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制度如何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进行分析。从静的角度来看,制度分别从资格获取、教育资源、学习参与和发展机会等4个层面对流动儿童构成排斥;从动的角度来看,制度和政策的运作不仅给流动儿童教育带来体制性排斥,还存在因规则不完善而带来的规范性排斥,还有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而带来的执行性排斥。静态的四方面排斥与动态的三方面排斥彼此交织,构成了流动儿童教育制度排斥的网络。  相似文献   

2.
北京、上海、广州无论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背景、流动儿童数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在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方面,相似的城市背景和相似的人口规模背景不仅没有促成相似的政策结果,反而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之间不同的教育模式.为什么同样的中央政策在具有相似背景的城市中产生出了不同的政策效果呢?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考察过去10多年中,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对中央政策的解读与执行.文章从两为主作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框架出发,将从各地履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流入地责任的主要体现(包括政府责任及经费投入)与各地入学模式(包括公立学校的可及性及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等4个方面对3个城市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示了3个城市在落实中央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上的异同,以及各自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上的作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图画讲述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北京市272名5-6岁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进行图画讲述能力进行测查,发现5-6岁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图画讲述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句子的运用方面表现较好,讲述的连贯性方面表现次之,讲述的生动性方面表现最差;5-6岁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图画讲述测查总分以及句子的运用、讲述的连贯性、讲述的生动性三个子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城市儿童图画讲述水平明显比流动儿童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有效解决我国的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并承认几个基本问题:流动儿童从本质上是流入地城市的"城里娃",而不是流出地的农村孩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之间表面上存在多种转换关系,但真正的可能渠道是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城市,转换为流动儿童;我国人口流动正在经历家庭化过程,处于家庭化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更大规模的流动儿童即将出现;国际公认的儿童优先原则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等各个环节和层面都必须优先考虑儿童的需求,以此为基点考虑如何解决流动和留守儿童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妥善解决这一被"边缘化"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是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医疗保障的现状,并使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流动儿童参加医疗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市流动儿童参保率较高,但相关政策仍存在一定问题;流动儿童参保主要受健康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34个流动民工家庭的质性研究,从制度、结构和家庭三个层面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形成;并分析了流动民工家庭如何从经济方面、情感方面、心理方面、照顾安排方面能动地对留守儿童进行跨域抚育。研究发现,尽管面临与留守子女空间上的分隔,但外出父母仍能通过各种策略性安排进行跨域抚育。  相似文献   

8.
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有显著改善,但仍面临着入公办学校难、教育费用偏高等问题;而且不同地区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应该出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相关法律政策;尤其是经济发达省市,需要合理设计流动儿童受教育制度,使之享受和户籍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已经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就读的学校可以分为以流动儿童为主、流动儿童与城镇儿童比例相当、以城镇儿童为主三类。从学习适应、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相比,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会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但也显著增加了他们的朋友数量。总体来看,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本地人身份认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他们能否真正地融入城市。文中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3个方面来探讨家庭资本如何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显著影响,那些拥有较多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的家庭,总是更有可能对流动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反之,则对家庭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PSDMC)的调查数据,讨论迁移行为、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发展轨迹在儿童性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结论认为:人口迁移行为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具有异质性作用,且与儿童在迁入地所处的社会情境有关;社会变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家庭教育目前仍然是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强调家庭教育并向流动儿童提供社会关怀与支持的同时,为流动人口制订并健全保障性社会政策、消除社会不公与歧视,才能真正改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处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农村儿童福利需求出发,以四川、贵州和宁夏的三个国家级贫困县6个村所获取的访谈和问卷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福利的现状和需求.家庭贫困对于儿童福利状况的影响在研究样本中突出地反映出来,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家庭、社区、政策等条件综合造成了贫困地区儿童福利需求多方面得不到满足.研究的结论是: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社区组织、学校和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和制度安排缺陷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福利的满足程度.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福利是长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应对贫困儿童群体进行综合性保护并建立相关的贫困地区儿童福利监测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儿童福利发展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这对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挑战。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对近10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构建现代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救助机构功能重新定位、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明确四维流浪儿童福利责任与服务主体体系几个方面推动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型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儿童福利需求满足的过程中,社区存在自身优势并发挥特殊作用。从共享到福利治理,再到儿童共享发展福利治理理念的探索和形成,为构建儿童社区福利发展的政策导向提供了理念逻辑。儿童福利群体目标由困境人群转向适度普惠和精细划分群体的重建,福利内容目标由改善物质生活转向满足儿童多重福利需求的重建以及对其内在逻辑机理的探索,构成了儿童社区福利发展中的效能优化逻辑。从客观实践看,上述理论实践和目标重建的实现,目前尚受到社区儿童福利提供能力的现实制约,通过制度设置优化实现主体权责关系明晰化、社区福利治理专业化和智能化,以福利治理微创新促进儿童福利需求的快速回应能力的建构,构成了社区儿童福利发展效能优化的保障逻辑。  相似文献   

16.
改革过程中实施"区域差异改革"策略导致东中西部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分区域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格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流动分析发现:第一,东部和中部的收入流动水平在1993-1997年间达到最高,随后不断下降,西部地区在2000-2004年间达到最高峰后出现下降。第二,从不同收入阶层地位的动态演化来看,各地区中等收入阶层经济地位具有不稳定性;相比中部和西部,东部的顶层缺乏流动性,同时底层居民表现出较强的向上流动水平。第三,进入2004年之后,中西部地区收入流动的绝对值及其福利的增长速度都高于东部。因此,创造机会平等的公共政策,打破限制劳动力跨区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居民收入总体向上流动比例大于向下流动比例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使用多彩光谱故事板对江苏省某市5所幼儿园的114名4-6岁流动学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早期口语表达能力整体落后,且各要素发展不均衡;不同年龄段儿童之间的表达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同年龄段儿童在口语表达各要素、语言风格和特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班级中的书籍种类对其有显著影响。未来,应从政府、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多维度出发,为流动儿童构建完备和强健有力的教育支持系统,以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武昌区实地调研的调查数据和访谈为基本材料,分析了农村流动儿童的群体特征:流动性强、城市化水平高、家庭贫困、类别不平衡等以及这些特征对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降低农村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成本;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农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公平;通过社会援助,帮助提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质量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城乡差距,人口流动规模加大并以家庭迁移为主要流动模式,教育资源配置是固化、不流动的。从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经费来源及国内人口迁移情况来看,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存在财政支持不力、财权不对等的问题。当前需通过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层次,使经费和人口流动尽量保持一致,以此来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的政策和数据为例,对已有的解决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进行分析,试图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具体政策建议:(1)政府牵头设立相关权威机构,促使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2)制定相关的暂行法规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法律支持和机制保证;(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4)完善城乡社区环境和教育政策体系以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环境;(5)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