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中国农民收入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 ,进入小康以后 ,今后10 - 2 0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任务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突破口。解决“三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刘志伟 《21世纪》2000,(4):22-24
20年前,中国的改革历史性地选择了从农村起步。今天,当面向21世纪思考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走向时,人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依旧在农村,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的文明和富裕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都与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极高的美联度,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病灶在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经济的巨大反差(一)导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收入持续减少,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民消费份额在…  相似文献   

3.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基于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带动和发展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为21世纪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作出贡献;探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少数相对富裕发达的城市和大片贫困落后的农村共同发展繁荣的理论与实践。重庆直辖市肩负着神圣而艰难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创建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繁荣,不同于传统直辖市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以至有世界意义的新型直辖市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在要振兴农业,关键还在于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真正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就业门路缺乏,农民难以致富的问题。农民富了国家才能富裕、强盛。现在世界各国盯着我们,认为中国是个潜在的大市场。不过,只有广大农民的购买  相似文献   

5.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直接启示是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都相对缩小,整个社会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相对减弱,呈现出和谐社会的繁荣局面。同样,只有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基本进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阶段,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间阶层才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国情出发,小城镇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而农村经济的繁荣,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如果只发展大中城市,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将很难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7.
杨绍辉 《21世纪》2001,(8):60-61
也许是我知识海洋的贫瘠,出发之前除了石油我对中东可谓是“一问三不知”,真正走进来之后,我才彻彻底底惊讶下这里的别致洞天。 阿联酋——我的富裕宣言 听人说,阿联酋没有小偷,社会治安好。我认为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小偷都是异常活跃的,而中东,被我们老百姓经常会遗忘的角落,偷窃行为应该更是司空见惯的。 事实证明,我错了,阿联酋是非常富裕的,虽然这里贫瘠得只剩下石油,而这就足以让他们富甲天下。而我们时常所言的资源丰富却显得苍白无力。 阿联酋人 口三百多万, 只有三分之一 是本地人,其他的都…  相似文献   

8.
"降格"农村信用合作社 重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金融组织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重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降格"现有农村信用社,把它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于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这是一种最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乡村旅游与西部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却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因此,十六大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有助于功能型城镇的构建并能够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CIS策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业》是办给农民的科普期刊。其命运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的农民的富裕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初,沈阳农学院下迁到辽西高山子劳改农场。18位专业涵盖各学科的无课可教的教授们,办起了这份杂志。《新农业》以高起点、低重心为特征在普及科学种田中受到欢迎;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问题;二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理论的几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文章的结论指出,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发展问题上,只有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振兴和发展的希望。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振兴中华的明确方向。因此,没有邓小平同志和邓小平理论,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这条跨世纪的通往富裕繁荣的正确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关心农民,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高农民待遇,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农村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在广大基层我们也确实看到,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一道,任劳任怨,艰苦创业,为农村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确有个别地方和少数基层干部的做法令人担忧。由于他们的行为,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家很少,在我们庞大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的教师不过是拥有了知识、技能层面,真正触及思想层面的很少,只有跨入并超越思想层面不断探索教学、教育规律的教师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才可以走入“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展望——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口大国。根据第一次中国农业普查公布的结果 ,1996年底全国农村人口总数为 8 7亿多 ,其中 90 %的农村人口从事农业 (包括兼业 )生产活动。因此 ,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纵观中国的历史 ,几千年来 ,中国农村经济也曾多次经历过繁荣与衰败 ,但从总体上看 ,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封建的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原始状态 ,生产方式粗放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产品交换形式原始 ,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 ,中国农村经济始终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中。由于…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着两次历史性大变革。第一次是从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第二次是从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前者发生在农村领域,后者则超出农村领域。我国农村只有经历这两次大变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囊括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指标,也意指乡风文明、文化繁荣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提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良性文化“留乡”“在乡”,乡风才可能文明,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当前西部农村文化总体上呈现出良莠共生的状况,良性文化渐呈衰微之势,而非良性文化则日渐抬头。重塑西部农村文化需要坚持良性文化的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良性文化的弘扬力度、提升农民对文化客体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两个方面。只有大规模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才能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要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必须解决商品流通问题;发展商品流通是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中心环节。当前流通领域与农村商品生产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已成为发展商品生产的严重障碍,必须采取根本措施,彻底疏理流通渠道,才能使农村商品经济持续不断地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以来 ,维护民族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一直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但是 ,这一切 ,都需要充分有效地动员国内来自于现代城市与传统农村的资源。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由于自身的局限而无法在立足于城市的基础之上深入农村进行最广泛的动员 ,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殊情况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元散曲中有一批农村题材的作品,历来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这些作品描写了元代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悠闲。其实,这不是元代农村的真实,元代农村实际上到处是水旱相继和徭役课税,农民生活从来是家破人亡、饥寒交迫。元散曲作家之所以把农村写得那么繁荣悠闲,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农村极少认识,看不到本质现象,才描绘了一个虚假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列宁对农民利益的高度关切,充分体现在其新经济政策的运用之中。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到保障农民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不能忽视农民利益,更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