固然只存在于读者阅读理解之中,但却绝不应当象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否定作者对作品意义应当拥有的那部分“精神产权”。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产物,读者的阅读理解要想不受创作意图的引导和影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其一,语言表述只能是线性的,因此作品对生活画卷的描绘,必然是作者从创作意图出发精心安排语言序列的结果,目的是使“句子在运动中建立起一个能够导向存在于读者头脑中作为相关物的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主义试图排除作品语言序列的形成与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序列形式孤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宝明:大华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上,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这一问题的最终裁判权我们交给读者如何?现在让我们转向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对话吧.  相似文献   

3.
李贺《秦王饮酒》一诗,很能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由于这首诗发挥诗人丰富奇突的想象,把历史人物和神仙故事融合一起,语言谲异隐晦,境界恍惚迷离,给读者理解诗意确实带来一定的困难。直到现在,对于这首诗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譬如诗中的“秦王”究竟是谁?这篇作品的主题又是什么?学术界还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弄清这些问题,其意义决不限于如何准确把握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上面,而且对于探讨李贺相当一部分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任何时代、任何作家,由于他是社会的一员,总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乃至愿望理想,灌注于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总要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负有责任。今天,做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作家,由于他的工作同社会主义的整个事业紧密相关,他对自己的时代和人民,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谁要是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就会得到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谁要是起了相反的作用,就会受到批评谴责。这是毫无疑义的。社会分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对社会负责,都有一个社会责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作家社会责任的特殊性,懂得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这种责任。  相似文献   

5.
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当代文艺作品,必须是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和谐统一,必是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可是关于作品的民族特色问题,多年来很少有文专门探讨。这主要应归咎于极左思潮的破坏与作祟。谁强调了作品的民族特色,似乎谁就忽视或取消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谁主张作品要具有民族特色,似乎谁就在宣扬和美化什么“四旧”;使得缺乏民族特色的、一般化、雷同化的民族文学涌现不少,使得研究民族特色的问题形成“禁区”,无人问津。然而中外古今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文艺作品愈是民族的,就愈是国际的。民族特色愈浓,不仅在本民族读者和观众中愈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也愈能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珍  相似文献   

6.
人才辩证观     
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古今中外的英君明主和有识之士无不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今天,随着国际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四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才问题愈来愈被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议事日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并多次强调:“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有的人才学家也尖锐指出:“今天,谁拥有一支宏大的高质量的人才队伍,谁就能在各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有可能掌握未来.”可以说,人才是“立国之本,创业之源”已成  相似文献   

7.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时"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作品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于一炉,内容丰富,不仅包含有丰富的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知识,还包含有丰富的人才学知识。当时群雄割据,人才辈出,罗贯中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各路英雄,谁得人才用其谋,谁就会由小到大,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权;谁失人才废其谋,谁就会由胜利走向失败,没有立身之地。作品得人用谋的智慧不仅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在今天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也有不容忽视的借鉴作用,《三国志演义》包括有无穷的使人变聪明的智慧之宝,这个宝蕴藏在作品之中,还没有引起我们一些部门负责人的注意。我们应该象地质工作者找矿一样,把作品所深藏的“宝”勘察出来,送给各级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在论及“著作权客体”这一题目时,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教科书都明确地使用了“作品”这一词汇.比如复旦大学研究著作权法的梅慎实先生把“著作权客体”定义为:“由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客观形式表现思想和情感、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依法允许传播、出版的作品”.和学者提出的学理上的定义一样,《著作权法》也把“作品”视为著作权客体.所以,对于“著作权客体”这一问题普遍达到了共识.但是,进一步分析“作品”这一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因为从《著作权法》和教科书中看,几乎没有对“作品”作一解剖,只是《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等九类,而未能对“作品”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10.
作者问题始终是小说叙事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作者对作品是否承担责任?它是如何介入作品并影响其读者的?作者是否应该在作品中表露其观点和价值立场?作者的"退出"和"死亡",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什么?"模范作者"和"经验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所有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仅在所谓的"叙事学"范围内引发巨大的争论,也涉及到我们对于写作的基本态度.事实上,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小说中,作者从未退出,它始终是一个幽灵,期待着读者的发现;而被20世纪文学理论所贬损的那个"经验作者",则始终在作品背后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我在《郑光祖生平思想考析》一文中,曾就元明以来的一些戏剧评论家,对郑光祖往往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成就却很少涉及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了看法,并举出今人的一些不正确观点.关于郑光祖作品的“时代意识”问题,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时代意识”?他的作品有没有“社会问题和时代意识”?这一方面要研究郑光祖的生平思想,另一方面则必须严肃认真地研究他的作品,既不断章取义,也不主观臆测.出于这样的目的,今试以《王粲登楼》为例,来探讨一下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杂剧,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杂剧取材于《三国志·王粲传》,又取王粲所作《登楼赋》的意境,铺衍而成.为了探讨本剧的思想倾向,我们有必要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2.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文苑轰动,众口传诵.不少评家对作品所揭示的深刻意义,它直接反映的我们时代的精神面貌,火热的战斗特色,以及巨大的鼓舞教育作用,给以高度评价和肯定.这对于推进我国的报告文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无疑是有一定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现代戏剧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爱德华·阿尔比以《动物园的故事》一举成名,凭借《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达到戏剧创作的高峰,从《小爱丽丝》开始步入低谷.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早期即主要剧作最受评论界关注:《沙箱》、《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和《一个微妙的平衡》.两性之争是这些剧作中反复出现的母题.阿尔比通过对这一母题的使用表达了对物质社会中精神空虚的嘲讽.也正是由于阿尔比对于这一母题游刃有余的使用,巩固了他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穿越时光的旅程--《冷山》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山>是一部以内战为背景,糅合了<奥德赛>风格的杰出作品.本文探讨该作品对西方小说传统母题的继承与发展.查尔斯·弗雷泽试图重现一个有别于今天的全新世界,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然而他的创作对我们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人类终极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味书屋     
大变革大转折的历史时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你可能也在内心深处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我是谁》触及了这一少人涉及的敏感话题,对改革开放近20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对当代人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借助相关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近代来华美国女传教士这一特殊时代中的特殊群体有所了解.本文选取了几部颇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包括赛珍珠的两部传记作品<异邦客>与<战斗的大使>、冰心的小说<相片>以及包贵思的小说<河畔淳颐园>,先从表层几组对话关系的展示,进而从社会、宗教等深层因素,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这一群体的外在活动以及内心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一)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也是引起争论较多的作品之一。安德朗尼科夫告诉我们,书一出版,很快就卖光了。人人都想知道作家莱蒙托夫所称为当代英雄的是谁。人们都倾慕这位英雄,要将他作为典范。长篇小说的标题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读者们读完了这一小说之后,又都奇怪莱蒙托夫为什么把这种精神上不健全的人称为当代英雄。他们反问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这是痛苦的玩笑!”这说明当时有些拥护莱蒙托夫的读者,对小说的意义,和书中英雄毕乔林这一人物,是不够了解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次提出文学的魅力价值问题,并指出魅力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区别以及魅力价值的变化规律,这对我们如何创造与认识文学作品的魅力,特别是对我们如何评价诸如《班主任》之类的作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如何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中的先进成分,这是关系到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有益的探索.他们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共同方面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其不同方面对我们也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