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监军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监军制度,与总兵镇戍制度相辅相成,形成于明成祖永乐初年,本以宦官监军为主,至明英宗正统初年,在宦官监军的同时,又出现了由总督、巡抚、巡按和兵备道所组成的文臣监军系统。文臣监军与宦官监军互相制约,互为补充,从而更加确保专制主义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相似文献   

2.
唐代宦官养子制度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斌 《云梦学刊》2002,23(4):42-43
德宗前,宦官收养子嗣之风盛行。德宗时颁布诏令,在收养资格、养子数量等方面加以限制,但却给宦官收养子嗣以制度上的保证,宦官养子在德宗时成为一种制度。养子制度与宦官典掌禁军及出任监军在德宗时的制度化促成唐代后期宦官大权独揽,以致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对唐代后期的政治冲击剧烈。  相似文献   

3.
一明朝自成祖以后,即开始派太监参与“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活动,并在一些部门负责监督。宣宗时又“设内书堂”,使“中人多通书晓文义”,于是明代“宦寺之盛,自宣宗始”。明英宗正统、天顺时,王振、曹吉祥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的大太监。尤其是曹吉祥任司礼太监时,还总督京师三大营,掌握了兵权,与当时大将石亨互为表里,“时并称曹石”。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监军     
两宋始终存在着监军一职,且多系统多类型。军队系统的监军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南宋的监军比较随意,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带兵权等特点。最常见的是地方系统的监军,属于常设的地方武职,分布于南北各地州、县乃至路、镇各级地方,职能是管理驻军、带兵作战、监督地方官、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等,可能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军事监察制度。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5.
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在顺宗李诵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发动了一次旨在褫夺宦官兵权和裁抑藩镇势力的政治改革运动。由于它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大官僚贵族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拚命抵抗。在革、保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新政的推行仅仅一百四十六天就匆匆失败了。王叔文、王伾被贬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历史上叫做“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失败了,但斗争并没有完结。中唐以来的一切顽固保守势力,从与柳宗元、刘禹锡“交情很深”的韩愈起,一直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大刽子手曾国藩,都无不大骂王叔文派,什么“群小用事”(韩愈:《顺宗实录》)、“小人乘时窃国柄”(韩愈:《韩昌黎全集·永贞行》),什么“小人之无忌惮者”(苏轼:《报江季功书》),什么“王伾、王叔文……为一时奸回”(曾国藩:转引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顺宗实录》补注)等等,俯拾皆是。一场“意欲内抑宦官,外制方镇”(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四》)的政治革新,在尊儒反法派的笔下,竟成了“朋党”“窃国”的“卑谋”。  相似文献   

6.
1979年版《辞海》关于“神策军”条的释文说:“……德宗初年宦官白志贞,都曾统领此军。贞元时,分神策为左右厢,由宦官窦文场、王希迁分统。……”此文有两处似有明显错误: 一、白志贞并非宦官。《新唐书·白志贞传》载:“事节度使李光弼,硜硜自力,有智数,光弼善之,使与账下议。代宗素闻,及光弼卒,擢累司农卿,在官十年。德宗以为敏,逐倚腹心,进授神策军使。”“从狩奉天,以为行在都知兵马使。惧李怀光暴其恶,乃与赵赞、卢杞等抑怀光不使朝。怀光  相似文献   

7.
史学界对宦官政治已作了较深入广泛的讨论,但往往孤立地就东汉、唐、明几个重要的朝代加以论述,而对宦官势力形成与发展的秦、西汉时代却较少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旧唐书·宦者传》:“宦官之兴,肇于秦汉、”对秦、西汉宦官势力形成,发展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东汉宦官专权的内容与实质,也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中国封建政治史时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宦官是拜占庭帝国宫廷内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宦官参政与伊琳娜女皇政权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伊琳娜摄政时期,宦官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负责监军或担任军事指挥、参与内政和外交。在宦官集团的助推下,女皇称帝;在宦官集团的内斗中,女皇陨落。伊琳娜统治的兴衰与宦官参政脱离不了干系。  相似文献   

9.
宦官是中国三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特殊产物,尤其是明代,宦官擅权乱政,势焰熏天,历来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所在和江南政治中心,是仅次于北京的又一宦官聚集之地。我们就明代宦官和南京的关系加以了解,对于全面、系统地认识明代宦官制度,以及南京地方史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明代南京宦官的设置早在明王朝正式建立(1368年)之前,朱元璋自称吴王(1364年)之后,就已开始在当时的应天府城使用宦官并设立宦官机构了。如王世贞《群山堂别集俄八六就收录有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内使李顺…  相似文献   

10.
在韩愈文集中,《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以下简称《序》)并非优秀之作,为什么值得特别一提?这就涉及到有关韩愈的一桩千古奇冤了。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与藩镇两大祸患,与李唐王朝的命运相始终。因此,对宦官擅权与藩镇叛乱的态度,是当时考验人们政治立场的试金石。对于叛镇,韩愈态度明朗,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分裂割据,强调国家统一,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在元和年间平淮西军阀吴元济的战争中,韩愈的所作所为就是明证。关于这一方面,除个别人外,历史早有定评。但在对待宦官问题上,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一  相似文献   

11.
唐中后期,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内有朋党"挟怨憾结,倾轧排摈",外有藩镇"力大势盛,尾大不掉",中央集权岌岌可危.于是宦官作为维护皇权的政治势力迅速膨胀.内挟朝臣,外制藩镇,形成了唐中后期新的制衡机制.即宦官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制约外朝宰相,宦官监军使制约藩镇节帅的"二元"制衡机制.这种机制维系了唐中后期一百多年的统治.随着这种机制的瓦解,唐王朝的统治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德宗重用宦官的原因及其他刘玉峰一唐史研究者多认为,重用宦官、尤其是创立神策中尉制委军权于宦官,是由唐德宗“昏庸”所致。笔者对此甚不以为然。如所周知,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唐德宗即位之后,立即采取“疏斥宦官”①之策,在大历五年(770)代宗罢鱼...  相似文献   

13.
在几年前黄展骥的《辩证派击中形式派的“要害”了吗 ?》一文中 ① ,他一方面认为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使形式派的“不矛盾律”失去普适性 ,另一方面 ,他又把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修订为“可此可彼” ,使两派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 )“平分秋色” !即时引发学者、专家的“争鸣”热潮。有专家认为 ,黄先生这一“修订”引发辩证派的“护卫之战”、“存亡之战”。在本文 ,黄先生简明地摘引 (高度浓缩 )“争鸣”中几位学者的重要片段 ,然后略作比较与评析 ,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更多读者的参与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寒食即事》是唐代诗人韩翃最享盛誉的作品,历代士林都十分宝爱,清代诗评家更纷纷批注,予以称赏,其笔墨多在“托讽”二字。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孙洙《唐诗三百首》云:“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尽管诸家批注,对于“五侯”到底是谁看法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此即后汉桓帝时“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的五个宦官(见《后汉书·宦者传》)。现今各种唐诗选本和有关评论未加深入甄辨、探究,远绍古人,陈陈相因,此诗作为一首“借汉讽唐”的“政治讽刺诗”几成定论。  相似文献   

15.
武则天时期的边防问题,论者大多认为这一时期武则天为巩固边防做了许多工作,维护了国家统一。但我们却认为,武则天时期唐朝北部、西部边防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武则天穷于应付,显得毫无办法,以至于出现了“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晚唐宦官专权状况及儒家文官体系对它的敌意等。本文认为,晚唐宦官专权明显有扶立皇帝、任命节度使和监军等三大表征,其由来是皇帝的有意授权并通过"四贵"实施。从社会学看,儒家文官体系与宦官的斗争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其焦点是政治权力和经济目标;从文化人类学看,前者的敌意源于由竞争带来的危机感和嫉恨。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皇权对三大政治集团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末年皇权对外戚、宦官和官僚士大夫都加以重用,亦加以防范,基本上形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政治均势和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不论哪一个政治集团侵犯了皇权,都会遭到打击。此时期不仅发生了“党锢之祸”,亦发生了“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桓、灵二帝基本上可以运作皇权  相似文献   

18.
无论旧史以至今日史书,对宦官向来没有好评,认为这些“刑余之人”多不是善类,专权乱政,又将其专权主要原因归之于皇帝昏庸。其实这一结论并非中肯。从出现宦官专权的各朝代看,重用宦官的皇帝,许多并不是昏君。而且汉末至唐初四百年历史中,昏君淫主不少,宦官在政治舞台上却几乎消声匿迹。而且所谓宦官之祸,至少自秦代的赵高、汉代的弘恭、石显等,已昭著史册,足以垂为后戒,但为什么其后许多朝代的皇帝还要重用宦官?显然,宦官专权,乃至宦官制度数千年延而不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代,宦官祸国最称惨烈,都导致一代王朝的覆灭。明在汉、唐之后,太祖朱元璋以严驭宦官著称,原本可以避免宦官之祸,但事实上却重蹈覆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明朝的兴与亡,都同朱元璋有某种扯不断的关系。这也就牵涉到了明太祖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富弼重视从整体上、全局上看待军事问题:统筹整体军事布局;统筹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居安思危,积极备战;反对宦官监军;理顺军事管理体制;师出有名、反对行刺等。富弼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