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北平平民自杀样本的档案,初步分析了自杀者的分类及原因,揭示了北京在民国时期近代化和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并从微观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北平城市基层社会的生活结构。  相似文献   

2.
近代女性职业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女招待是当时女性最主要的职业之一,但各界人士对女招待的职业身份褒贬不一:有的将其作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而进行管制,有的将其作为新兴女性职业而加以提倡,也有的视之为旧式色情行业的延续而要求取缔。本文的研究以30年代北平取缔女招待风波为中心事件,考察民国时期北平女招待的职业历程,也关注女招待这一职业群体与当时各种社会权力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持下,在农业承包制基础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力化、产业化、生态化、社会协作化的过程.现代农业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美国型+日本型+以色列型+法国型+中国各地实际之和.借鉴外国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由符合中国各地实际的东北、西南、西北、中部、沿海五个方位模式组成.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北平协和医院、南京的鼓楼医院、济南的齐鲁医院等医院相继成立社会服务部开展医疗社会工作。民国医疗社会工作起步不晚,但分布不广;以经济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个案工作为主要手段;与学校互动,实践与教学良性循环。民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开展凸显了以北平协和医院为代表的相关医院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国医疗社会工作对当代我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复苏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莉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11,27(5):88-92
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规模的大小在地方志文献和档案资料。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丰富、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之以各种杂粮,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类型。通过研究,可以对该地区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为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回忆录及论文。无论是新近发表的文章,还是以往出版的有关书籍,在谈到北平沦陷的时间时,说法不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三种提法:(一)北平是在7月28日沦陷;(二)在7月29日沦陷;(三)在7月30日沦陷。这三种观点的根据是:7月28日,日军开始对平郊国民党二十九军发起总攻,当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偕同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撤离北平;7月29日,从凌晨开始二十九军大部撤离北平地区;7月30日,日军占领平郊地区。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应是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深度城市化就是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镇村市镇化、居民知识化、社会保障化。逆向城市化就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发展城市农业,发展废物零排放产业、废物利用产业、清洁清洗产业,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产业。文章最后就发达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出了6点对策,并介绍了可借鉴的美国市镇发展资料。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期北京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浩繁的北京近代史料中,民国初期有关北京城、郊区社会调查的文献,尤为引人注目。本文拟对这些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作些简单说明,并通过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特别是美国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西德尼·D·甘博编撰的《北京社会调查》、《北平居民是怎样生活的》,阐...  相似文献   

9.
对大都市郊区城市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郊区城市化是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转变的过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本文以杭州为例,就大都市郊区城市化模式作以如下探讨。一、郊区城市化面临的问题我国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郊区城市化过程呈现出加速的趋势,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  相似文献   

10.
赵天宝 《创新》2015,(4):72-75
我国历代特别是唐代以来,南宁壮族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地农业、手工业、服务业、交通业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到新民主主义时期,壮族历史文化名人更是为当地社会进步和革命斗争创立了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1.
张颖 《唐都学刊》2011,27(1):98-101
抗日时期,由于东部省份的不断沦陷,迫于军粮民食的巨大压力,国民政府在对西北农业开发问题上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尤其是在发放农业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北农业贷款的主要政策有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及农贷政策的制订;农业金融网络的建立;农贷的有力执行。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关系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中心,它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发展。考察和剖析封建土地关系的特征及其沿袭变革,对于认识和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的必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绍兴农村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封建土地关系,包括土地兼并、租佃关系、赋税负担和抗租减租等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上海郊区城镇化重点突破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认为发展上海郊区城镇化;必须首先观念更新,勇于冲破传统城乡分割体制,从上海城市整体功能拓展的高度进行谋划。为此文章从郊区城镇化的目的、重点突破的方向及体制的创新,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祖国万岁!     
正领袖阅兵1949年3月在北京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是毛泽东进驻北平举行的第一次阅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平的一个奠基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的预演。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出发移驻北平。3月25日,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受阅部队是第  相似文献   

15.
一 右北平与北平,亲密无间,唇齿相依.但它们是不能混淆的.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的联系千丝万缕.但它比北平大得多,更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经历过无数世纪风霜雨雪而心胸宽广的父亲,贫困艰辛又豪迈粗犷.它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它包围并庇护着北平,世世代代从生到死.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对西北地区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西北区域文化如何影响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从西北区域文化对西北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何更进一步推进西北经济发展,文章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文玉 《社科纵横》2008,23(2):69-71
农村妇女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村民自治的实践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西北农村,"农业女性化"已成为西北农业生产最大的特色,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妇女的政治地位却与之大相径庭,不仅不利于农村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村治民主化进程,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受政治文化生态的影响和制约,妇女的政治地位却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而且也与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地位不相符合.在农村政治舞台上活跃的政治精英大部分都足男性,妇女的作用微不足道.为此,笔者持选择西北农村的一个典型农业村庄甘肃省临洮县YXJ镇中川村作为个案村对妇女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和政治权益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进行考察,发现西北农村妇女的政治地位呈现出政治参与与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妇女在村治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妇女参与村务管理出现年龄断层等特点.为此,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全面、深度探求提高西北农村妇女政治地位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东方世界城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这个角度看 ,目前在上海郊区蓬勃展开的以“一城九镇”为主要标志的郊区新城建设 ,决不是一项仅仅与郊区农村有关的孤立的事情。实质上它是把上海建设成为符合 2 1世纪要求的世界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上海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11月,北平市社会局对社会教育组织系统进行改革,重新规划了北平地区社会教育的格局,试图建立一个由社会局领导、以民众教育馆为各社教区的中心、各社教实施机关为点逐渐向外扩散的社会教育网络。之后北平地区的社教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此次变革所规划的蓝图来进行的。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北平市政当局先后在四个社教区成立了民教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加强民教馆中心机关的地位。民教馆中心机关地位的逐步加强,不仅有利于民教馆自身工作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对北平地区社教工作起到了指导与示范作用,集中反映了北平地区社教工作的基本格局与走向。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西迁陕甘,最后被易名为西北师范学院。师生和校友一直视学校为北平师大的继承者,并抱持复员的愿望。但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并没有把她纳入回迁计划之中,为此引发了师大在校师生、各地校友发动的"复员"运动。这场运动包括了"复校""复大"两个阶段,经过师生、校友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终达目的。透过这一运动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教育最高当局应该如何对待一个历史名校,特别是当时中国"硕果仅存"的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