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自达拉斯·斯麦兹开启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分析“受众商品”的讨论以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已经管窥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洞见,但是学界对此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并建构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十分必要。具体而言,需要将智力劳动及知识价值论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上的时代创新,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只有运用智力劳动及知识价值论,才能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的智力劳动与资本增殖矛盾运动的理论发展,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产”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表明中国学界的“问题式”还处于传统哲学思辨的轨道上,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还是近来的现代性问题意识,都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要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福柯将权力引入话语,讨论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其中知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知识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话语和权力之间发挥着作用,知识是权力产生的源泉,知识体系与真理体系的可理解性被归结为话语规则.福柯的话语理论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其解构主体理论使研究者意识到在话语分析中主体性问题、社会身份问题和个性问题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数字政治学、数字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历史政治经济学既是中国学术历史传统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的学术成果,又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化构建的阶段性探索,也是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生产、创新及体系化。数字政治学从数字要素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权力运行规律,数字政治经济学是从数字要素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互动规律。数字历史政治经济学则是从数字要素和历史因素两个维度研究人类政治经济互动规律,是政治经济学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数字化和时代化发展的结果。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化构建不仅能够打破少数西方国家知识生产及学术话语权垄断,而且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学术创新及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6.
当历史确定性围绕着经济逻辑形成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克服了由近代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定义了的政治经济学模式.这场革命就在于从两个方面断开了由政治经济学统摄的物质生产所具有的经济物化逻辑,以及以实质为既定存在的"经济事实"领域作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模式.它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把物质生产提升到历史存在论"这种提法予以阐明的.这种提法旨在摧毁由政治经济学规律宰制的话语成为可能.诸如"生产"与"自由"相互辩证的过渡.这里涉及的已不是经济学了,而是历史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人本学逻辑与现实的科学逻辑的深刻对立。一方面,马克思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批判和重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蕴涵于政治经济学中的现实的科学逻辑却又不自觉地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正是在对象化、这一异化史观的基础范畴上,我们看到了现实的科学逻辑完全自发的运演。  相似文献   

8.
西方话语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言说方式和所讲的道理有很大的相通性或亲缘性.如果说哲学的表现形式是话语的话,那么,这种话语要表达的道理和所揭示的秩序都不是现成的、绝对的,而是一个生生不患的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原来的道说与人言、大道与事理、真理与意见、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对立都会不复存在.从自然的神喻,到英雄的圣言,再到当代无数个人的众声喧哗,构成了话语迄今为止变化的历史.而自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区分、作用与转化,则既为哲学话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也为它设定了界限.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7,(6)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决定了经济学的作用。本文从经济学哲学名篇进行梳理,得出结论:马克思经济学是以"人和物"作为其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只可能是辩证法的方法,其作用是以人为终极目的的,经济学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相反,西方经济学偏重对物的研究,尤其是对人的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其偏重实证方法等"形而上学"方法,其偏重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不可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我们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满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1.
化涛 《晋阳学刊》2008,(3):63-66
政权合法性问题是政治中极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说,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政权合法性问题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权源问题,即对权力来源的诠释;二是权力转移模式问题、即对政权更替的论证;三是对权力具体运作的规范问题,即对权力的制约。我们要积极挖掘传统资源的有益成分,融入时代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目前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的政治运动,其精神实质是从政治和文化上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缺陷在于未能建构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后现代主义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了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在从反政治意识形态到泛意识形态的转变中,文学走向了迷失。重新使文学关注意识形态,使作家在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中寻求平衡,是文学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话语权”表达的是在语言外壳背后,承载着的某个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社会集团)的实际权力(利、益)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政治权力(利、益),有确定的阶级内涵。“话语权”是由话语体系体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普遍关注话语权的背景下,坚持用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这是党和国家向学术界、理论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种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史料“梳妆打扮”、“削足适履”去填充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因此,提出“重写中国哲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建构一种真正纯粹的、用本民族话语来叙说的“中国哲学”。为此,我们组织了“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现推荐给读者,希望能给学界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从形式改革愈益走向更深层次的“内容”方面的改革,具体包括话语、逻辑、体系等方面。文章以“概论”课教学改革为例,从话语权失落及其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出发,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话语权失落的原因,以及进行话语转换的现实根据。最后,从理论创新增强话语权、从文件话语转向学术话语、从权力话语转向平等对话三个方面说明了话语转换的具体途径和做法。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从结构主义思想中汲取重要养料的基础上,又远远超出了结构主义。他在新建立的“话语”理论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权力,建构了新的权力哲学,并且提出了所谓的后人道主义,从而完成了在政治哲学上的重大思想变革,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在政治哲学方面颇有见树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赵宗博 《理论界》2014,(8):17-21
作为政治权力取得、分配和行使的制度化安排,政治权力体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和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权力的取得与分配,是政治权力体制的基础和支柱;政治权力的行使则是其外在表现。政治权力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体现出民族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运行方面的特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政治权力体制的中国特色,即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体制。要发挥政治权力体制核心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就必须超越一般政治组织把取得执政地位作为中心目标的境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汉语有丰富的山水画画论话语.山水画画论话语不仅规范引导着作画赏画时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还建构了我国士人阶层的知识信仰、身份认同、审美旨趣等.近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价的屡创新高,以英语为媒介的山水画画论话语也日趋丰富.通过对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的跨文化语用比较,可揭示汉英山水画画论话语所投射的中西社会规约、审美意趣、心理意识等不同的文化内核,为我国的国画研究和国际接轨开启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