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泉 《职业》2007,(30):60-6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也成为了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在持续快速增长,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工作针对性,增加毕业生就业率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指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帮助学生在新形势下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曹艳华 《职业时空》2008,4(8):122-122
教育是立国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并且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就业率是检验学校工作好坏的最终标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也日益增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这对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形成了障碍。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其目的是希望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效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双红 《职业时空》2013,(5):106-108
就业质量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对高校重视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上,还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因素以及学生的自身因素等。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话,必定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也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凸显,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总体水平保持在55%左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人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是由于高校扩张造成的。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是改革和发展的“阵痛”。但必须看到,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确实是暴露一些在体制机制上、就业政策、就业制度、专业结构、就业观念、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采取措施,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多大学深造机会。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丹 《职业时空》2016,(4):92-94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提高就业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众所周知,就业难是这两年高校学子所面临的一个困境.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达到多少目前尚未可知,但是从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加上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经济增长放缓等不利因素,可以想象,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必然会面临不同以往的艰难局面.  相似文献   

10.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5年再创新高,749万的毕业生数量相比2014年增加了22万。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成功过渡到"大众教育",然而,高校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愈演愈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就业率低等问题,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院校应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多大学深造机会。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毕业生就业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就业的数量还是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本文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为依据,试图通过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评析,特别是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横向比较,提出方法的改进和建议,以使毕业生就业率的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制度也实现了从"计划分配"逐步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短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成倍增加并持续攀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而由此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表现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丽玫  隋慧 《职业时空》2005,(18):60-6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令人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预计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长20.71%。经过这两年的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超过2000万。有人会认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过剩,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事实恰恰相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达到19%,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0%左右。再以1995年为例,共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因此,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今后高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6.
孙溢 《职业》2016,(25):70-71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就业率与高校未来招生的数量与质量有着间接的关系,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加,这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浪费,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也都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毕业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专业设置结构性失衡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亮 《职业》2010,(3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从"计划分配"逐步转变为"自由双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整体呈现买方市场.不少人把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但也有反对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为什么就业问题会呈现得如此突出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工作的不断推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俨然成为许多高校的"生命线",单纯的考虑就业率而不关心就业质量已经不适应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发展。不断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合理有序发展、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黄雅雯 《职业》2016,(15):139-14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待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成为当前教育界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对如何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