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改土归流之后,壮族核心居住区逐渐朝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发展;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地区划一;壮、汉民族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但是壮融入汉是主流;大约从明代起,壮族逐渐对壮、汉文化抱等距认同的态度,并在族际交流中维持自己的族群边界.改土归流的结果是使壮族看起来与汉族无异,但却实在又是一个特点突出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清代雍正间土家族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因汉文化的大量迅猛的传播,土家民族文化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汉化趋势异常明显.作为土家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变化趋向亦然.在与汉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通过对汉族节日一定的过滤、改造和变移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土家族节日文化以几种情形得以保留下来:一是仅仅借用汉族节日形式而将之变成自己的民族节日,二是移易汉族节日基础上增设自己节日,三是在汉族节日基础上迭加带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土家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汉、壮民族在文化关系上有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中又以平定侬智高作为分界点,平定侬智高后,广西地区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壮族开始大量地吸收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壮族一些特点逐渐消失。到了近代,壮族除了民族语言、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家庭结构还保留着一定的特点外,其余大都与汉族相同了。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与汉族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壮族的一些文人学士,根据汉字形状结构和音读,依据壮语的特点,创造出大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方块字)。其形状  相似文献   

4.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岁时习俗,有的来源于生产实践,有的来源于某种生活习俗,有的来源于汉族节气的影响,有的则与某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但又都同时与某种宗教迷信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壮族的节日有着多姿多彩的形态和复杂的结构,渗透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们和虎纹豹斑、龙麟凤尾一样,莫不是某种特定的质的外化,区别民族的特有标记。人们可以从坐妹中认识侗族,从泼水节中认识傣族,从那达慕中认识蒙古族。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歌圩中认识壮族。  相似文献   

6.
关于壮族干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壮族干栏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汉族民居文化的影响,又对周邻其他民族的民居文化产生过影响。通过对壮族干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对于加深对壮族历史文化及其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认识,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居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壮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族群结构复杂,分布有汉族、瑶族和壮族等15个民族,而居住在贺州的汉族和瑶族都分别包含有至少两个支系.贺州各个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不断地磨合,在1949年之后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乃至民族关系模式.贺州市族群结构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许多共同性 ,如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同 ,社会教育方面重视生产技能、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但也有相异之处 ,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同 ,在教育方式上 ,壮族重视用山歌传授 ,以及两个民族使用的文字不同等。其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 ,经济文化类型相同 ,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而相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分别受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民族宗教发展的程度不同 ,民族文字的渊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许多共同性 ,如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同 ,社会教育方面重视生产技能、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但也有相异之处 ,主要是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同 ,在教育方式上 ,壮族重视用山歌传授 ,以及两个民族使用的文字不同等。其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 ,经济文化类型相同 ,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而相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分别受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民族宗教发展的程度不同 ,民族文字的渊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壮族“牛魂节”、“祭祖节”探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魂节"、"祭祖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其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及其习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使之既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汉文化的成分。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的综合反映。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本文拟对其中的"牛魂节"和"祭祖节"的源起、内涵及功能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专家踢教。一、牛魂节牛我的宝咧,牛我的财咯,四月八来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并不少见,黎族、汉族、纳西族、彝族及藏族的一些支系,都有关于青蛙的神话传说和对青蛙的崇拜现象。但作为一个完整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却只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上游流域的壮族地区。在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内的壮族村落,每年春节多举行盛大的蚂蜗节(青蛙节)。对壮族的蚂(虫另)节,学术界曾有过一些研究,但观点和结论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一种图滕崇拜;有的认为属于自然崇拜中的动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其先民就与中原人民有了交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壮族文化一直受到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壮族没有象楚等民族那样被完全地同化在汉族之中,这当然与壮族所处的岭南地区相对封闭有关,但也体现了壮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先进的中原文化的长期影响却使壮族社会按特殊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13.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由于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流行的文字,所以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未能载入史册。因此,对壮族的历史文化应该加强研究,以揭示其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文化成就,肯定她们在缔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对汉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亦不能忽视。因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其文化亦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凝聚体,历史上对促进周边诸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其社会  相似文献   

14.
民族之间交互式的融合是中外民族关系中永久的主体。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的产生、发展、壮大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同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保持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关系。正是因为汉族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成份存在,汉族的风俗、方言才如此复杂多变,汉文化才如此绚丽多彩。也正因为汉族同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在血缘上相互吸纳,地缘上交错杂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才如此坚不可破。  相似文献   

15.
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称之为“歌节”或“歌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是壮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它应归属于何种类型?是壮家的年节,或者是古老的求育节、求偶节?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又是怎样?笔者认为,它应是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诚望指教。 一、壮民族的独特性格——以歌乐神和以歌择偶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龙脊壮族聚居区为个案研讨壮族乡约制度的起源及其民族特色.壮族乡约制度既是壮汉民族法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壮族民族习惯法发展的产物.与汉族地区相比,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在本质、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内容上都具有浓重的壮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相似文献   

18.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赵双喜 《民族学刊》2019,10(3):50-59, 117-119
儒家文化在粤北壮族地区的传播,正是儒家文化对壮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首先是通过历任地方官的倡导来体现,其次历任政府重视官学与书院的建设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场所,而汉壮杂居、通婚则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儒家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体现在文化教育和民风民俗两个方面,同时,壮族文化也给汉文化以及周边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广西壮族三个组群居民的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结果。资料分析表明这些位于地理位置较封闭地区的壮族唇民处于一种遗传平衡状态,与周围其他民族混血程度较轻。本文还通过壮族三个组群这两种血型分布特点讨论了他们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遗传关系。己有的研究表明,血型的分布具有种族特征及地理特征。血型在不同种族及同一族种的不同群体中有一定的差异。壮族的血型分布虽然已有过调查报告(陈俊杰等,1965;血型调查组,1980年),①、②、③但是自秦汉以来历代都鼓励壮族与汉族通婚,因此一般相信壮族是一个与汉族高度混血的群体。不过,广西区民族研究所的壮族史专家认为,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是轻重不同的,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就比较轻。据此,为进一步了解壮汉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群体的血型分布特征,我们得到了广西区民委及广西中医学院的资助,并在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对广西区境内部分较为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进行了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