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勒比海作家简·里斯在其著作《藻海无边》中利用各种意象来诠释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的身份危机,其中,镜子意象的运用尤为突出。笔者从安托瓦内特与母亲和奶妈、其他黑人、丈夫、镜子四重关系来探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镜像/映射在安托瓦内特身份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耻》:一种关于“性别困惑”的伦理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M.库切在当代欧美文坛是最具理解张力同时也是最有阐释争议的社会小说家之一。在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性别化的种族神话和种族化的性别寓言始终都是读者无法忽视的历史文化课题。本文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以性别批评的伦理视角重新解读他的代表作小说《耻》,探讨种族身份与性别叙事的隐性伦理关系,在合理评价库切文学经验的同时,揭露并批判其作品的父权意识与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3.
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回写了经典小说《简.爱》,重构了疯女人伯莎.梅森(即安托瓦内特)与罗彻斯特的婚姻故事。文章通过话语结构学说,对反映安托瓦内特和罗彻斯特关系演变的几段对话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而是经历了和谐、摩擦、对抗和沉默无交流的四个阶段,导致其关系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是Coupland等人关于交际失误的分析模式所指出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规则差异的误解,对群体外成员和文化的怀疑和恐惧,以及民族—群体中心主义所产生的文化冲突,这些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安托瓦内特和罗彻斯特之间交际的失误,也酿成了他们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4.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藻海无边》中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和罗切斯特的婚姻悲剧是源于两位主人公未能对自卑感做出适度的补偿。安托瓦内特对自卑补偿欠缺产生自卑情结,剖析其对自卑感补偿不当最终酿成悲剧,从一个侧面更好地阐释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把握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6.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探讨《他们眼望上苍》中主人公珍妮黑人女性身份与种族、性别空间的内在关联,我们认为:种族空间反映了珍妮非白——非黑——黑白融合的交错种族身份构建;性别空间揭示了珍妮隐忍——主动发声——独立、自由的过程性别身份建构。解码《他们眼望上苍》的不同空间隐喻,有利于拓展黑人女性身份构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和《简·爱》里的伯莎·梅森是同一个人,在《简·爱》里她死于自己亲手点燃的那场后来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的熊熊大火.从社会、家庭与个人三个层面解读她的死亡原因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藻海无边》是20世纪英国女作家简·里斯的代表作之一。里斯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这一独特的女权主义者代表形象。里斯在《藻海无边》中通过安托瓦内特这一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父权制下西印度群岛殖民地中女性、自然、男性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借以表达她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女性与殖民地的自然环境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下的悲剧受害者。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小说《奇幻山谷》聚焦于欧亚裔混血女孩薇奥莱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成长经历。本文以伦理身份理论为基础,探析文本中人物薇奥莱的伦理身份构建,从而分析社会边缘群体为摆脱伦理身份困境、积极重构自我认同与族裔共同体等所做出的努力。谭恩美以宏观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将实现家园和谐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在文学创作中积极建构伦理共同体来消弭种族、性别、阶级间的不平等,展现其对人类发展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关怀与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简爱》前篇《藻海无边》中的女性非英雄形象安托瓦内特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笔者认为在现代主义阶段,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已经褪去了高尚的光环,越来越接近普通人,而安托瓦内特即为非英雄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美国作家夏洛特.P.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中的“我”和中国作家苏童《妻妾成群》中的颂莲这三位“疯女人”,因其“疯”因的相异,以及不同作家对同一类人物形象在理解和表现上的不同,她们各自的面孔也不尽相同。她们的脸上都镌刻着各自磨砺的沧桑疤结和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湍流,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的思想、理念及其女性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作品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改写和重构,来对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力,以达到重塑华裔女性形象和对华裔身份重构之目的。而改写与重构又借助于互文与戏仿两种手段得以实现,这使其作品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章选择《呼啸山庄》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文本,从词汇、语态以及会话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译者性别对文学文本翻译的影响。分析表明:译者的性别与译者的文化身份一样会对翻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异性话语的“性别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寡妇赞歌》是葆拉·马歇尔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自传型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加勒比裔移民后代的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文化选择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艾维丢失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指出只有尊重过去,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仪式,才能成功建构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刘传霞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与性别意识建构》一文中认为,性别是建构的,主要是由文化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它与种族、国家、民族、阶级等身份的认同交织在一起。与传统社会固定不变的性别认同不同,现代社会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个人特性,它与变动的社会密切相连,所以,现代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建构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关系中进行多次的重复才能确立。与西方国家、第一世界相比,一直处在文化与政治激烈动荡中的现代中国人,就更加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和性别角度出发,基于目前几位权威语言学家在语言与性别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著名文学小说《简·爱》中的人物对话分析,运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评析,归纳和总结小说人物性别差异在对话过程中所表现的语言特点,研究社会地位因素在两性语言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揭示了《简·爱》所回避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政治和性的权利问题,颠覆男权文化中将女性"他者化"的父权、夫权和神权,但是该文本将性解放、性放纵作为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后出路,彰显了作者以男性文本为工具施实话语霸权的意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20.
华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以身份研究居多,有种族、性别、文化身份等;批评理论多样化,以西方现代理论为主,杂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华文文学研究中,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美华作家的身份认同与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华文文学比较也是选题之一。用形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华文学的并不少,其中中国形象的研究较多,美国形象研究较少,而系统的中美形象的比较与汇总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