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重大.网络流行语用词新颖、形式丰富、背景文化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如何翻译好这些网络流行语是翻译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大量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汇为研究文本,利用音译、拼缀、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分析网络语言特性,总结翻译规律,目的是给今后的网络语言翻译提供借鉴,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2.
汉语网络语言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泛指出现在网络语境中的常用话语。汉语网络语言以网络为载体,形成与发展受网络技术进步,网民个人的兴趣爱好、恩想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文化传承的影响。网络语言呈现出简约直观、生动风趣、随意创新和大量存在话语病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变异现象,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体。在此主要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语义变异等四个方面对网络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网络语体的风格、网民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网络语言变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一般有移植借用、数字表意、缩写速配、符号传情四种社会文化生成方式,网络语言具有诙谐情感化、虚拟情境化和简约形象化等风格特征。网络语言既是网络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网络语言是网民群体心理的社会性表达,反映了网民思维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以及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呼唤。  相似文献   

5.
网络作为新世纪小说的重要参构因素,体现出时代特色。本文从语境差视角切入,关注语境的不平衡,探讨网络参构下小说语境富具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审美现象。新世纪文学语言求新求异的"狂欢"趋势,使语境差成为小说语言富具审美价值的突出修辞现象。在对虚拟与现实空间语境、嬉戏与批判风格语境、荒谬与哲理逻辑语境不平衡现象的考察中,我们既寻求事物的对立,又寻求内蕴的统一,以期从深层挖掘网络参构下的小说语境差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同时拓展网络语言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下网络造句现象的解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造句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杂揉、反讽戏谑等手法,把“娱乐至死”精神发挥到极致,刻画出了一幅全民参与的狂欢图景。并非所有的网络造句现象都是无实质意义的娱乐化产物,有相当部分的网络造句现象来源于现实社会问题,只不过表达形式采取了娱乐式的戏谑手法。然而过度娱乐化,却会造成文化消费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伴随着网络造句现象不断蔓延。为此,需要对后现代语境下网络造句现象的消极影响进行理性反思,有针对性地加以消解,从而保障虚拟社会得以秩序化运行。  相似文献   

7.
经典文献是在语境中被理解与阐释的。语境可分为文本语境和超文本语境两大类别,对于古代经典文献而言,超文本语境主要是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文本语境具有“投射作用”,不同层次文化语境的变易,都可能导致阐释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经典文献进行“理据重构”。另一方面,汉语语词的多义性和文句关联的可塑性特征,也为文本语境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从而从言语训诂的角度为经典阐释的“理据重构”提供了学理支撑。“理据重构”是经典阐释的重要内在机制,也是经典阐释能够不断因应时代发展,彰显经典文献时代价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返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语言,由于网络计费,键盘输入等客观条件制约以及网民们追求个性的心理,如今的网络语言出现了一些类似“返祖”的现象,如网络象形文,网络“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等。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又和民族心理,网络客观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20 0 4年 6月 2 8日至 3 0日 ,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各科研院所的 5 0余名专家学者 ,围绕消费时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章国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认为 ,消费社会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歪曲、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以及文化文本和商品的相互占有。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以至于商品的泛文化化和文化的泛商品化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特征。文化语境的这种变迁 ,使得文学与文化视域内的中国问题变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