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林羽 《职业》2008,(11):68-68
一天,某时尚杂志记者打电话约我到一家咖啡馆聊天,我欣然答应了。当我见到她时,她正坐在角落里,用笔记本电脑写稿。我知道这美女很会享受,却不知道她在咖啡馆里工作。她说:“在这里工作既安静又方便,虽然杂志社里也可以上网,可我还是喜欢经常到这里来干活儿,半真半假做个NOCO吧!”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测试     
那年夏天,医学院读到大四的我和另外四位室友一同到了一所全国百佳医院实习。因为所学的专业相同,我们都被安排在了妇产科。在学校时一起学习生活,实习又在一起,这让我们五姐妹非常欢喜。但没过多久,一个问题便残酷地摆到了我们面前——这所医院最后只能在我们之中留用一人。  相似文献   

3.
流沙 《伴侣(A版)》2011,(2):49-49
正这是一家精神疾病方面的医院,规模不大,坐落在一个离城不远的小镇上。我就坐在一间诊室里,与一位医生聊天,当然我不是病人,而是为我的一个亲戚向医生咨询一些治疗建议。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建议我把那个亲戚带来。最后,医生说":到这里治疗的,基本上在生活中都遭遇过苦难,有些是童年时候的苦难,有些则是最近时候的苦难。"从医院里出来,我就哑然失笑。  相似文献   

4.
毕业时,恰恰遇上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那年还没到12月,也就是说离毕业还有整整一个学期,有好多名牌企业都已开始“猎贤”,但我们那所省属的三流本科学校还是风平浪静。西南某大学的同学打来电话说自己签约了,我这才慌了手脚,在学校的机房里制作了简历。巧的是,在我制好简历的第二天,就有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企业来校招聘,我把自己在学校获得的所有证  相似文献   

5.
披发老太     
叶萍 《老年世界》2010,(19):22-22
认识她很多年了。那时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每天看见她,穿着雨靴,拖着水管,或者拖把,不是打扫车间的厕所,就是在拖走廊里的地。  相似文献   

6.
在橡树公园城的街心花园,我和他开始了第一次会面。他在车窗里向我伸出了手:“亚当。”我也握了一下他的手。说出了“伊娃”这个名字。双方一点儿疑问都没有,是专为这桩勾当伪造的。头天晚上,单身俱乐部通知我,让我到这里来见他,据说这里职员扯得成千上万的皮条都很成功。他不仅清秀,又漂亮,  相似文献   

7.
把苦难写进记忆□冯当受苦受难成为一种成熟男人象征的时候,都市里悄然刮起了一股“乡土风”:大家开始热衷于吃野菜,啃红薯,喝南瓜汤……甚至有单位组织娱乐,还有人提议:去郊外农民家里学种地。我不知道,这是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然而,有一件事在我却记忆颇深。...  相似文献   

8.
朋友何文是个幸运儿。他学的是英语专业,大学一毕业就被学校推荐到国务院一个下属机构做文字翻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为无数人羡慕的工作,他干得却很不开心。北京是一个官员云集的地方,何文更是扎在了官堆里,他觉得低头抬头见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可以对他发号施令,这让他时时有一种压抑感。尤其令他感到郁闷的是机关生活的程式化和办公室里拖沓慵散的气氛,这和他活泼浪漫的性格格格不入,他觉得长此以往自己的激情将会被消磨殆尽,成为一个乏味和安于现状的“公务员”。一次他到广州公干,闲余进一家酒吧消遣,调酒师——一个长得白白净净的小伙子…  相似文献   

9.
上下铺、室友、公共澡堂和餐厅,这些在各国的学校宿舍和军营里都很常见。不过在中国,这些可不仅仅为学生和军人们所独享。在每个中国的大城市里,都有“单位”存在。有些单位的职工不只分享工作环境,还分享宿舍,澡堂,餐厅。这样的生活方式,让职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中的那种欣慰和自豪,也没有俞雷《逃离外企》时的从容和洒脱。去年这个时候,带着一丝困惑和不安我离开了已服务六年的一家台资食饮企业。八年的营销经历,把我从一个刚从学校大门走出的懵懂青年,训练成为快消品行业的营销老手。这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成熟了不少,不仅让我学到了一门职业技能,更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科学生活》2001,(9):69-70
我的朋友田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36岁,每晚上只睡5到6小时。作为一个电视台编导,一星期要工作40到45小时,晚上还要打理一家与人合开的酒吧。空闲时间里,她还在儿子的学校做义务辅导员。“有时,我早晨4点钟就得爬起来,”她说。“碰到赶制节目,我会整个晚上不睡觉。”  相似文献   

12.
岳续明 《公共关系》2001,(12):49-49
在台湾一家颇有影响的生活休闲类杂志连续发表了一些游记类文章,其中的一篇还刊出了我在旅游途中的留影照片,正是这张看来尚还过眼的照片,让我这蜗居这所小城,并无海外关系的小文人,在水一方的那座宝岛上,认下了一位似琼瑶小说里人物一样,如花似玉而又多情娇柔的妹妹。那日恰好是儿子的生日,早晨起床,便感到有一种喜气从心底里向上升腾,凭着第六感觉,好像要有什么喜事发生似的。推开阳台的窗户,楼外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向楼下俯视,那棵叶露新绿的梅树上竟然落着两只现在城里很少见到的叫喳喳的喜鹊。“喜鹊登梅”,一种喜悦的心情立即充满了心田,忙招呼妻子说:“快来看,楼下有两只小喜鹊,也来给儿子祝贺生日呢”  相似文献   

13.
“纽子”的店主Bobbie是个很亲切的新西兰女人。十年间,她两次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Bobbie放弃了回到新西兰享受慢生活,而在田子坊开起一家专卖新西兰原产物件的店。像Bobbie这样的老外有很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中国安家,同时让自己国家的“洋风情”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4.
女子书架     
读完《回家》咱回家安顿著住单身宿舍那会儿,看门老头经常夜里十一二点在院子里高歌一句:“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然后进屋睡觉,反倒闹得我和另外几个单身人士整宿失眠拼命想家──读安顿的“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二”《回家》.让我想起了这件往事。我先得承认我已很久不读有关一家”的书了,理由是前几年大把地讲”我奶奶我爷爷”时期龌龊家事的所谓家族小说弄坏了我的胃口。好在安顿这本书首先不是小说,另外作者一贯的“口述实录”方式也让我感觉有些唠叨似地亲切,但我想这大概更容易使每个读者记起自己的家人来─…  相似文献   

15.
感谢苦难     
贝多芬说:遭遇苦难时绝对不可动摇。巴尔扎克说:苦难造就作家。所以我说:——在我这一生中,可以说苦难与生俱来。我降生的那天,母亲因难产而丧命,我的生日便成了我母亲的思辰。最恨我的人是曾经做过黑龙江巡抚的外祖父,他骂我是“扫帚星”下凡、“妨人精”,活活要了我娘的命,主张把我摔死。做过道台的祖父则骂我是“八败星转世”、“披头鬼穿宅”,主着“家败人亡”,他比外祖父的态度稍好一点,是没判我“死刑”,只是口口声声叫我“臭丫头片子”。“赔钱货”O我一落生,就是在无情的咒骂声中活过来的。三岁时娶进继母,从此挨打…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校里是生活在以具体的班级活动为基础的环境里的,学校通过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态度。在教育社会心理学领域内,十分重视班集体领导方式的研究,也很重视教师心理品质的研究。早在1939年,勒温和他的弟子们研究了不同领导方式对集体社会气氛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从对教师的工作出发,具体地描述了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日本心理学家上武正二等人则从学生角度来研究“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具有那些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龚细鹰 《老年世界》2013,(10):21-21
1946年,新加坡一所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里,一个年轻女孩正苦苦哀求着:“老师,请您批准我报名吧,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机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怀旧情结日渐浓重。昔日同窗,战友,老乡,聚会频频。正是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我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新的职业——“友情聚会设计师”。中专毕业后,我在一家服装厂做起了推销员工作,由于常在外头与各界人士打交道,这使我的社交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好友们都相信我的办事能力,所以,每次工厂里组织个联欢会、联谊会,都非要让我当主持人,同事们有个红白喜事,也都愿意请我去。好友们还常夸我说:“有你在,事情定会办得很圆满!”  相似文献   

19.
嘘!严肃点     
竞争一条大街上,有3家店铺一字挂开。左边一家挂出一条大幅横标,上面写着:“大减价!大甩卖!”右边一家,亦不示弱,亮出了醒目广告:“大抛售!大折扣!”中间一家竖起了巨大的标志:“入口处。”我是公主一天,瑞士公主来到一家著名医生诊所看病。这时,医生正在忙碌着,随口让她找个座位坐下。公主很吃惊,难道这位名医认不出我是谁吗?于是,她对医生说:“医生先生,我是公主。”“那么,”医生回答:“请找两个座位坐下。”回观点相同“皮尔,听说你结婚了,我记得你曾经发誓说永远也不结婚的。”“托穆,是啊!我本来不想结婚。…  相似文献   

20.
看来,我还是嫌贫爱富我失恋了,很郁闷。被一个“海归”甩掉之后,我又成了著名的未婚女青年。我在一个小公司做会计,而他是一家知名外企中国分公司的副总,他说我们之间差异太大。我鼻子一哼:“明儿中国也到全世界开分公司去,到时让你求职无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