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乡贤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为探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H镇的实践为例,考察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条件、机制和成效,并揭示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政策契机、组织平台和乡土情怀构成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依托乡贤组织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多主体参与机制,新乡贤在发展乡村产业、倡导乡风文明、参与乡村治理等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认知偏差、激励缺乏、立场各异等因素的影响,新乡贤参与面临着可持续和多层次协作困境,预期成效难以达成。为合理引导和鼓励新乡贤参与、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亟需理顺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并为新乡贤参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 相似文献
3.
王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119-128
乡贤治村,既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时期乡村治理历史演进的缩影,又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对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多维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治村的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治村背景方面,传统乡贤以“双轨政治”为时代背景,而“协同共治”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突出特点;在择取条件方面,传统乡贤功名与贤德共重,现代社会的新乡贤则弱化功名,更加注重贤德以及治村能力;在组织基础方面,传统乡贤主要依靠传统乡村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进行乡村治理,新乡贤则主要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参事议事机构参与乡村治理;在角色定位方面,传统乡贤是封建社会乡村治理的“主导者”,新乡贤则是现代社会乡村治理的“协同者”;在治村功能方面,传统乡贤衔接国家与乡村社会,并争取乡村社会处于无讼状态,新乡贤则以引领乡风文明作为首要功能;在治村方式方面,传统乡贤以礼治为本,形成“礼治秩序”,新乡贤坚持德治为先,并积极嵌入村民自治和乡村法治。因此,新乡贤对比传统乡贤在多个结构要素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绝不是传统乡贤的现代回归。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治理有效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王世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61-66
新乡贤作为新生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保障新乡贤参与治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促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导新乡贤依法治村的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主体作用的
发挥。为此,通过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健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自治、法治、德治平台,强化对新
乡贤依法治村的引导与扶持等方式,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5.
夏恩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8-11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新乡贤"纳入乡村治理版图的研究从未间断,学界将"乡贤回归""新乡贤"下乡视为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精英结构再造工程.文章从政策招引、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新乡贤"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农村新乡贤群体的组织形态、运作机制及治理绩效.当下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普遍采取的是"...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4-29
基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村庄内部凝聚力等方面的差异,主要针对团结型村庄、分散型村庄、分裂型村庄等,分析了当前新乡贤在不同社会结构的村庄中参与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不同社会结构的村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以期因地制宜地利用新乡贤资源,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有益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应对民众参与不足问题及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新乡贤的培育面临缺乏支持、动力不足、制度规范缺失、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此,在新一轮的乡贤培育中,我们应规范乡贤认定程序,引导新乡贤的介入;重视乡贤精神激励,增强乡贤培育动力;健全新乡贤回归的保障机制;培育乡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8.
刘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127-132
摘 要: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新乡贤群体和新乡贤文化在当前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临泉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进一步弘扬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活动的激励机制,正确处理新乡贤与村两委的关系,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预防新乡贤异化为宗派与黑恶势力,防止新乡贤活动中的以德代法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乡贤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是乡贤活跃的深厚土壤。随着科举制度的终结以及近代国家权力逐步介入农村,乡绅(贤)逐步从乡村治理中退场。新乡贤出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即近代以来乡村精英长期的单程流动,导致乡村内生性建构力量不足;面向后喻文化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乡村精英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破解乡村精英不足的瓶颈,构建新乡贤出场的平台。新乡贤是开放的精英群体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本质既是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体现,也是能力本位的时代体现。 相似文献
10.
黄文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71-177
源于浙江桐乡的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最终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和工具,"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中仍有待丰富和完善。从乡村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思考不难发现,当下乡村治理仍陷于困境的关键在于乡村内生动力不足,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根本途径。中国源远流长的乡贤文化恰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引入新乡贤的参与、保障、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其道德示范、能力引领与学识涵养,有望全面激活乡村自治体系、有效培育乡村法治精神、充分唤醒乡村德治传统,全方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而重塑乡村共同体,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杨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32
新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支撑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厚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生态净化力,而转型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队伍建设、社会号召力以及政治生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困境,这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为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发挥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时代价值,需要做到健全新乡贤的培育机制、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价值功能以及强化新乡贤文化的服务导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以精细化管理为方向的城市治理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广大的乡村社会却面临着内生基础薄弱、主体流失严重以及治理环境多变等困境,“三农”问题在城乡分治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出现的“新乡贤”治村逐渐成为弥补政府主体治理不足的有效方式。从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层面来看,新乡贤治村的合法性兼具了传统型、魅力型以及法理型三种权威类型,也能够在村庄的产业、乡风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其治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共同回应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当下何以可为的问题则是要理顺新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健全新乡贤治村的保障机制以及明晰新乡贤治村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标志和缩影,建立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新任务。新乡贤是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的新型主体,具有品德至上、贤达众归、效能拓展等时代特征。因宣传引导不足,治理赋能不够,方法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原因,目前参与社区治理尚处于自发、零星、盲目的状态,作用发挥极不充分。结合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应对新乡贤进行有效激能、增能、理能、赋能和督能,让新乡贤全程、全域、全覆盖嵌入农村新型社区治理之中,以加快社区城镇化进程,实现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乡贤文化蕴含的乡贤精神和乡土情怀具有感化、感召和凝心聚力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内驱力。文章基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8个村的新乡贤文化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解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新乡贤文化的新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以乡贤观念文化为基础、以乡土乡愁记忆为牵引重塑农村新乡贤文化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实践新乡贤角色的现实境况,文章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乡村教师新乡贤的实践现状、实践特征、实践困境及其改进策略。乡村教师在实践新乡贤角色的过程中既有可喜之处,也与角色期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践表现反映出其新乡贤角色定位与规范不清、角色实践主客观条件不足、角色实践支持条件不完备等现实困境。为更好地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作用,要协调好乡村教师的专业角色与新乡贤角色,明晰角色定位与角色规范,从而突破角色期望的模糊困境;要从政策理论、乡村教师角色两大主体化解新乡贤的建构困境;还要从政策视角、乡村社会、乡村学校多方协同合作构建乡村教师实践新乡贤角色的支持体系;教师自身也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重在“人才振兴”,只有解决好了人的问题,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因而推动各类人才尤其是吸引新乡贤参与家乡各项事业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新乡贤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对新乡贤认识定位不清晰、缺乏情感沟通、实践渠道受阻以及权益保障不到位等。为此,需要通过多种舆论宣传确保新乡贤“时刻挂念家乡”、加强日常情感联系推动新乡贤“经常回来走走”和注重多措并举鼓励支持新乡贤“共谋家乡发展”等实施路径,来不断提升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孙顺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48-155
[提要]近年来主流媒体以新乡贤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主要塑造了致富能人返村主政、工商精英投资故乡、贤能村民参理村务等类型的新乡贤形象。媒体对新乡贤的议题设置,从彰显民间自发的公益慈善行为开始,自2014年后转向突出地方政府的新乡贤组织活动,围绕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政绩目标,将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与伦理实践对接联系起来,内嵌的政策导向、理论话语日益提升和丰富,从而把历史记忆中的以社会伦理为核心的传统乡贤文化,建构成地方政府组织化的具有榜样示范效应的新乡贤文化。针对新乡贤组织推广活动中的标签化、形式化等行政弊端,新乡贤文化建构应循名责实,回归文化逻辑,逐步构筑有现代价值共识、制度保障、文明成风的新乡贤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当前乡村治理中乡规民约面临德治退化、自治弱化及法治虚化等现实困境。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精英群体,在增强乡规民约的现代性、厚植乡规民约的乡土性及强化乡规民约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是重塑乡规民约的有益主体选择。实现新乡贤在重塑乡规民约中的时代价值,需要强化乡贤文化的敦风化俗功能、构建乡贤群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及发挥乡贤组织的协商共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云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41-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通过回顾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梳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缩影和政治特色;同时,依据罗伯特·D·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从信任、网络和规范三重维度出发,阐明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践逻辑,为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7-35
新乡贤治村研究是近年兴起的一个重要议题。回顾文献发现,现有文献集中关注新乡贤治村何以提出、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可为、何以推进等方面,聚焦于生发依据、内外条件、功能意义、方式逻辑、问题对策等内容。总体上,研究内容的幅度和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缺少有深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探索和思考,研究理论的原创性和贡献度还有待提升是现有文献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应该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新乡贤治村的研究内容,坚持研究方法多元化,着力构建和形成新乡贤治村研究的本土理论话语体系。研究对于新时代深入探索新乡贤治村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