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民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一切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 :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身份转化的自主性及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起关键性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曾作为西方学术界中的专有名词,用以描绘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状况急剧变化的进程。今天,现代化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热门话题。现代化的路如何走?推动农业社会顺利地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农民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人们往往首肯英美,并把研究目光投向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阶级;在对社会主义必然性及其进程的认识上,人们援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重视工商阶级的历史作用,并没有把农民提到很高的地位。而今,在我国农村改革面临困境和又一次契机之际,在有不少人滋生重工轻农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农民"一词产生很早,在古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以耕种为生的人。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民受到尊重。民国时期,农民的基本含义未变,但是它被严重地政治化了。在前改革时代,农民的传统含义被颠覆,农民成了为国家生产粮食、为现代化提供积累的不可改变的身份,且农民本身被政治上层级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权利保障有所提高,农民自身的等级被取消,但是城乡二元这一歧视农民的社会结构仍然存在。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保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的财产权、平等权和迁徙权的保障,使农民成为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是身份。 相似文献
4.
农民素质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是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农民素质现代化:一是加强培训教育;二是注重典型示范;三是营造文化环境;四是提高资金投入;五是发挥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民工经济与农民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现代化是个大课题。实现农民现代化需要各种现代性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的主旨即是探讨当代中国的民工经济发展对农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民工经济是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获得城乡差别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笔者认为,我国当代民工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在促进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为农民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直接促进了农民现代性的成长,加速了农民角色的现代分化。 相似文献
7.
8.
浅论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的健康的适应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逐渐生成发展,而传统的政治心理还未完全失去。针对农民政治心理的消极因素,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为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化奠定强大、坚实物质基础;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创造思想、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农民的非现代化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故而打碎农民现代化的瓶颈,探求到有效的农民现代化路径,即如何把农民培育成现代经济人、现代政治人和现代文化人成了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完成赶超型现代化的任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这一基本事实意味着,农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和农村社会,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惑中国发展的农民问题,缔造了中国农村的稳定局面,进而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发展政治学的研究表明,评价政治稳定状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状况,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一则在于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探讨了农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政治现代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身份转化对政治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民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成为现代化变革和改造的对象。因此,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农民身份转化。 相似文献
14.
15.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一套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但有内在矛盾且无缘被付诸实践。毛泽东的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邓小平理论牢牢的抓住现代化这个百多年来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根本目标,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而真正将中国社会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六七十年代的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西方以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为主旨的现代主义形成极大的冲击。近年来以凶猛势头切入中国文化界,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诸多领域,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后现代主义,不辨良莠,拿来并用以注解中国现代化,与不加分析、一概拒斥一样,都不足取。在我们全身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切入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反映。我们不能不承认,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巨大幸福的同时,带来的无法破解的负面效应电越来越明显:“上帝死了”之后,人的主体性、人本精神某种程度上得以张扬,但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发达却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牵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造成人格的扭曲萎缩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异化;思想,精神和人生追求越来越失去个性和自由;等等。这一切又都仿佛是对现代主义的否证。从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值中国由前现代走向现代之时 ,流行于欧美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却在 80年代末期开始涌进中国。作为对西方现代主义批判者的后现代主义 ,对于置身特殊历史境遇里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 ,其意义错综复杂 ,既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又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 ,探讨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后现代主义与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 2 0世纪的上半期和中期 ,它是作为对西方现代社会及其理论表现的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现代化理论"正式命名的理论。现代化理论回答了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以及路径,并且在与诸多社会发展理论的交锋中修正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借鉴现代化理论的同时,主要是对其理论的扬弃,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思想,现阶段主要是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力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