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点面结合、侧重归纳的方法,研究朱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文学表征问题,认为译文以散体为主,兼有诗体。散体部分文学性强,节奏感明显,韵句为数不少。诗体部分虽不多,但颇有中国古诗韵味。译文语言倾向于口语化,兼备书面语特征和表演性,用词古朴典雅,鲜活灵动、风趣活泼,契合人物身份。剧中作料翻译灵活多样,符合原文意图和效果。这些翻译文学表征是朱译成为莎剧汉译典范、中国翻译文学佳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研究理论化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日益显现,对应了文学研究在学科交叉和多元视角下的发展态势。本文以亚登书局的莎士比亚理论系列(Arden Shakespeare and Theory)中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莎士比亚与经济理论》为切入点,对其跨学科的莎学批评视角和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经历着各种经济转型和重大变化,而其中新经济语境下社会、心理、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微妙变化让莎剧和经济学发生了批评的关联。莎剧创作、表演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场究其根本并非单纯的美学艺术事业,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和厘清“经济”一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莎士比亚影响的关系,莎士比亚时代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经济学转变,以及相关的重要观点和案例分析等一一被阐明。通过莎士比亚的创作和经济学视角的批评,我们能进一步领悟人类和金钱相互主客体转化的现象和进程,并深入观察和了解莎翁时代英国社会在心理、文化和社会上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一代又一代读者成就了"莎士比亚",正是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莎剧的不断僭用和改编发明了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并不源自其超越性和普遍性,而是来自其弹性和韧性。研究莎士比亚的建构问题和作者身份问题,不仅要熟悉英国的出版史和文化史,应用文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方法,也要结合莎士比亚作品的内证,运用文本阐释等固有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泰勒的《重新发明莎士比亚》之后,著名莎学家卡斯顿的《莎士比亚与书》有其显著特色和重要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也有瑕疵。所以,厄恩具有开拓性的著作《作为文学戏剧家的莎士比亚》对其进行挑战和补充,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6.
首先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置于欧洲文艺复兴这个广阔的大背景之下,探索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解放运动给人与时代带来的冲击,以及其揭示的这场运动的正面作用及其负面影响,从"人"的存在、价值等人文、哲学问题的视角,考察这部戏剧的悲剧意义,并由此来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之一,历来研究都着重由这个文本的产生背景分析它隐含的人文精神。本文从该剧的神学色彩探讨了麦克白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分析莎士比亚这部悲剧中人文精神的削弱。  相似文献   

8.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之一,历来研究都着重由这个文本的产生背景分析它隐含的人文精神.本文从该剧的神学色彩探讨了麦克白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分析莎士比亚这部悲剧中人文精神的削弱.  相似文献   

9.
解析莎士比亚《雅典人泰门》一剧故事框架、情节线索及人物形象,探究这些形式要素的意涵,并进而理解莎士比亚的写作意图,亦即政治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以及何为政治的亘古难题.泰门违反人性,艾帕曼特超越人性,阿尔喀比亚德保护人性,也即分别是反政治者、超政治者和政治人.进而,政治是人世最重要最急迫的事物,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引导了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因此,莎士比亚虽然以泰门为主要人物,同时以此名字命题,其意图把对人性的极端理解引向适度的理解、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董芳 《家庭科技》2013,(11):42-42
在我们的爱情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可以通过心理学效应得到解释,如"为何初恋最难忘""为什么爱情受到的挫折越多,感情越深""为什么会网恋"等。第一面最重要:首因效应初次见面很重要,首因效应说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彼此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挫折越多,感情越深: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双方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  相似文献   

11.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的共同主题.本文比较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同与异,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东方"死"的浪漫与西方"死"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这两部不朽的作品之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鲜明差别.  相似文献   

12.
越剧《王子复仇记》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世界莎剧舞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越剧之花.越剧《王子复仇记》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借助于越剧的唱腔展现了《哈姆雷特》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之美拼贴入《王子复仇记》的情节之中,显示出元叙事的特点.这种经过拼贴形成的具有元叙事特征的越剧美,不同于作为话剧的《哈姆雷特》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在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13.
爱与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的共同主题。本文比较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同与异,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东方“死”的浪漫与西方“死”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这两部不朽的作品之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鲜明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舞台上曾多次改编过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越剧《第十二夜》是众多改编中较为成功的一部.越剧《第十二夜》的改编,在固守莎剧精神、原著精髓和主题意蕴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灌注于该剧的改编和演出之中,在莎剧和越剧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天然桥梁,为中国莎剧改编提供了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感觉、现代信息、现代情感,深受现代观众喜爱,具有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15.
<拾遗记>通过对统治者先宠后弃的女性命运的述写,作者王嘉宣扬了"房中术"这一神仙道教的修炼方法,迎合了魏晋时期统治者"广置姬妾"的陋习;通过对忠贞类女性命运的述写,既反映出儒家思想对王嘉的影响,揭示了以美女殉葬的恶习,同时又反映出王嘉对神仙道教思想的宣扬.另外,通过对其他女性命运的述写,也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红颜祸国"的思想观念以及统治者为得到美女而不惜劳民伤财等社会现象,探讨了隐藏于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万永芳 《云梦学刊》2015,(3):100-103
朱里安·杰拉德的传记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因其追随约翰·麦登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记录方式而让人兴趣盎然。在这两部电影中,莎士比亚被想象成他自己戏剧中的主角,而简·奥斯汀也成为她自己小说中的女主角。无数的互文联接来自爱情的互文特征,两者的爱情都无疾而终,而这样的爱情却成为两位巨擘代表作品的灵感;记载于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又反过来成为两位作家的传记史料。两部电影之间的联接表明,作为文学角色的莎士比亚的传记电影为简·奥斯汀的演出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盖茨认为黑人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黑人文本特性对认定的中心理论话语加以质疑、梳理、颠覆和修正.而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对黑色命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盖茨的文学理论建构不谋而合地颠覆了主流中心话语的权威性,弥补了西方文学理论和评判模式构建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杨洁梅 《江汉论坛》2012,(5):116-1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黑"、"红"、"白"作为叙事色线、色块与色带,勾画出世纪之交中国内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形貌与色彩。"黑"代表以蔡老黑为核心的本土底层民间势力,"红"代表以苏红为枢纽的基层政权与外来的官商势力,"白"代表蕴藏并弥漫于本土的自然与文化的神秘力量。"黑"叙事与"红"叙事的抗衡冲突是小说时空铺展的主色调,"白"叙事或游移于"黑"、"红"的色块之间,或分化为两条"白"线,分别交织进"黑"与"红"之中,在叙事结构的谋篇布局上形成连接、绾合与推动。三色力量在高老庄的纠缠与角力,尤其是各色主角亦正亦邪、亦善亦恶、亦悲亦喜的复杂命运,为《高老庄》直击社会巨变时期底层民众生存原态的平实书写,涂抹了一层厚重而斑驳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国文对语篇衔接的两大分类,结合韩礼德的语篇衔接分类标准和概念体系,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逻辑联系语两大方面分析了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分析发现,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使用了时间地点关联成分、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衔接手段,改写简洁,衔接紧凑,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兰姆姐弟擅用词汇衔接映衬人物形象,语言保留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多数人认为《百年孤独》反映的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力作。笔者认为 ,《百年孤独》是部象征性为主的作品 ,这基于它是以马贡多历史为背景的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 ,是对人类自身发展命运的深层理解。正是这走过百年孤独的家族寄托着人类历史命运的寓言 ,因此说《百年孤独》是作者对人类社会历史中性别结构的剖析及人类命运的预言。本文试图从家族切入 ,由此分析家族成员性别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