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70年代我国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妇女生肓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生肓率下降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而且各种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一般来说,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妇女的婚姻状况;另一个是妇女的已婚生育率,它代表生育的真实水平;还有一个是妇女的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2.
0.2年龄别生育率是构成总和生育率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总和生育率发展变化的一个分析指标。我们知道,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jty Rate)由于消除了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和育龄妇女本身年龄构成两个因素对生育的影响,因而具备了较好的可比性,可以用来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空间)、不同阶段(时间)的生育水平;同时,由于总和生育率是个“标化”指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对各个年份总和生育率升降的分析研究,可以观察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了解并掌握未来总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因此,总和生育率在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中外人口学者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3.
a岁育龄妇女在T年的年龄别生育率ASFR_(T,a),这个指标的人口学定义是简单明了的。即 ASFRT_(T,a),=a岁妇女在T年间生育的活产子女数/a岁妇女在T年的平均人数在实际计算中经常使用的是一些近似公式,即用T年初a岁妇女人数与T年末a岁妇女的算术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或直接用T年年中人数来代替上面定义式中的妇女年平均人数。但是,如果我们在一次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中得到的是T年年中的按龄妇女人数和这些妇女在T-1年  相似文献   

4.
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在70年代,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生育率下降。总和生育率从60年代末的6左右下降到1981年的2.6,到199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2.3。这样迅速的生育率转变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界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研究的热门题目。没有人会怀疑中国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对降低生育率起了重要作用,问题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对生育率的转变也起了促进作用。由于可获得的资料的限制,早期的研究大都限于全国水平的分析,并普遍将生育率下降归功于计划生育政策。这类研究没有涉及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而正是这些生育率的差异,仅用计划生育政策是难以完全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中国妇女生育率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客观的估计 ,分析了生育率及其地区差异的特点 ,从内容、可行性、合理性等不同角度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审视 ,指出了现行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妇女生育率的发展趋势。面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人口问题与挑战 ,从是否需要调整、调整幅度与如何调整三方面对生育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讨论了各种可能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妇女生育能力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还必须通过不同年龄组别妇女的生育率的比较来了解妇女生育的趋势。年龄组别生育率指的是某一年龄组的妇女全年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组妇女总人数的千分比(通常以五年为一组,15—49岁的育龄妇女共可分成七组;也有以某一年龄单独分组的,如25岁妇女为一组)。例如,拉美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5年时其20—24岁年龄组的妇女的生育率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为基础,提出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并通过1950~1981年全国妇女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数据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可用该估算方法研究递进生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调整生育政策的时间窗口,估算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以及符合生育政策但尚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研究生育率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确定其发展动态和差别。为了深入地研究它们发生的过程,苏联中央统计局人口处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在1978年的调查中,询问了330,676名18到59岁的妇女。为了研究生育率向每个妇女提出了以下问题:(1)生了多少小孩(不包括死产);(2)每个孩子是哪年生的;(3)总共打算生几个小孩(这个问题是询问18—44岁的已婚妇女)。同时还问了关于初婚年龄问题,调查时的婚姻状况,丈夫的年龄和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运用统计年鉴数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作主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省市分为五种类型,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各个类型的特征,得出结论,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全国2 357个县(市、区、旗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四分位图法归纳总结我国县域总和生育率的整体空间分布规律:东北、东部沿海最低,华中、华北、青藏地区次之,西南、华南地区最高。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对我国县域总和生育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县域总和生育率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经济越发达、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离婚率越高,县域总和生育率越低;享有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或传统生育观念越强的地区,县域总和生育率越高。文章分析了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内部造成县域总和生育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经历了急速、持续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出我国控制人口的成绩,我国已从一个高生育率水平转变为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正是这一转变,调节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变着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分析我国生育率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是剖析中国人口形势的一个重要关键。它对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终身生育率是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理想指标,但由于时滞问题而难以运用;实践中采用的总和生育率用不同年龄妇女生育率加总进行替代,虽然简便易行,却存在一定偏差。与现有的利用总和生育率推算终身生育率的研究有别,本文尝试利用真实育龄妇女队列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依据19502011年育龄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数据,发现初育年龄与终身生育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这表明,应用初育年龄可以及时提供妇女终身生育率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
hi-w 式Zh_。。11982年普查时百龄妇文中 伍 正 过 的11982中晋查胃 l’”””““J 1981年有生仕子的 A51981年年中115—49总计D16一(50)总计9555134d560630【5886133 B o982年年中J 15一49 14一48总计 、 555530 y”g 6076109 CI 1981年年中 115一19 15一49总计 15554871]5886133 Dll981年年中 卜15一49115一49总计_【555527_D559868]588L133 大 19sl年年中 15—19 16一20总计【63075]63699 1493665 Bll982年年中215—19-14一18总汁Z 260fiB 11582637 Cll981年年中115—19915—19总计943658【11493665 1)【1981年年中g u一191 15一1…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微观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率转变,即生育率下降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微观经济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家庭经济类型、家庭消费模式和生活质量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持续转变,分析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作出定量对比,对于预见生育率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生育率的地区差别,看经济因素在生育率转变中的显著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匀,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对比各地总和生育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民的状况如何,代表了也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状况。人口问题也不例外。农村妇女生育率的状况也就代表和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生育水平。为此,研究生育率不能不把农村妇女生育率放在首位;降低生育率,也必须把农村作为重点。 我们常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在五十年代中期和整个六十年代形成高峰,七十年代以来才逐渐下降。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正是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的基本趋势。但是如果看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对中国生育率变化的研究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导致生育率由高向低迅速转化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外人口学家用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描述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妇女生育的现状和变化,对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了评价。本文试图用孩子需求一供给理论模式和现有数据阐述现代化与生育率转化之间的概念联系,指明现代化必须通过一组介入因素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这组介入因素的引进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生育行为。然而,短缺的资料和数据限制了文章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据1982年人口普查,甘肃省总人口数为19 569 26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比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少62人。市镇人口为 3,002,499人,占全省人口的 15.3%。人口平均年龄为25岁,中位年龄为 20.13岁。年龄构成为:0—14岁占  相似文献   

20.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