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称呼语是语汇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日常交际中我们使用的称呼有许多是“虚假”的,即称呼与被称呼的人名不副实,称呼语与被称呼者不一致,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比如,“师傅”本是“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但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这一称呼竟也“史无前例”地风行开来,不管是不是“师傅”,都一概喊“师傅”。再比如,凡是有顶乌纱帽的人,如果这人恰好任的是副职,那么,别人(特别是一般平民百姓)称谓时,是决不会象部队里那样理直气壮地大呼“x副名记”、“x副局长”的,而会小心翼翼地将“…  相似文献   

2.
一样的商品挂上不同的品牌,身份会截然不同。企业之所以不惜代价创立品牌,就是因为一旦品牌创立,商品的价值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其实,人也有品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听到某某“好”,某某“坏” 的评语,这就是人的品牌。 他人的评价,就是你留给他人的交际形象。你的个人品牌如何,直接关系到你在交际场中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3.
李黄珍 《职业》2013,(22):26-26
有些应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会夸大甚至编造一些自己的工作经历,比如曾经有个面试者说自己为某家知名企业策划过某某会展,但当我询问其中的过程和细节时,她竟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人不但能力值得怀疑,也无法令人相信其诚信度。  相似文献   

4.
白格乐 《老年世界》2014,(13):33-33
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人们在相互称呼和询问某人时,在其名前冠以该人的氏族名称或族号。所以,虽然古代蒙古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他们有氏族、部落名称加上那个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述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唤作图图忽里真。”《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这个习惯,如孛端察儿问女俘:“你是哪个氏族的人”(或译作你姓什么)对方则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这里氏族名称显然是在起着姓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生活中,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还保留着名前附带父名的习俗,并按照现代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写父名的第一个字母。  相似文献   

5.
康健 《老人世界》2013,(7):52-52
缅甸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有名无姓的,通常在名前加一个冠词相称,以示男女、长幼、尊卑的不同。青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在称呼时加冠词“貌”,意思是“年轻人、弟弟”;对平辈或青年男性加“郭”,意为“大哥、兄弟”;年长者、长级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要称“吴”,意思是“叔叔、伯伯”,“吴”是对男人最尊敬的称呼。“吴”“郭”都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起承转合是古代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无论是诗词还是其他文章,完整的结构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白的绝句历来为人称道,他在创作绝句时也非常注意尾句的写作技巧,本文将从多用问句呼告语作结、多用限制性词语结尾、多用景语结束抒情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绝句“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言语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两类。所谓权势关系是指着卑关系或上下关系,也可以称为“垂直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属于这类关系。与“权势关系”相对的是一致关系,也可以称为“水平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在一致关系中.彼此的心理距离一般要比权势关系显得更为接近。有时在言语交际中,当处于“一致关系”中的说话人用“亲近化”的词语去指称处于“权势关系”中的他人时,就会骤然加大处于“一致关系”中的听话人J4说话人的心理距离,使听话人在心…  相似文献   

8.
在社交场合,对人的称呼是很有讲究的。对比较亲近和熟悉的亲戚朋友,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名字。但按中国习惯,对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长者,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另外,即使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当你向第三者介绍他时,最好还是称呼他的姓加上小姐、先生,或职称。如果你不了解一位妇女的婚姻状况,最好称呼她“女士一。凡人都有大号(姓名)供称呼,但除非名人之“名”早“如雷贯耳”,令人“久仰’”,普通人的姓名则如水底沉石不为众知,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产生了富有包容和涵盖力的其姓的称呼。“同志”曾经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  相似文献   

9.
言语中称谓视点与社交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用语言形式指称或者区别不同的交际上作不何能够使人明了县谁和谁在交际,而已使交际的主题领域、言语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某种特征。因此在社交中注意使用对人的称谓语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称谓包括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自我称呼;对听话人的称呼;说话人对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的称呼。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称谓词语实际上是一种“指示”,这些称谓有效地区别了谈话的双方以及谈话中出现的其他人。仅就称谓的“区别”作用来说,它有点象每个人的姓名,如果不把重名重姓的因素算在内,姓名就是最好的一种互相区别的称呼。与姓名不同的是每…  相似文献   

10.
“状元”的称呼始于唐朝,从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中,共开科考试745次,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而其中很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另类状元。  相似文献   

11.
称呼与外宾交往中,适时运用称呼与对方交谈,这是一种礼貌。对外宾,一般称男子为“先生”,未婚女子为“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对不了解婚姻状况的女子,称她“小姐”比贸然称她为“太太”要稳妥得多。有些称呼可以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史密斯先生、议员先生、怀特小姐、珍妮小姐等。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如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先生”或职衔以示尊重。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大使先生等。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  相似文献   

12.
如今有些人,特别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男人们,惯以“万事不求人”为处世原则,以此来体现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凡事都有两个方面,在“不求人”中,也易封闭自我,从而失去了许多交际、交友的机会。生活中向他人表现出小小的示弱与求助,常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所谓权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与权威虽有联系,但并非一回事,权威的主要含义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平时,人们常说的“某某有权”、“某某的权重系数很大”,就是指的权力,而非权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每级领导干部有着明确的岗位和职务,同时也就有了一定的权力。这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人民大众给的。”,  相似文献   

14.
劳斯 《老人天地》2013,(11):34-34
在先秦史学界,一直有“秦出东夷”和“秦为西戎”两种观点。比如,历史上,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就认为,秦人出自西方。而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则主张“秦之先世本在东方”。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熟人圈中,人们相互称谓通常会直呼对方之名。而和你不熟悉的人交往,不分彼此而直呼其名会使很多人不高兴甚至不愿与你交往。所以,何时应不用正式称呼,何时应避免不受欢迎的亲密称呼,就得根据情况,选择时机而定。如果你被真诚地接纳到一个圈子中,对你来说,在刚接触的一段时间里,仍要称呼人家的姓氏,如“约翰逊先生”和“布什太太”。在商业圈里,许多人认为直呼其名有失身份。所以,对他们最好称“先生”或“小姐”。 同军官谈话时,你要以其军衔称谓,天主教的牧师被称作“神父”,总统被称作“总统先生”。参议员习惯上终…  相似文献   

16.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人,心理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当失败、困惑、迷茫潮水般冲击着人们有限的心理储存空间时,有些人想到了向心情“投资”。  相似文献   

17.
把大哥作一个评说的话题,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以为哥们兄弟是五伦之一,司空见惯,有什么好说的?可是我觉得,越是常见的事人们越是不易于作深入的了解,越是常见的事越容易被大家忽视。“大哥”也是这样。例如您知道大哥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的吗?是不是“大哥”这个称呼只有被弟弟或年龄类似弟弟的人称呼呢?“大哥”这个称呼除了负载兄弟之间的伦理内容外,还有其他意义吗?其实未必人人清楚的。于是,便有了我说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任洪臣 《现代交际》2013,(10):47-47
档案在我国古代有其独特的称谓,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商代时称其为“册”,周代则叫做“中”,到了秦汉时期就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等,到了清代以后才多用“档案”,到了现在统一称为“档案”。城市规划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法律权威性、客观真实性等特点,它是在城市规划审批环节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城市建筑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公关人,同事们都喜欢叫我“战斗”。对我而言,“战斗”不仅仅是一个亲切的称呼,还是一种职业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4,(24):13-15
社工和志愿者是现代社会宝贵的社会资源。这两种社会力量在近年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渐行渐近,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发挥了1+1〉2的作用。因此,“社工+志愿者”,或者称“双工(社工、义工)联动”成为各地社会建设中争相探索的新模式,“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也被写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文件里。虽然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都是“助人”,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异的两种力量,如何携手,实现联动,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注:志愿者、义工为不同地方对志愿服务人员的不同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