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7):11-15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对国情与世情给予科学全面的解读,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引领航向。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遵循历史价值观、问题意识,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身处新的历史坐标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对话语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顶层倡议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场域,心系国家命运,把握意识形态坐标,放眼国际视野和书写21世纪全球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5,(6):124-129
作为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期的东北文学话语爆发式地发生了变化和创造,来自传统、西方、地域的多种体系的文学话语交鸣共处,使东北文学在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实验,在地域、时代、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新的文学选择,回应了历史与时代对东北文学的吁求。《点金术》、《出人意外》、《家庭革命》三文本中体现出的话语选择历程,虽然有欠融会贯通,但也颇有历史意蕴,它们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元素,保存了新旧文学话语博弈的历史样态,是值得珍视和记取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刘延福 《社科纵横》2009,24(8):102-103,106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创作在新的书写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到巨大的冲击,文学话语作为文艺作品的根本属性与表征正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逐渐失语。阻止话语掠夺与限制话语无限扩张是文学创作重回正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新 《浙江学刊》2003,(4):211-216
人们所说的、所写的语言符号———话语具有社会性 ,是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体现社会关系 ,定义社会位置。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叙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符号价值。话语分析是将话语视作“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这种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性别研究领域使用话语分析有助理解社会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过程 ,特别是通过用词分析、叙事分析和对话语中权力关系的分析理解话语在日常生活层面构成的性别压迫。 1 949年以后 ,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用于妇女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话语不是单纯随时间意义出现的概念,而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而增强话语自信和话语影响力的必要举措。从话语建构的价值意蕴来看,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写照,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诠释,是对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有力佐证。而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提供了立足点和生长点。从必然、实然、应然三重维度把握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理论上理解话语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在实践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张荣华 《阅江学刊》2014,(2):94-100
作为普遍观念中的权利“载体”,新闻话语的功能价值研究受到学界的格外关注,却遮蔽了对其生产形式的澄清。实际上,“新闻话语”与“话语”关系紧密相连,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新闻话语提供日常生活事实上的意义架构与实践批判,通过职业报道和非职业形式维系了民主制度下的信息流通;从话语历史的角度看,新闻生产表征“权力与权利”在启蒙与技术社会的直接博弈,渗透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媒介组织规则与人的主体性的控制与反制。深入新闻话语生产的构成形式,观察它的生产主体和内在要素,对于反思和延展“新闻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理论命题将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为中国传媒利益的研究话语的变迁打开了空间.中国传媒的利益分析的市场导向话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纯粹的政治导向的宣传话语.改革开放的最后一个十年里又出现了对以上两种导向的话语纠偏.本文认为,整合利益的分析模式能够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媒体利益分析话语,以代替单一维度的研究取向可能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霍明琨 《学术交流》2004,(9):148-151
《太平广记》搜集的神异话语系统解读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先秦时期的神异话语呈现敬而畏之的特点,两汉带有政治伦理色彩,及至魏晋神异话语篇章数量大增,作为志怪戏谈,唐代的神异话语作品则成为文化史奇观,体现了以神性说人性、以奇闻喻人文的另一种真实。《太平广记》在宋初集结成书,是社会文化思潮推动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界 ,在后现代问题清理中有了新的话语转型 :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对抗 ,以多元阐释取代话语霸权 ,用兼容并包取代话语独断 ,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社会科学在有效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正在不断摆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话语沟通的理论困境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新的观照中 ,接受新的文化理论变革理念 ,有了真正意义上文化社会的反思。这体现在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后现代问题与神学思想的厘定、后现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剖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丰富的园林文化遗产。在经历了历史上的兴衰浮沉之后 ,这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正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在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古典园林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显层面。城市靠符号来记忆,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濡染城市记忆的窗口。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软实力特征是历史性与当代性、国家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等的交汇。北京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既应加强已有城市文化符号的维护和传播,更应有意识地新建一些代表北京的世界城市特征的新型城市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中的困境,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历史地名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立历史地名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5.
一个城市的发展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人们只有尊重这种传承关系 ,才能保护好城市的风貌。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灵魂 ,既要保持文化上的传承 ,又要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 ,具有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任务。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在文化上、经济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所具有的经济开发潜力 ,也是十分雄厚的。而这种文化资源的价值 ,是不可再造的 ,一旦遭到破坏 ,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当代地名调查资料 ,阐述了大栅栏地区街巷胡同名称的发展过程和变迁形式 ,分析了相关的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并试图通过地名演变透视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  相似文献   

17.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古都,每个时代都在这座城市留下片片印迹,而这些与银幕上光影构建的北京相互映对,成为另一种历史,供我们阅读与思考。本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分析,在影像的记忆与想象中透视城市化进程中北京的变迁,梳理变革转型中城市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罗哲文先生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他大力提倡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并身体力行,被称为"京城的守望者"。6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古都北京和长城的保护工作,本文撷取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与北京古都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其赢得第29届奥运会承办权的主要优势,而人文奥运的理念又给北京古都旅游带来了启示和契机。本文分析了北京古都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关认识上的偏差,提出了大力开展专项旅游的思路与主要对策,对北京古都旅游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raws a picture of how topics related to subjectivity have appeared in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uch as psychoanalysis, Gestalt and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discussing in depth a specific proposition from a cultural‐historical standpoint. I argue that, in most of these theories, subjectivity has been used to refer to specific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without advancing a more general theory about it. The way in which subjectivity was treated within the Cartesian/Enlightenment tradition,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individualistic tradition of psychology, led critic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o reject the concept. In this way, such critical theories have omitted the heuristic value of subjectivity to study processes that can neither be exhausted by language, nor by discourse. A new proposal of subjectivity is highlighted, based on the cultural‐historical tradition in psychology. From this perspective, subjectivity is defined by units of emotions and symbolical processes generated throughout human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such definition, I discuss how institutionalized orders can be subverted by subjective productions that represent new social pathways. Far from being a remnant of Modernity, in this way subjectivity is defined as a human production,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he apparent objective limits of human exist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