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可卿 《北方论丛》2015,(5):125-130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日趋重要的自然资源,应当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太阳能资源符合现代民法理论对所有权客体的要求。国家作为太阳能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具有正当性。太阳能资源国家所有权是民法上的所有权而非抽象意义上的所有权。自然资源领域普遍存在的"国家所有权——私人用益物权"的制度模式可以成为太阳能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对土地的运作,本文认为自然属性十分明显的土地是被社会按照政治产品来运作的,并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存在以下结构:由政权从总体上拥有的——土地一级所有权;由地主或自耕农拥有的——土地二级所有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私有制的产权。进而研究了走向新中国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土地作为政治产品运作的新情况,包括国家政权在不同阶段对农村和城市土地的配置方式、权利界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绝对所有权观念在制度上构建一个保护所有人对物的权利,减少了个人自我维护的成本。这种制度要求最初有相对简洁合理的逻辑,但是却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现实的否定。绝对所有权观念与社会现实背离既有其概念本身的内在缺陷,也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原因,其中社会经济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动产所有权在检讨绝对所有权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所有权观念,这种所有权观念是对绝对所有权概念内涵的修正,也是观念上一种全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所有权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而自然享有并使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起初劳动所有权是劳动者集体因其劳动而享有的集体对于其劳动成果的占有支配权和享有享受权力,脱离集体所有权的个人所有观念得不到大家承认,因而也就不存在与集体公共所有相分离的个人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是与劳动所有权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权力,但它们在历史上由于个人关系的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只有在私有制社会才有个人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取代劳动者劳动所有权规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个人所有权取代和消灭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劳动所有权的社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才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的否定”确立和实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成果、在个人收入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合法享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之权利.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建筑物所有权可以归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而建筑物所依存之土地的所有权却只能归属于国家。建筑物所有人所拥有的只能是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基于建筑物与土地的不可分性,当土地使用权到期时,必然产生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权属冲突。关于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物权法》虽有规定,但不具体,对解决冲突无明显作用。实际上,解决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冲突的最好办法是确立建筑物所有权人的优越地位,延长土地使用权期间,赋予建筑物所有权人土地续期权、补偿权和优先权,降低土地使用权续期负担。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可谓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关系到人的自由、人格乃至整个社会秩序.从私有财产产生以来,人们对所有权的观念经历了从“所有权绝对”到“所有权社会化”的变化,在近现代立法中体现为针对所有权的限制性立法,这也反映了国家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由“守夜人国家”向福利国家的转变.在人们联系如此紧密、各方利益和权利交织的社会中,只有在立法中兼顾不同主体利益的平衡,对所有权施以适当的限制性规定,才能实现各方权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分配原则 ,按要素分配可以通过调整要素所有人之间和要素所有人与利用人各方利益关系的法律制度来实现。本文从要素所有权的确认 ,要素所有权的分离 ,法律制度对各方利益的协调和我国的改革实践等方面 ,证明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说明了按要素分配实际上体现的是要素各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印福 《理论界》2002,(5):86-8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多个所有人甚至上百个所有人共同拥有一栋高层建筑物时,各个所有人对其在结构上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专有部分)所享有的所有权和对供全体或部分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建筑物部分(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共有权以及基于建筑物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共同事务而产生的成员权的总称.简而言之,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一、政治权利分配原则 :一方面 ,每个人不论具体政治贡献如何 ,都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政治自由 ,亦即完全平等地共同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从而完全平等地共同决定国家政治命运 ;另一方面 ,每个人又因其具体政治贡献 (政治才能 +道德品质 )的不平等而应该担任相应不平等的政治职务 ,从而使每个人所担任的政治职务的不平等与自己的政治贡献的不平等的比例完全平等。二、经济权利分配原则 :一方面 ,每个人不论劳动多少、贡献如何 ,都应该按人类基本物质需要完全平等地分配基本经济权利 ;另一方面 ,则应按每个人所贡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分配给他含有同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非基本经济权利 ,以便使每个人所享有的非基本经济权利的不平等与自己所贡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平等的比例 ,完全平等 (即按劳分配 )。三、机会权利分配原则 :社会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 ,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权 ,应该人人完全平等。反之 ,家庭、天赋、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则是幸运者的个人权利 ,无论如何不平等 ,他人都无权干涉 ;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 ,却因较多地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给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  相似文献   

11.
分配正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极为关注的理论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体系,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本质时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探讨以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分配手段,在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并且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人的本质的自我所有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马克思厘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他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旨趣同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占有结合起来,为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将分配正义与人的本质的自我所有进行关联,一方面能够深入推进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整合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不同思想要素,为其进一步深化提供有益助力.  相似文献   

12.
王怀章 《理论界》2004,(1):99-99
对于在风景名胜区圈地兴建别墅,或是“出让”甚或“买断”风景名胜区的报道在前些时候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算不上什么新闻了。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是一个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众所周知,风景名胜是国有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其所有权自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其产生的利益理应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各级政府部门只是代表社会成员行使对这些社会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权力,没有社会成员的授权,政府部门是没有权力出让或出卖这些公共资源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参与者生产要素禀赋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特性决定了企业参与者的相互博弈将形成如下的产权安排: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获得企业拟所有权;股东拥有共同资产所有权、相应的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债权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提供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及其相对固定的收益权;工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主要控制权及其相对固定的工资收益权。这种产权形成与安排使得企业参与者之间内部原始的合作生产性契约关系嬗变为外部的交易分配式契约关系,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成为企业内部人,代表企业作为企业中心签约人,与企业其他参与者签定交易合同以确定分配等权益关系,此时,企业其他参与者,特别是债权人和工人实际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企业外部人。因此,在企业性质三重关系中,产权安排决定生产匣子和契约组织。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缘于多种原因,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错位及地租分配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中国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及收益归属的分析,可以从理论上寻求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使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在运行中既无法实现效率目标也无法实现公平目标,反而形成对两种目标的背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去认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构建和演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三重因素的深刻影响。其在面临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时表现出缺乏适应性,矛盾丛生。因此,需要在考察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复杂因素,改革上要因地制宜,在强调规划的基础上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农民,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维护和实施法律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所作的新的实践和重要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一主多元”方面,对马克思关于所有权与占有的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制的两种不同形态等理论原理作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性质和内涵及不成熟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相对所有权的私法逻辑》是从民法解释学的角度对物权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所有权的解读。在现代私法领域中,由于物权客体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观念上重新探寻适合当代私法逻辑的所有权理论。《相对所有权的私法逻辑》提出了相对所有权的观念。在论证的过程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等。反思《相对所有权的私法逻辑》,也存在些许瑕疵,但总体而言,该书提出了现代民法在所有权领域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处分权受一定限制的按份共有是区分所有共有所有权的性质.区分所有共有权人得依其共有持份对共有部分行使使用收益、管理处分的权利.区分所有权人可直接行使该所有权,也可通过一定方式设定专用使用权由特定的区分所有权人或特定第三人行使该项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共有权之专用使用权的性质应当视情况而定,专用使用权人一般不享有成员权,但应赋予其成员权以外的特别权利,以保障其利益.屋顶、外墙等的专用使用权不得对抗同一标的物上存在的具有相同内容的他物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第二十四条对机动车所有权变动采登记对抗主义的立法模式。在该模式下,机动车所有权变动往往与机动车实际支配关系的不统一,从而产生机动车责任及其意外风险分配上的问题。机动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本质上属于动产,其所有权变动模式理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即机动车所有权变动自交付时发生法律效力。机动车登记作为机动车所有者“车籍权”产生的依据,是机动车管理的一项必要制度与措施,与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无关。  相似文献   

20.
社会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权,应该人人完全平等.反之,家庭、天赋、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则是幸运者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不平等,他人都无权干涉;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却因较多地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给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