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10,(3):112-123
近代印度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宗教和社会改革家罗姆莫罕·罗易,还是个吠檀多哲学家。实际上,他是印度近代最早对传统吠檀多进行批判和革新的人,是新吠檀多主义思潮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的吠檀多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吠檀多不二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为近现代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印度哲学家在沐浴欧风美雨之后对印度传统吠檀多论予以改造之后的产物.它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结合的产物,也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概述了这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分析了这一重要哲学流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吠檀多不二论是吠檀多思想发展的巅峰,对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羯罗被奉为圣人、精神导师,被视为印度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近现代印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辨喜、奥罗宾多、拉达克里希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商羯罗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吠檀多哲学自古代至现代一直是印度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也是当前印度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吠檀多和婆罗门教——印度教很多派别的信仰和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这些派别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吠檀多在传入国外后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吠檀多的起源和发展,吠檀多的基本派别及其在理论上的分野,吠檀多与印度教、佛教等关系,吠檀多的现代思潮和对西方的影响等等作一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学术活动     
印度哲学名著《圣教论》汉译本再版1999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圣教论》(Agamasastra)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巫慧教授从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的影响。中国人对吠檀多哲学似较陌生,对其根本经典《圣教论》则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  相似文献   

6.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满意科学对生活与价值观念的看法,驱使有些人到东方的印度精神遗产中去寻求慰藉。印度精神智慧的精髓仍完好地保留在吠檀多和咒语瑜伽的传统中。精通科学哲学和印度传统的辛哈,发现在科学与吠檀多、咒语瑜伽之间没有互相矛盾之处。他观察到这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又互相关连的。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9.
何欢欢 《南亚研究》2013,(4):145-157
“原人”思想是吠檀多派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学说的最佳体现之一,但由于留存文献极少,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翻译并解读梵本《中观心论》第八《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中有关原人思想的集中论述,分析了早期吠檀多派有关原人的定义、特性以及意义等,同时考察了早期吠檀多派原人思想的文献依据与学说渊源,借以提供研究早期吠檀多哲学的新资料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四)罗摩努阇的制限不二论 (甲)时代、生平和著作中世纪,印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封建主义的严重剥削和压迫下曾进行过多次的反抗和起义。这些斗争的情形虽然没有被很好的记录下来,但我们在南印度的一些文献和碑铭中还可以知道梗概。印度中世纪反封建的斗争和其它的国家一样往往采取异端运动的形式,即集中反对正统的印度教以及它所神化了的种姓结构,哲学斗争则是围绕着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吠檀多不二论而进行的。印度中世纪的异端运动被称为“虔诚派运动”,这个运动起源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代各派哲学体系在形式上有多种类型,其中有两种较为引人注目,一种是转变说,另一种是积聚说。转变说一般认为世界最初有一个根本因,从这个根本因中派生出万物,积聚说则一般认为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不作过细的划分,可以说印度哲学中属于转变说的有数论派、吠檀多派和瑜伽派,  相似文献   

12.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不二论理论家。商羯罗的思想是富有独创性的,同时又极遵从印度古老的传统。他与佛陀释迦牟尼同样,主要关心的事情是如何解救沉沦于“生死苦海的轮回”之中的芸芸众生,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哲学与神学的体系。商羯罗认为接近于真理的方法是哲学的以及心理的、宗教的,特别是用哲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理解真理。商羯罗也是一位卓越的解释学家,他对印度古代的主要的经典都有注释。因此他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宗教指导者。商羯罗所创立的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在印度知识界中保持着稳固的地位,他的思想是现代印度主要思想潮流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是印度现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 ,故印度人尊称他为“诗哲”。泰戈尔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哲学著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 ,他还创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容括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宗教观、真理观、美学观和社会观等。他那充满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情怀和崇高思想 ,不仅鼓舞着印度人民 ,而且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戈尔的思想 ,源于三个方面 :一、印度古代奥义书和吠檀多哲学。他早年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在他的心灵中播下了印度古代哲学的种子 ,奥义书与吠…  相似文献   

14.
吴宏政 《学习与探索》2006,3(1):117-119
实践唯物主义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排除了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对人的“超验性生存”的关照,因而具有非合理性。从整个现代性开启的生存论境遇出发,马克思哲学应该被理解为直接性生存与超验性生存相统一的“历史生存论”。  相似文献   

15.
乔荼波陀(Gaudaāda)是印度不二论吠檀多哲学的开山祖师,是他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梵我不二的基本理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大约生活于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因为据说他是商羯罗的太老师,即商羯罗的老师牧尊(Govinda)的老师,而商羯罗的年代学术界一般公认为公元788—820年。乔荼波陀据说曾有许多著作,如《后蒲伽梵歌》、《自在黑的数论颂疏》等等,但我们无法证实这些著作确实出自乔荼波陀之手。只有  相似文献   

16.
印度教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00,(2):44-51,58
印度教文化绵延了四千余年 ,起伏跌宕 ;有其昌盛辉煌的时代 ,也有其衰落低沉的时期 ;但是 ,它历经沧桑 ,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 ,印度教的信仰与文化 ,伴随着商贸往来和移民迁徙 ,也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并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后 ,随着印度移民 ,印度教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公元前 32 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大军侵入印度后 ,印度教的思想流入欧洲。公元前后 ,伴随着佛教 ,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传入我国。到了近现代 ,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已在欧洲北美广泛流传。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美国还建立起一些…  相似文献   

17.
11至 1 7世纪 ,印度教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蔓延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由于这场运动鼓吹对神的虔诚崇信 ,强调通过虔信行为而获得解脱 ,故而得名“虔信派运动”( BhaktiMovement)。虔信派改革运动的源头 ,最早可以追溯到 7世纪南印度泰米尔游方僧的虔信思想 ,但是真正形成运动 ,还是由 1 1世纪著名吠檀多大师罗摩努发起的改革开始 ,从南向北发展 ,断断续续 ,一直延续到 1 7世纪 ,大约经历了六七百年。一、虔信派改革运动的源头与时代7世纪以后 ,印度南方的印度教非常活跃 ,发展势头强劲 ,涌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和流派。当时 ,在泰…  相似文献   

18.
《胜宗十句义论》(以下简称《十句义论》)是古代印度胜论派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篇幅虽不长,但却完整地表述了印度古典胜论中慧月(Candra—mati)一派的哲学体系,历来为各国研究印度哲学史的学者们所重视。本文拟对这一文献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哲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比古典胜论的另外两部主要典籍——《胜论经》(Vaisesika sutra)及《摄句义法论》(Padarthadharmasamgraha),就《十句义论》的历史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 ,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 ,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 ;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 ,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 ,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 ,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 ,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20.
吴晓玲 《浙江学刊》2003,(1):128-131
本文对印度古典诗学味论中的艳情味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指出它产生的背景文化,它在文学及文论中的价值意义;揭示艳情作为重要审美因素,它的发展及至最高境界喜,形成一道清晰的轨迹,显现出印度宗教文化哲学及民俗风情的个性风貌,更是展示了印度古典诗学味论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