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环境·主体性·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社会实践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结构关系 ,可以揭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同步发展的辩证关系。解决环境问题的主体发展战略是 ,不断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并辅之以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以保证主体能力的正确发挥 ,而不至于被滥用、误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和文学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亲密.二者都依存生活而存在,在文体和语言技巧上有相互靠拢与兼容的趋势.但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如此,新闻和文学还应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3.
竞争与垄断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经济规律。竞争与垄断的对立统一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 竞争与垄断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竞争与垄断的对立是指两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不同;作为市场经济的两条规律,以不同的途径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竞争与垄断的统一是指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竞争与垄断的相互作用。竞争与垄断  相似文献   

4.
在需要和实践的关系上,哲学界有两种对立的看法,或者认为需要产生实践,或者认为实践产生需要。因此,在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也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或者认为需要是认识的动力,或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需要和实践应是相互决定、相互作用的,需要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才是认识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美·自由·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3,23(1):51-56
美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审美过程也相应地既折射了存在的规定,又同时表征着人与存在的关系。在审美的方式把握存在的同时,人自身之“在”的自由表质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示和确证;作为价值形态,美与真、善相互关联,后者同时从审美之维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6.
学者·知识分子·知识工作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春萍 《学术研究》2006,(10):119-123
本文对“以学术为业”的大学教师的几种生存形态做了勾勒和探讨。他们所获得的称呼反映出他们所扮演的种种社会角色与承担的社会使命,也折射着他们与大学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关系。而这一切实际上又和知识生产本身相互关联,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5,(4):141-146
面对必然的自然灾害,为何不能必然预知?是形下技术手段落后还是形上思维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言天文不言气象,言气象不言天文",这是天文、气象两界所信奉的准则.这与西医"头痛说头,脚痛说脚"一样,均在概念思维的范围之内.概念思维在天文与气象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围墙,使两个学科"老死不相往来".中华元典告诉后人,天与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大系统.天文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决定着或风或雨的天气变化,决定着小蚯蚓的冬眠与苏醒.以天地人合一的系统认识论为基础,中华先贤创建了以天文论天气的天文气象学.从<尚书><诗经><左传><孙子兵法>中可以看出,当其时不管是圣贤还是普通人乃至妇幼都能够做出天气预报,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了天文与天气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说天文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那么地震、海啸、洪水、酷热、严寒这些自然灾害仅仅是由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吗?以天文论天气,这是中华先贤已有的贡献.在先贤的基础上,能不能以天文论天灾呢?有某种天文,就有某种天气,这是已有的结论.那么,有某种天文,有没有相应的某种天灾呢?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应该延续祖先留下的系统认识论,二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定量求证手段,争取在天灾预报领域内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思维方式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密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不深入研究和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就思维方式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探讨.概括地说,思维方式是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文明的产物,是精神文明一个要素和一个带有综合性的标尺,它制约和指导着精神文明,反过来,又受精神文明的推动和指导.它们的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关系.1.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首先,思维方式和精神文明中都包含着知识、观念、情感等作为其基本要素.思维方式是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与信息时代的关系究竟怎样?这是必须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商帮·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传统与现代化好像一根绳的两端,当你拉直的时候,两端的距离就很远,当你把它盘起来的时候,两端的距离便很近,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勿论是拉直还是盘起来,历史是始终拧不断的一根绳。因此,只有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联系中,才能理解传统与创新、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一、民族文化与现代管理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它起源于社会成员劳动、生活的集体性,以及在劳动、生活过程中相互交往的必要性。按照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德鲁克的说法,管理不仅是一种工作、一门学术、一种任务,管理还是一种文化,它包…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计划、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是计划工作、经济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可是,在当前,无论宏观控制、市场体系、企业行为都不够健全,因而还拿不出正确处理这三者关系的良策.我看,这还需要经过一个摸索、探讨的过程,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比较,再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文艺与道德,属于两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当代中国,它们的关系将更趋融洽、更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文艺应当也有可能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后期以来,由于文学体制的失序,文学理论出现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学理论效用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而调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关系,是重建文学体制的关键.各安其位,是调适关系的逻辑前提.文学理论与批评只有在对视、对话、质疑、交往中相互定位,相互期待、相互激发,在共生性与异在性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促进文学活动世界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尤芬 《学术论坛》2008,31(3):5-8
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化生产力吸引了人们更多的目光,成为学术界的前沿课题之一.通过对文化生产力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简单述评,进一步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文化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文化生产力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文化生产力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  相似文献   

16.
产业·时代·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国屏 《晋阳学刊》2005,1(6):50-54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有必要延伸为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并关注产业哲学;产业化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性结合,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互制约;城市化进程,社会自然的生成,物质产业和非物质产业的互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多纬度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有其自身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规范体系.国家的目的不是超于个人的,存在于国家中的规范也不是异于个人的外在束缚.国家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相互承认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和平实践的基础,其存在目前依然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长期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和以现代新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鼎足而三的局面。就文化观念的层面而言,西化派与新儒家之间的对立似乎表现的更为鲜明。半个多世纪以来,由大陆而港台而海外,两大文化派别之间的相互批评和论争可以说从未停止过。这种论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于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不同认识。新儒家的有关思想凸显了文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要真正认识语义悖论的实质,必须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加以研究。语义悖论的成因主要在于自我涉及;要避免自我涉及需要语言分层;由此而产生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即维向转换关系。把这种转换关系当作一个客观规律总结出来,叫思维空间和语言空间的“维向转换律”。只有了解了这一规律,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语义悖论产生的原因,才能根据这一规律,在用语言表达思维时,更自觉地实现“投影”和“复维”两个相互反转的过程,实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全面小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两年多时间内提出的三大概念.这三个概念前后相继、环环相扣,三大概念的提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是长期历史过程与特定发展阶段的关系,而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