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38-4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面向目的语读者,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目的性,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由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骈偶句型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句子两两相对,句法整齐,令文章琅琅上口、气势铺陈。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适当应用骈偶句型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受众理解、接受和记忆,还有一定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8):81-83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语篇的语境和风格才能再现原文风貌.在人称代词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以《赫兹列散文精选》(潘文国译)为例从语篇语境与风格的角度分析英汉人称代词的差异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林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158-161
赫兹列的说理散文深具雄辩睿智的说理性,颇多逻辑严密的文句,同时又具有绘画般的文笔,在风格上独具特色。潘文国教授译《赫兹列散文精选》时充分还原并重构原作的辩证思维、篇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且采用文言笔法还原原作特色,形神兼备,堪称化境,为英汉散文翻译树立了新典范,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骈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双音词典,收词非常丰富,它奉《尔雅》为圭臬,释义简洁明了,且词目与释义大多为双音词,作者对同义词的辨析,包含了语义场的思想。本文介绍了《骈雅》的几方面特点及作者朱谋■ 相似文献
5.
林小敏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语言真挚朴素又优美隽永,字里行间包含真情实感,发人深省,可谓风格独特.钱炜和林珍珍所译的《季羡林散文精选》在词汇、句法、修辞及基调等方面上贴切原文,很好的展现了原文的风格,属于散文翻译中的佳作.本文拟以该译本为例,说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风格对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攀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5)
等值翻译一直是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目标。但在翻译实践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语言、历史、文化等原因却无法实现语言间词汇的等值转换的效果。在此试图运用原型理论来探讨词汇范畴跨级的非等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黄维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骈偶,以其独特的呈示方式,使《滕王阁序》的语言具有一种富于变化、又不失匀称的韵律美,在造境、抒情方面极尽其审美之功效。从形式规律上把握其语言特点,方可寻绎相关的情理内容。对“襟带”、“控引”二意的辨析,即是将这思维认识付诸表述的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段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6)
通过对《国际歌》的多家汉语译作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在《国际歌》翻译的微观差异基础上梳理其不同语际间翻译的各种状况,归纳概括出法汉诗歌翻译在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上的界定和兼容,从而构建其层次系统和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9.
廖扬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77-81
诗歌的节律特点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特点,更取决于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范式。元音是最容易切分出来的乐音。因而古人选择押韵作汉语诗歌最早形式。先秦时汉语声词尚未定型,决定了《诗歌》韵式繁复的特点。《诗经》创作、整理主体瞽矇是职业巫师,擅长于巫术歌舞表演及审音。他们选择偶句韵为主的原因是:它能体现以和为美,错综为美的审美范式和原始音乐突出节奏的特点,适应巫术表演和瞽矇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一种笔法灵活,把表象与意象之美融于一体,给人以深切情感体验的文学样式。作为散文翻译,不仅要传达原作之意,还要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情、境,这也是评价译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探讨散文翻译中情境再现的手段与技巧。 相似文献
11.
汤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100-103
《癯鸥戏墨》两卷是由晚清天津著述家徐士銮1885年刊印、原题"津门东海癯鸥撰"的作品选集。但是参照徐士銮之生平履历,从该书的书前序言、收录内容到言语细节,不难得出"东海癯鸥"正是徐士銮本人的化名。《癯鸥戏墨》既揭示了徐士銮罕为人知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晚年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对于徐士銮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明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84-86
汉语的对偶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 ,英语的Antithesis和Parallelism与汉语的对偶只是部分的对应。本文讨论了汉语对偶句英译时的形、音、意问题。至于形 ,英译时可有重形和不重形两种情况 ,过分重形可能会有违于英语的句法规则。至于音 ,汉语和英语都讲究音美 ,但二者实现音美的手段不尽一致。至于意 ,可根据具体情况或直译或意译 ,以最大程度地再现汉语对偶句的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13.
姜逸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6):47-50
骈文要求对偶、用典、炼字、声韵,汉赋具有上述特色。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汉代各个时期的赋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汉代已有典型的骈文而不仅仅是对骈句的个别利用。但汉赋尚属古骈,古骈离“四六体”尚远,因此也没有如
“四六体”一般的板滞。古风犹存的汉赋既开创并丰富了骈法,又具有古骈文的新鲜与生命力,这是骈文在汉以后数百上千年间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GAO Xiao-yan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醒回篇》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大潮中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回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上也发挥了作用。时至今日,它所提出的文化自省以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是伴随北宋中期为促进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同时克服、战胜佛教道教思想,实现儒学创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欧阳修适逢其会,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高举韩愈古文运动大旗,提倡"文道合一";二、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提倡破除训诂,阐扬义理;三、攘斥佛老,促进儒家人文礼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风貌通讯,其文体特征源自历代山水游记。本文就欧阳修散文如何反映社会变化、风土人情,从可供现在风貌通讯写作借鉴的角度谈了一些认识。欧公散文强调文章与社会习尚的关系,写文章须"言简而意深",笔锋常带情感等作文之法,于更多的风貌通讯迈向精品力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刘瑞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85
关于曹植《名都篇》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从曹植的思想性格、《名都篇》的写作年代、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文学精神的传承四个方面来看,《名都篇》中所表现的宴饮、游侠、斗鸡走马的盛况,并非用来讥刺和感愤,而是曹植思想性格之于创作实践的一种折射,是时代风貌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黄卓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19-22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其在经学方面也有独创的见解,提出了"《系辞》等非圣人所作"这一极具震撼力的论断,这一观点虽曾一度遭到不少学者的非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从中也体现出欧阳修的远见卓识和严谨的治经态度。 相似文献
19.
刘晓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61-63,66
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是对前人戏曲理论的总结,更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全新角度,即叙事学角度.对于戏曲结构的重视实际上是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李渔认为,叙事艺术的中心问题是整个故事如何围绕一个关键行动展开.李渔的观点在今天的叙事艺术研究中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特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新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靳永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6-160
清代学者杨沂孙的《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手书拓本对这篇流传极少的文章进行了录文,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杨沂孙的古文字书法学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他初步总结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历史,明确提出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与古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学的研究要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断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来丰富古文字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