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意义推导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的推导模式大致经历了代码模式———推理模式———明示———推理模式三个阶段。从最初表面意义的收取,到对隐含意义的推断,最后到对意义的认知、推理及其机制的探求。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式:明示—推理模式。从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合译的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Fortress Besieged中,选取部分实例,运用明示—推理模式来分析二者的译作,从而看到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交际一词出发,引出交际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说话人和听话人。然后以此为主线,论证了Sperber&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明示推理模式抓住了交际的两个关键因素,如何实现成功交际的,因为他们认为明示与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而明示是说话人的明白无误的示意过程,推理是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进而阐释了明示推理模式的积极意义;通过对说话人和听话人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指出其理论的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语用推理与话语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语用推理在话语理解的两个阶段——对明示意义的理解和对隐含意义的理解中的作用。在解读明示意义的过程中,语用推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识别歧义,收窄和拓宽概念编码的意义。在明示意义的基础上,听话人借助语用推理机制推导出话语的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从而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完成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依据,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交际双方是如何在话语和语境间找到最佳关联,并通过明示--推理模式来推断出语境暗含,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话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关联理论出发研究话语的基层明示意义推导,具体分析了四种语用次任务:消除歧义,指称确定,自由充实和特定指称建构。研究表明,话语的基层明示意义的推导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语用推理过程,而且整个过程受关联理论的引导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话语,其主要交际模式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说话人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明示刺激行为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明白无误的传达给听话人;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及关联信息进行推理,获得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理论为框架,解读了明示——推理机制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翻译观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这种暗含导致文化缺省。在翻译实践中对暗含在目的语中导致文化缺省的原语采取相应的语言手段予以明示,就能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9.
在话语理解中 ,通过解码获得语义 ,通过推理得出说话人意图。在语用学的发展过程中 ,话语理解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推理过程 ,Grice的推理模式就是这种发展的代表 ,认为交际中人们遵守着合作原则以及相关准则 ,违背某些准则是为了表达暗含意义 ,需要推理求得理解。然而 ,Grice过分强调暗含意义 ,而且合作原则及有关准则来源不清 ,严重地削弱了Grice推理模式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从关联论视角看应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因而,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应用翻译强调顺应的语文化规约,译文要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二者可谓不谋而合。鉴此,根据关联理论的原理,可以提出应用翻译中“归化”性明示和“异化”性明示两大处理手法,化暗含意图为明示信息,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依据优选论语用学有关言语交际整体的、理性的原则,分析了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差异。对话语的整体分析不仅了解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不同投射特征,而且能够把握这两种意义在嵌入语境中的投射规律。根据“嵌入会话含义假设”(EIH),把符合EIH条件的“会话含义”看作为明示意义,而把不符合EIH条件的“会话含义”看作为隐含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短对话听力理解是训练外语学习者交际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语用学关联理论交际观出发,就大学英语短对话理解这一题型,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交际中的显义和隐义、语境假设和最佳关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交际中的关联理据与动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联理论指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同时涉及语码和推理两种模式.制约和统辖人们交际行为的是关联.根据关联原则,人类交际认知在于花最少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寻求关联至关重要.寻求关联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析词义、填补信息空缺、间接话语及"迂回表达"的理解等.另外,言语交际呈动态特征,其动态性是由语境的动态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视角阐释了交际的实质,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对说话人而言,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说话人将要强调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把信息意图明白无误地展现出来;对听话人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文章以关联理论的明示一推理为理论框架,解读了交际中的认知语用推理的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Sperber和W ilson的关联理论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来揭示交际的规律,而格莱斯首先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则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对自然语言的研究。理解这两个理论的基本框架,探讨关联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差异,对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最终取得成功的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这两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理论来源,推理模式,明说和暗含,语境四个方面讨论其差异,指出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意义和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不同于语义学研究的句子意义,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时必须考虑语境因素。语境是动态的,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要实现语用研究中的交际功能必须在动态的语境中去建构说话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关联理论被称为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强调信息的接受者,主张从认知角度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对话语理解的作用。本文介绍关联理论的基本框架与推导模式以及专著第二版对该理论的几点修正,指出关联理论对语用学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