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在世界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进行了“三次真正的革命”。除古巴革命外,其他两次革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墨西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得更彻底,加上它所继承的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优越性,使它在革命后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玻利维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叶,革命是简单的城市暴动式的革命,进行得并不彻底,加上它所继承的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因素,大都不适合于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它在革命后仍然是政权更迭、经济贫困。这说明,革命只是历史的火车头,它不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历史思维中的“革命”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平 《学术研究》2003,11(1):75-79
本文扼要讨论20世纪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对革命的想象和研究,区分了当代社会科学认知革命的三种理论框架。作者认为在西方历史思维中革命既被想象为是社会发展的突变和质变,也被想象为终结于向旧制度的某种形式的回归。20世纪中国的革命理念是在天命论王朝更迭现基础上,吸收了关于革命将通向社会演化更高阶段的欧洲理论发展出来的。本文也简要回顾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对中国革命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认识。作者认为思想界曾一度在把革命看作是其本身表现了一终极完善政治状态,还是仅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途径上存在误区。对“革命”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重构20世纪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3.
引子 久远的不说.只说刚过去的20世纪,对于中国人而言,好像100年都是在“闹革命”——闹政治上的革命,闹经济上的革命;即使是上世纪后20余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无疑也不能不算是一场革命。因此,今天已经富起来,其中包括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一些人们.一听到“革命”二字便头痛得厉害。这当然是理由。今后要不要革命,如何革命,自然是由人们自己来抉择。但如果我们一听到革命二字便头痛得厉害.就要连上个世纪乃至更久远的革命也一概反对,似乎不能算是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告别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浪潮,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彻底终结。革命仍以叙事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当代生活之中,再生产,再播撒。在新的语境中,革命理念既强大有力。又似是而非,显示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模棱两可的含混性。正是这种含混性,才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塑造成后革命行为和文化。这主要反映在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新历史小说创作以及受消费主义影响的革命叙事。前者以反本质主义的叙事解构了革命,后者则以游戏、大话的方式对革命进行消费性书写。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6.
孙宏云 《学术研究》2002,(6):109-114
在20世纪初的革命、立宪两派的论战中,汪精卫梁启超关于种族革命的论争与伯伦知理的《国家学》有一定的学理渊源。两人都重视伯伦知理关于民族与国民的学说,并以“民族”与“国民”为基本概念来分析民族不同同为国民的可能后果,作为各自主张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史学革命”.这场“史学革命”,涉及方面众多,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与文学、艺术逐渐分离;内容上,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和民族风俗;方法上,与法学相结合,追求数据档案的精确,寻求事件发展的因果.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革命,使法国继意大利之后走在了时代前列,在17世纪前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兰西史学传统.这不仅为法国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也为法国成为近现代史学大国奠定了基础.这场史学革命,无论对探讨西方史学的科学化途径,还是对考察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历史进程,其意义都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8.
王泽壮 《社会科学研究》2006,127(6):153-159
世界历史踏入近代门槛以来的500多年时间内,各种各样的革命运动骤然成为最为突出的历史现象之一,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革命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变迁的主旋律.然而,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只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刺激下才开始进入西方社会科学家的视野,进而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逐渐地活跃起来.到了二战后,"革命研究"又在现实因素的作用下,蔚为大观,成为西方学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探讨的活跃领域之一.本文从主要流派和学术观点等方面对西方的"革命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革命后,又遇到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相互冲突的困难;以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成果则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载体。自20世纪末酝酿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技术正是发起载体革命,将物质能量载体缩减到微小世界之中的纳米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引导到变革社会与人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21世纪科学技术,去实现20世纪若干未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目标,表现为人类基因工程、人工生命工程、能源换代工程、生存空间工程。弦理论探索则是21世纪处于潜在层次、孕育中的新的物理学革命。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21世纪开始的、未来新世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连续的逐步转变的漫长过程。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深入到理解复杂性、简单性之间相互沟通归约的具体途径,和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为了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应当实行多元化理论创新和超前性技术开发。中国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实现超越、占有领先位置,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0.
试论信息革命对传统安全观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具有知识性、渗透性、资源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信息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形成挑战 ,这表现在对安全的主体、客体、对维护安全的手段和安全的性质提出挑战等四个方面。新的时代要树立新安全观 ,这从安全主体上讲是一种“共同安全” ,从安全客体上讲是“综合安全” ,从维护安全的手段上讲是“合作安全” ,从安全性质上讲是“普遍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战略思想,并且做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述,把“三个为什么”拓展为“四个为什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取得引领社会革命伟大成就,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由外到内的落地生根和由内到外的开花结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鉴。“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人”,中国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创造了历史伟绩。  相似文献   

12.
“心学”是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它关注的是人主观世界的精神改造问题。从“心学”角度透视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自我革命涉及“使命型政党”的理解,社会革命涉及“使命型政党”的追求,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通过“使命型政党”的塑造过程实现有机统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彰显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标示共产党人的价值定位,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共同构成了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逻辑。“心学”为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注入强大的实践动能,要立足“公心”深化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价值蕴涵,要立足“诚心”构筑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智慧,要立足“戒心”提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3.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文东 《江汉论坛》2006,12(7):12-16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西方学者提出“技术统治”论、“未来主义”、“权力转移”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寻找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获得永生的出路。从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上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史和文化史日渐兴盛的今天,或许向社会—文化视野的转换,也不失为拓展和深化辛亥革命研究的选择之一。有几个方面可以拓展:即超越事件史与运动史的革命话语研究;由革命的历史转向历史上的革命研究:关于革命类型和革命普泛化问题研究;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在总结20世纪一系列革命或非革命现象基础上,形成关于革命的学理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与文学界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0世纪之交,中国思想启蒙的主将梁启超以特有的敏锐自信,身体力行于文学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20世纪初年兴起的文学界革命,是中国文学自我更新艰难变革的起点,它借助思想革命的力量,打破了旧有文学的因循死寂,勉力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在历史的废墟上,初步构建新文学的殿堂。本文试图以梁启超为中心,论述20世纪初年文学界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旨在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本文考察了这次法律革命的形成背景,探讨了这一法律革命在国家制度、权力架构、价值取向及法治机理诸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变动,从而揭示这一法律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佳 《船山学刊》2012,(2):155-158
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府的不良施政及其对危机事件的不当处置,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官方的强烈不满,革命形势日渐成熟。辛亥革命虽成功推翻了旧政权,但革命毕竟是一项全面、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除造成权力的转移外,并未给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带来新的变化,革命发生异化。而社会的被边缘化也埋下了革命在建立政权后即告终结,革命无法继续深入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8.
以1927-1930年“革命+恋爱”小说中的革命女性形象为例,从男性视阈出发,对革命女性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的“去女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女性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情爱主体性阙如,具有情感体验简单化的特征。这表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文化对女性性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男性视阈的局限也成为当时“革命+恋爱”小说在叙述上出现矛盾和简单化书写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革命"是认识与实践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通常的理解是褊狭的,甚至导致误解."革命"概念的本义是指带有进步性的结构转换,最早源于科学认识中的思想领域.把"革命"看做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烈行动,这只是18世纪以后概念发生的转义,在这一点上与传统的教科书截然相反.仅仅把"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成通过暴力改变政权形式的"社会革命",其实只是儒家传统革命观的现代诠释.深刻理解革命概念的丰富内容,树立一种现代的革命观,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