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也为典籍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典籍英译,全面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译者的策略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翻译现象,能够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自1905年第一部《孙子兵法》英译本问世至今,百余年间共出现三十余种译本.按历史阶段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要共性,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及译本产生的影响,是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研究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素质为指标,对赛译本《水浒传》进行了评析。赛珍珠具有良好的译者素质,赛译《水浒传》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成功转换。赛译《水浒传》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可称《水浒传》译本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依据茶文化的广义定义,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进行四个层次分类,并按此分类梳理《红楼梦》杨、霍两译本中的茶文化译写案例。从生态翻译学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解读两个译本中的茶文化案例译写,发现两个译本茶文化译写差异之处主要来源于译者对译事的“适应”与“选择”。两个英文译本从译者和翻译策略角度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茶文化译写案例,凸显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翻译行为理念,为今后茶文化译写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活着》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的英文版由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翻译并由兰登书屋出版,译本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西方汉学家及国内翻译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集中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过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活着》的翻译生态环境,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6.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继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翻译《水浒传》之后,1994-2002年间,由登特·杨父子(John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5卷本英译《水浒传》陆续出版。文章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从译者的价值取向、翻译策略和文化习语转换3个层面对这一新译本进行了考察,认为后殖民语境下的登译《水浒传》体现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的主动迎合,反映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在翻译策略上表现为典型的改写和透明翻译。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9.
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增译法,从景色描写、动作行为、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及句式结构几方面对张谷若、吴笛及蒋坚松、彭代合译的《苔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具体选段译语分析了三位译者在翻译原著时对增译法的不同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水浒传》两个影响最大的英译本,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归根结底在于两者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直接导致不同译本的生成。通过对"智取生辰纲"两译文的对比,可以发现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引发对不同翻译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空缺是很多译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殖民杂合理论主张颠覆和反抗西方文化霸权,在译文中多保留原语的异质文化成分,这对粗俗语的翻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粗俗语的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水浒传》赛译本和沙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合。在全球化的今天,粗俗语的翻译应当根据其文化空缺程度的不同,在借助归化策略清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平等交流,保持文化差异性和混杂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2.
沙博理是著名美裔华籍翻译家,其翻译的?水浒传?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英译本。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沙译?水浒传?的相关副文本内容,利用副文本的史料价值对沙博理译就?水浒?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进行审视,从而全面准确的解读其译者主体性。借此,本文希望丰富译者沙博理研究的维度,促进?水浒?沙译本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增加了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给小说的翻译增添了难度。奈达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对等。本文以登特.杨父子合译的《水浒传》新译本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水浒传》英译本中常见修辞手法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金评本《水浒传》作为《水浒传》的重要版本.有着自己的流传史·考察它在《水浒传》版本史上的地位,它与《水浒传》其他版本的区别。并探究其为何有着与《水浒传》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显赫效果的原因,是金评本《水浒传》效果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彻底消解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水浒传》等文学佳作由市井弹词到文人写定的近乎道德评判的文化心态模式,而是以冷静、客观、宽容的叙事特质对诸多人物形象的行为举止加以生动、真实、淋漓的表白刻画并最终张扬着意趣悠远的生命韵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对《水浒传》赛译本的分析,发现汉英隐喻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上还是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隐喻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以此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评论界关于赛译《水浒传》之翻译目的的各种评价可以归为文本目的和超文本目的两类.探究赛译的真正用心更应关注超文本目的.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目的不仅在于向西方介绍、阐释、传播中国文化,更在于实现其文化和合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但使赛译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实现了高度统一,而且是赛珍珠从事翻译、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最高指向.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显著的共性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人物虽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不同,在他们表面的相似之下却还掩藏着一些差异.本文从中英两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这些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