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一名执著于书写官场生态的作家,肖仁福从剖析官场深层文化结构着笔,聚焦人性深处奴役与反奴役、人性与反人性的纠缠,对官场中人的希望与绝望、高洁与卑劣进行了逼真的描摹和深刻的揭示。与此同时,肖仁福小说通过对官场的权力崇拜意识、圈子意识以及权力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反思,敏锐地体察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脉象,呈现出官场文化生态的某种制度性缺失及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艰难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肖仁福长篇小说《位置》塑造了沈天涯这一作为政府核心部门里的核心角色的官场文人形象。与同类官场小说不同,对于最终从权利中心走向权力边缘的沈天涯,肖仁福既无褒扬亦无批判,而只是通过对机关零距离的写实,来呈现沈天涯式的精神困境,并以此表达自己对转型期官场体制的反思和对官场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肖仁福的小说坚持从边际人的视角出发,对处于新旧交替价值体系中的官场知识分子进行了集束性观照,将他们在社会剧变过程中的彷徨、失落和尴尬描绘得丰富而深刻。肖仁福小说中的"边际人"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向官场文化人格转变但又尚未完成过渡的形象,一是表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肖仁福小说主要表现时代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身份认同问题,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在自我定位和精神认同方面的内在矛盾。肖仁福从市场语境、体制束缚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分子的处境和文化观念,将他们面对来自传统观念、商业氛围和体制权力的压力进行了全面揭示,剖析了转型时期官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聚焦机关,正面表现各级官员如何当官,书写他们在常态人生下的人生进退和命运沉浮。他以平常心看待机关和官员,其作品扬弃了清官与贪官、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真实表现了当代官场作派和官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精神省察——肖仁福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籍作家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近年来在国内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小说创作的主题意旨,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生存状态、精神特点的体验与叙述;二是基于民间立场对当代官场文化的省察和反思;三是围绕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蜕变,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场·典型·人本--王跃文、阎真、肖仁福官场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官场小说中,湖南王跃文、阎真、肖仁福三位作家的官场小说颇具个性。他们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不放弃典型化方法,注重环境和人物的刻画,其作品具有批判意义和可读性;但其视点各不相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肖仁福的小说吸收传统文化精神,其中的佛教文化内化为作家的一种文学想象,成为他作品中的一种潜性思维。肖仁福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受佛教影响的人物形象和意境,正是佛教文化的引入使肖仁福的作品发生了文化精神上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无悔的选择     
肖仁福的小说创作聚焦于自己最熟悉的官员生活,用朴实流畅的语言讲述了诡谲的官场风云。其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剔除了假想、设计造成的疏离感,追求吻合生活逻辑的情节和细节。选择文学就是选择快乐;实现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自己无悔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0.
肖仁福小说吸收了湖湘文化精神,作家一方面怀着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看待自然与万物,另一方面通过作品观察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力行践履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直面现实、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他的小说创造了一系列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鲜明地表现了湖湘地域色彩和文化烙印,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观念、民主和启蒙思想,从而突破了湖南官场小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南朝文坛上,萧衍、萧纲、萧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萧氏父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如萧纲、萧绎与宫体诗的研究等,但从总体上来讲还显得有些薄弱。本文拟对萧衍、萧纲、萧绎的诗文作品及文艺思想研究进行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2.
所谓蟂矶传说,是指孙夫人为刘备自杀于蟂矶的故事。此事不见史书记载,杜撰系数高。明成化问,官方通过立庙对传说予以确认。此传说获得官方认同并形成广泛影响,离不开罗贯中对孙夫人形象的再创造,民间关于孙夫人投江而死的说法及“蟂矶”与“枭姬”音同,也为蠊矶传说的产生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梁代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中萧纲和萧绎代表趋新派.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萧绎应该更接近以萧统为代表的折衷派.这种说法,出于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误解和萧绎创作风格的忽视.从根本意义上说,萧绎应属于以宫体为创作方向的趋新派.  相似文献   

14.
论萧子良之政治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子良趁武帝病重将亡 ,太孙萧昭业又新立之机 ,欲矫诏为帝。为了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 ,齐武帝在其遗诏里就后事作了周密的安排。因此 ,萧鸾不利于操纵朝纲并最终夺取皇权 ,便精心杜撰出来了一道伪诏。在萧子良矫诏为帝的过程中 ,萧衍见风使舵 ,兼以雪父仇的心理而临阵倒戈。萧子良及其文士与萧鸾之政治斗争表现为文才与干才之争 ,其失败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在国内理论界是由肖贵清教授较早提出的。2009年6月,作者就如何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重点,以及应该怎样厘清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肖贵清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可确认34首为萧统所作,另8首存疑诗作,因有重要文献依据,也不能轻易否定。《古诗纪》等明代辑佚文集,因多淆乱,不宜作为主要文献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萧统诗轻易划归萧纲名下,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特征的偏颇认识,也带来二萧诗歌风格具有重要差异的误解,并影响到相关的梁代文学派别、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曾经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行政裁决权,正逐渐被民事审判权所取代。随着民事案件数量的激增及内容的复杂化,学界和实务界日益认识到了审判权的局限性及行政裁决权的重要性。最高法院关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规范性文件,必将推动行政裁决权的“回归”和民事审判权的“退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探讨行政裁决权与民事审判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科学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