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世界不会与你为敌,他们真的只是没有看见你。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放出一点光,让他们看见,没准遇上个贵人,就能星火燎原。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你不先伸出手,人家要帮你,都不知道拉哪里。大三的时候,我去报社实习,一起进报社的有很多实习生。知道能去报社实习的时候特别开心,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报社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如果能发表一篇新闻出来让爸妈看到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2.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是我们共同的特性,我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它——天高任鸟飞……于是,“记者”两个字在我眼前一亮,这份工作在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眼里显得金灿灿的。 刚到报社当实习生的时候,一位牙齿被香烟熏得发黄的老记者告诉我:要想当一个正直的记者,犹如屎里觅道。他堆满皱纹的脸冒出一缕不易察觉的神秘。当时,我以为这是一种幽默,所以我附和地傻笑着,后来我才明白,这句当时听起来不着边际的话,一针见血概括了一个行业的本质。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就像一个小有收获的民工——实习期间刊发了大量的新…  相似文献   

3.
和杀人有关     
和杀人有关文/他他都说记者是无冕皇帝,笔杆子一伸,如圣旨一般,无人敢惹。可是,他们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听《浙江青年》报社的记者宋笑梅小姐讲的。那时,我也在《浙江青年》报社打工,同样也做记者,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一有...  相似文献   

4.
石油大王哈默: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美国黑人杰西克·库思是当时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在那家报社中他感到四面楚歌,受人排挤。与别人交往更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 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报社总编希望几位记者能采访到哈默,以提高报纸的声誉与卖点。 杰西克便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 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几个简短问题。 对杰西克的软磨硬缠,哈默没有动怒,只是和颜悦色地说:“改天吧,我有要事…  相似文献   

5.
正几年前,当我还在报社跑时政线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工作饭局,当时和我跑一条线的同事梅姐姐向某领导介绍我时,开场白是这样的:"你别看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其实她很有才华的!"说完以后,在场的人都爆笑,她自己也笑得不行。还有另一个很经典的旧事。以前跑高教线时,每逢高考各个报社跑高教线的记者都要去考场蹲守一整天。"敌报"的男记者每次看到我都要调侃:"哟,考生们来考试还有  相似文献   

6.
3年前,我曾在一家小报社当记者,在我凭借发表的一摞作品而洋洋自得时,报社进行机构改革,和我一同编辑副刊的一位同事被留用。而我则被辞退了。我愤愤不平,刚进这家报社时,那位同事发表的作品屈指可数,根本无法与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吻也心碎     
我自知美丽,毕业至今,所到之处无所不胜。   然,我寂寞。美丽,让我在咖啡厅里永远有约,因之,庸常的爱情我很难接受,超越平凡的可遇不可求——我的心难有牵系。   尴尬的美丽。   暂抛琐碎,我要竞争报社新闻部主任。   我供职的这家报社是省报分社,一群青春男女共事,竞争蛮激烈。我是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原是省报派来的,一年之前回省城去了,此位一直空着,我和另一副主任寒生轮流做主,难分伯仲: 3年前一起进的报社,都被评为社里“十佳新闻工作者”,都有新闻作品获省里大奖。   总编明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一…  相似文献   

8.
不用问我是否渴望爱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人,不论她曾受过多么大的感情创伤,潜意识里永远都是希望再一次得到爱的。罗明是我的大学同学,那时我们一起主持过很多校园的文艺晚会,不知不觉就相恋至深了。毕业后,他不顾父母的百般劝阻,随我来到了A城。他说,他希望能与我厮守一辈子。他的真诚,他的执著,让我感激。他进入一家报社做记者,我则通过父母的关系在市一中谋得一份教书育人的职业。两人工作都稳定了,自然就考虑到结婚。由于住房问题悬而未解,成家之事只好一推再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的命运出现了转折。新组建的空中之…  相似文献   

9.
比较好的性教育,不是让孩子们不敢做什么,而是不屑于、不该做什么。孩子们在性上的知识水平有多高?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我,话题是一位母亲在11岁的儿子书包里发现一盒安全套,她不知该怎样面对儿子了。母亲把此事公布到深圳新闻网上后,引起了热烈讨论,记者要我谈谈看法。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比这更惊人的事不断在发生。前些天去报社开座谈会,深圳一所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谈到:学校超常班的一位女生跑到校外与人过夜,班主任找她谈话,让她想想这件事的危险,万一怀孕了怎么办?她回答说:“你怎么这么幼稚?”把班主任噎得半天没说出话来…  相似文献   

10.
林荫 《现代妇女》2008,(11):18-20
十年婚姻的打磨,我从一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变成了凌厉能干的女强人,劳碌而憔悴,全都拜他所赐。大我十岁的老公不是我的依靠曾经以为这场婚姻是对我的救赎。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段,和相恋五年的男友分手,被挤兑出原单位应聘到一家报社做实习记者,终日为转正问题忧心忡忡。我29岁了,我有点急,怕自己嫁不出去,在那间租来的斗室里孤独终老。经别人介绍,我认识了周海。他比我大十岁,本科毕业,在某公司当普通职员,有套小房子。除了年龄大些外,应该说条件还可以。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们在性上的知识水平有多高? 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我,话题是一位母亲在11岁的儿子书包里发现一盒安全套,她不知该怎样面对儿子了.母亲把此事公布到深圳新闻网上后,引起了热烈讨论,记者要我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走过厨房,看见铁锅上的红锈、筷子上的绿霉、灶具上的灰尘,我心里咯噔一下。天哪,全家人没在一块儿吃饭居然有好几个月啦!全家人围坐饭桌上谈笑风生、律津有味的场面突然成了一道温馨诱人的风景,让我怀念和顿悟,让我为婚姻生活中这斑斑红锈不寒而栗。 我和丈夫都是职业人,我在公司干业务,丈夫在报社当记者,两个人都忙得顾不了家,没办法只好让孩子读寄宿学校,全家人成天东奔西走,为职业为前途为生计为事业为辉煌奔忙。就连属于家庭、属于亲情的周末也会被电话、传呼扰成纷飞的鸟儿。因为这种奔忙,全家人难得见上一面,只…  相似文献   

13.
铁面柔情     
余立是一家报社的广告部主任,37岁的他不但是报社的业务骨干,也是那家报纸的创业功臣之一。按报社彭总的话说,余立是报社不可多得的人才。情况确实如此。在如今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余立所负责的部每年都能完成300—400万元的营业额。对于一张名气不大的报纸来说,这可不是一件谁都能做到的事啊!  相似文献   

14.
韩娟 《职业》2002,(7):25
那一年的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更让我痛苦不堪的是我没有考上大学.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没有出来.第四天母亲告诉我有一家报社在招聘记者,问我愿不愿意去试试.我说:"谁会要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母亲说:"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充实一下自己."我觉得有道理,就去了.再说从小我就爱好写作,也正是太爱好写作才荒废了学业.  相似文献   

15.
他根本没有借住在同学处,而是在楼顶的天台上待了一夜。他还说,从没发现星星有那么亮过。那一年,我毕业在小城。因为读的专业是新闻写作,加上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报社的记者,所以,尽管涉世未深,但丝毫阻挡不了我对记者这个行业炽热的追求。在我眼里,记者不仅具有才气,还充满正义和侠义,除此之外,还是一份看  相似文献   

16.
杜振兴 《老人世界》2013,(12):10-11
时逢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我不禁忆起19年前一次难忘的采访往事。那是1994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结束后,被推荐到《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当实习记者,有机会采访到一些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17.
从l942年起在新四军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马达先生,是一位红色老报人,在60年的新闻生涯中,从记者到领导,先后担任《人民报》、《劳动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18.
来北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憧憬“天天看话剧然后泡吧的日子”。于是在大四毕业实习时,托人在北京的一家报社谋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窃以为海阔天空了。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傍晚背着包战战兢兢地来到报社找师傅。报上姓名后,师傅没有多寒暄,当然也没有摆什么“老师”的架子,干干脆脆来了句:“今天发版, 干活吧!”就把我领进了照排部,听着她的指挥,开始出样,送稿子给校对,找照排员改错字……一切从琐碎开始。  相似文献   

19.
蒲吧实习记     
2008年9月,我有幸到香港协青社蒲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于红娇 《职业》2011,(6):4-6
在采访之前,记者浏览了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的网站。详尽完备的学校信息,实时更新的校园新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所掩映在群山中的万人大校的活力。能将这样一所万人大校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其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领域中飞速发展,这是一位校长让人敬佩之处。带着这份敬意,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院长杨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