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晓芳 《兰州学刊》2014,(9):129-136
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存期,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地融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可利用、可获得的综合医疗保健与养老照护.文章采用SWOT模型分析当前我国三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其外延,进而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依据、三种类型、四个战略支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一级评茶师王岳飞曾经说过,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既"平实"又"华贵",既可"入世"又可"出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茶生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品质,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有着广泛影响.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超过3亿.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必然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老年人身体功能退化,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更为严重.我国的养老体制在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积极老龄化正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因此,探讨茶生活与积极老龄化理论内容的一致性,寻求茶生活融入积极老龄化的途径,以期为国内积极老龄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正视庞大老龄人口来袭、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老龄社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走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建立起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化推进积极老龄化的中国方略,不仅体现在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上,还应从社会与文化建设高度,大力弘扬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体现老年人价值的全龄友好、全员幸福的社会风尚,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推动养老服务、老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构让全体老年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文明”,为现代化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化”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必然的衰退,是自然化的生命历程。积极老龄化以“关系的老龄化”取代“本质的老龄化”,以“积极的老龄观”取代“消极的老龄观”,认为老龄化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老龄化”、实现老年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老龄化已步入加快发展阶段,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难题.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养老模式,将"家"与"社区"相结合,提倡在家中养老,这一做法不仅契合老年人的归属心理,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通过介绍国内外的居家养老模式,反观我国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并据此提出改善我国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崔树义  田杨  朱珑 《东岳论丛》2023,(1):81-89+192
农村互助养老是指政府倡导下的,以老年人群体之间力所能及的互帮互助和情感交流为基础,以乡土社会内部资源动员、整合和赋能为核心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活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互助养老可以充分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成员参与养老服务,实现“互助—自助”,将“有所养”与“有所为”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如文化传统的嬗变、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以及维持“互助”关系的限制性条件等。基于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发展状况,提出厘清互助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异同、把刚需问题排在第一位、加强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劳—养”结合的互助模式、强化和完善家庭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家养老问题调查——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需要护理的老年人面临着去哪里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时,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在对其老龄化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以及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养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首先,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且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即农业户口、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次,社区养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向相关,社区养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在不同人群间存在异质性,农业户口和低收入的老年人从社区养老服务中获益更多.在老龄化、健康不平等的背景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降低心理健康不平等的重要作用.最后,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两个方面提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空巢老人比例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体验感关注较少。在众多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自由和尊严被剥夺、日常行动和选择受到严格约束的境况,陷入类似“囚老”的困境。文章通过审视当前养老机构在适老和尊老建设上的诸多困境,并从个人和机构层面展开分析,提出包括功能健康、主动参与、精神保障、队伍建设、开放管理等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理解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不仅要关注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还应注重分析农村基本养老秩序及其运行实态。当前,农村老年人自养秩序是代际关系和家庭发展逻辑、村庄经济社会关系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肯定农村老年人的自养效应,并不是解构农村养老问题,更不是认为农村老年人应当长期停留在自养状态,而是要反思新时期应对农村老龄化趋势的基本路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老年人自养依然是农村养老的基本秩序。国家养老资源投入应着力提升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及水平,防止资源配置错位和偏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随着老龄化逐年加剧,我国不断推进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关乎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10)
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形态,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陷入养老困境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互助养老能否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既受到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的制约,还面临着中国社会是低信任度的社会、中国人疏于关心他者的惯习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困境的影响。为解决互助养老所遭遇的"瓶颈"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突破:首先,从政府层面,要积极培养老年人的公共精神,使其具有介入互助养老的能动意识;其次,从社会层面,以重建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互助养老组织;再次,从个人层面,老年人自身应树立积极参与老龄化社会建设的责任意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凸显了"健康老龄化"的紧迫性.通过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和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虽然家庭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过程中仍处于主体地位.但社会网络已经开始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而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推动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扩展,从而为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实现健康养老提供一条可行的、有积极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实施,使精神赡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籍需求,不仅要靠家庭和社会提供的关爱和服务,更主要的是让老年人成为精神养老的主体,培养其积极精神赡养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其中精神慰藉是渗透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而得以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老年人的"自养",使得我国至少从理论上说还能够应对老龄化对经济供养的挑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高龄与失能老人的增加、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设施及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的不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养老内容的重心。应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继续推动和完善居家养老政策等,以应对老龄化特别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压力。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也是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从“补缺型”养老服务,到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再到普惠型养老服务,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不清、供需衔接不畅、价格机制不完善等短板,制约着养老服务的普遍性和可负担性。需运用包容性治理理念,协同推进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动员多方力量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畅通服务递送渠道,降低服务价格成本,构建既“普”又“惠”的普惠型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老年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老龄化过程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从经济方面看,对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社会方面看,家庭养老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对教育资源配置将产生深刻影响;对医疗卫生事业、养老保障制度、科技文化事业等既有负面消极影响也有正面积极影响.老龄化对江西经济社会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要全面、辩证分析,积极、认真应对.  相似文献   

18.
加快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中国正面临快速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重大难题,如何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老年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结果必然会加快农村老龄化进程,延缓城镇人口老龄化,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对此,应采取积极的人口应对策略,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保证上积极应对城乡老龄化;加快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缓解农村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推动中国养老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农村丧偶老年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婚姻方式实现养老目标即“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日益增多。本文基于晋西南F村的田野调查,呈现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运用家庭政治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揭示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深层意涵。“通过婚姻的养老”是在社会转型和家庭现代化变迁背景下,家庭内部成员围绕养老责任分配进行博弈、斗争、妥协等互动的产物,是家庭政治从父代主导型向子代主导型转变过程中,农村丧偶老年人为应对“子代弃养”的现实而进行的一场群体性“养老自救”行动。这种以养老为主要目标和以交换为核心机制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再婚行为的功能并不在于揭示了某种可重复的、恒久的价值,而在于完成了某种不可重复的、一时的任务。需警惕其转变成为在婚姻自由的宏大叙事下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丧偶女性进行另类控制和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