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念大学时一位老师引用一句古话开导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我教给你们知识,不如教给你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当然,其意不是不教知识,而是强调传授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由师及生,则大学生不但要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一课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一样,十分重要,它既有小结全文、系统知识、提炼规律、积零为整的作用,又有复习旧知、启迪新识、指导应用、用知练能的效应。因此,教学时应精心设计,因课而异。常用的“结课”有以下几种:一、点题式。即学完课文后,再回到题目上画龙点睛,让学生由文到题,深入理解课文。如《高大的背影》一课。题目就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运用“点题式”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题目中‘高大’的含义是什么?”(这里不是指三轮车工人的身材高大,而是指乐于助人的品质高大。)“课文为什么不写‘身影’而写…  相似文献   

3.
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三二部曲”:读通读顺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窃以为,这样理解和处理无法凸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和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真正教会学生自学语文,变被动“听”书为主动读书,变读书无疑为掌握规律,懂得没疑,善于解疑。 有的同志很相信自己的讲解。讲解,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讲解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把一篇篇课文讲清楚吗?仅仅是为了把一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吗?从根本上说,教一篇课文,共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类课文。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可能都碰到学生提这样一类的问题:“语文应当怎么学?学些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多,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因为“教”得过多,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学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记记,课后读读背背,用不到多思考,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语文如何学、学什么的难题;老师由于过多地包办,一轮一轮,反反复复,也容易形成一种固…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强调重视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竞赛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有益的研究气氛和素质能力锻炼的环境,培育师生的创新精神,力求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严永平 《新天地》2011,(11):115-116
数学试卷的讲评是数学测试目标达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试卷讲评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8.
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习主体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发挥初中《语文》的作用,我以为,应重新考虑和摆正民间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位置。 众所周知,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的基础学科,所教课文基本上为文学作品。文学又可分为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现行初中《语文》全套六册书中共有课文240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要通过作文来反映;而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欣赏理解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吸取精神营养,培养高尚品德,而且也在于学习和掌握范文的写法,仿效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进而有所创新,甚至能创作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我们的高中学生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富于模仿能力,因而,中学课文里很多文章的立意取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特色,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促进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学完一类课文,或学完一篇课文后,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布置学生写好作文,不但有益于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深化、巩固,更有利于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书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义”也就很明确了。古人又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的理解,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理解了语言的表层含义之外,着重体会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蕴美。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字好、思想性强的好课文,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通过读文章,只有实现对“义”的理解,再升华到对“意”的体味,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简单谈谈“义”与“意”。 “义”与“意”在现代汉语里读音相同,又有义项相同之处,都有“意思、意义”之义…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然而,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认知学习,达到学习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方式之一。进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都在自发地学习迁移。根据当代认识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时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的方式。一种是:“底朝上的加工”,也称为“资料驱策加工”,这种阅读过…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诵读教学法”,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以诵读为主线,以诵读为手段,以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为目的,即初步理解一反复诵读一加深理解,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整体把握.这种要求着眼于内容的理解、把握,以熟读精思为核心,有利于学生文学素质、文化素养的提高,亦与中考、高考合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切实有效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着眼于课文字、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一篇文言文肢解为若干文言知识点,学生的理解与思维仅仅局限于若干字、词、…  相似文献   

14.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懂、会、熟的过程,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多点拨,既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 1.概括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它是构成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总览,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一种初步的整体印象,教师要善于指点阅读的门径,或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力求使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找准概括的方向。二是顿悟,透过材料领悟高一…  相似文献   

15.
学习策略培训是近30年来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作为学习策略,是可以训练的.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此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几种不同学习策略培训的比较分析,针对国内学习策略培训的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教材特点,上好语文课王秀珍9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以崭新的教学思想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改革后的新教材特点就知识而言,难度要求降低了,而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了,某些课文如童话、神话和寓言,具有较多的趣味性;但课文后边“理解,分析”,“揣...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文章里,我们曾多次揭示了“破碎的语文教学”和“破碎的语文教育观”现象。语文教学之所以“破碎”,是因为只看到语文课内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大块知识和语文课外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三大类知识。而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统一于庞杂的知识网络。在语文课中反映出来,以致于竟然看不到语文课就是习得语言(获得理解、表达能力)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因此,把语文课上成知性分析课,所谓知性分析课,就是指对语文课程涉及的八大块、三大类知识的分析和讲解。语文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成了“教”的课堂。这种知性分析造成语文课有讲解不尽的知识,分析不完的课题,上得极为“破碎”,因此忽视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19.
束燕 《金陵瞭望》2007,(14):58-58
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作为陪读,我很快发现了这里许多与在国内读书的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个学期过去了,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德语:"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